2021-03-26 10:41:21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巴中市巴州区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大力提升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进水果产业发展。以巴州区为例,全区常年种植水果7.5万亩产量4.5万吨,在凌云—玉堂、曾口—三江集中成片建成有机果蔬基地1万亩、重点发展桃子、葡萄、猕猴桃、樱桃等优质水果2万亩。目前,水果产业已经成为全区农户稳定增收的重要产业。但是每到了收获季节,就是果农面临的一次大考,果农花上一年时间的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换来了丰收,但是却经常遭遇产品滞销的困境,加之受疫情影响,导致巴州区农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销,这也成为阻碍目前巴州区水果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巴州区部分水果存在“丰产不丰收”、供需双方不平衡的现象,产销信息不对称、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产业基础设施较差。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巴州区水果产业的道路、电力、排灌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耕作程度低,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产地预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成本高,从而在客观上阻碍了果业的发展。
(二)技术队伍力量薄弱。果树生产专业技术较强,全区从事水果生产的技术人员不多,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对果树生产的有关技术、存在问题的解决上显得力量薄弱,且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在果树生产上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无力解决。且水果机构不健全,大部分乡镇没有水果管理干部,无法满足日益发展水果产业的需要。而且,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多数种植户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这些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技术能力有限,很多水果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新经验、新措施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三)农户生产管护淡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上老农们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落后,固守传统的粮食生产,对果业这一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愿意也无力精心管护。所栽种的果树粗放管理,“重栽轻管”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农户种植水果后,就长年外出打工,果地处于无人管护的近荒废状态。部分果农的管理流于形式,疏于水肥管理,修剪整形不规范,防虫治病不及时,出现“见苗不成园、见树不见果”的现象。部分老果园管理不到位、不施放有机肥,出现土壤肥力下降,树势衰弱,坐果率差、优果率低、病虫害严重等现象也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水果生产管护仍停滞在粗放经营的管护模式。
(四)产业化程度较低。水果种植零散,规模化程度不高。水果专业合作社没能发挥应有的引导和带头作用,水果专业合作社所经营的果园面积占全区果园总面积的比例不到30%。水果流通、集散批发市场不足与水果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加快水果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设施,提升支撑能力。切实改善果园基础设施状况,水利、农机、电力、交通等部门做好本行业规划与水果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大对连片规模开发果园基础设施支持力度,改善果园生产和生态条件,提高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对新发展的果园不要追求规模,而应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心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果园,由种植大户或业主来经营,精心管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一是加强全区经济作物站的技术力量,引进果树技术人才,充实果树技术队伍。二是加强果树技术人才培养,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去参观,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技术,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三是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机构,完善区和乡(镇)培训体系,建立轮训制度,逐级对规划发展区域的技术干部、农民进行轮训,更新栽培技术和知识。鼓励社会机构通过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服务,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强水果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市内外客商投资开发水果产业,建立和完善水果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培育龙头企业,建立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含量现代化水果企业。推行统一规划、规模开发、连片种植、实行规模化经营。建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健全市、乡、村三级水果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合作社、协会在技术服务、信息交流、果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逐步促进水果产业向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延伸水果产业链。
(四)增强品牌意识,创立知名品牌。作为一线生产人员,果农的思想意识决定巴州区水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以思想觉悟高、品牌意识强的种植大户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做好品牌的策划和宣传,以品牌扩大生产规模,以品牌开拓市场。扶持、鼓励开展区域性、规模化优势水果产品产地、品质、管理和环境认证,加强原产地产品保护等申请、注册和推广工作,打响品牌,促进生产发展产品流通。
(五)延伸产业链条,破解滞销难题。为打通水果滞销这个“瓶颈”,巴州区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将水果高效大量地进行加工,将水果制成果酒、果脯、果干、果罐头、蜜饯等多种成品同时销售。一方面有利于缓冲水果集中上市的压力,降低滞销风险,平衡市场供给,促进价格稳定;另一方面,水果产业链条的延长,也可提高水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够促进大量农民就地转移就业。虽然在新鲜食用上占比较大,但是把水果制成水果加工制品,也是水果消费的出路。果农种植出来的水果,不怕没有消费渠道和消费场景,可以合理把水果分配到不同的消费渠道和群体中,减小水果滞销的可能性。(王飞 刘欢欢 向本令/文)
2021-03-26 10:41:21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巴中市巴州区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大力提升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进水果产业发展。以巴州区为例,全区常年种植水果7.5万亩产量4.5万吨,在凌云—玉堂、曾口—三江集中成片建成有机果蔬基地1万亩、重点发展桃子、葡萄、猕猴桃、樱桃等优质水果2万亩。目前,水果产业已经成为全区农户稳定增收的重要产业。但是每到了收获季节,就是果农面临的一次大考,果农花上一年时间的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换来了丰收,但是却经常遭遇产品滞销的困境,加之受疫情影响,导致巴州区农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销,这也成为阻碍目前巴州区水果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巴州区部分水果存在“丰产不丰收”、供需双方不平衡的现象,产销信息不对称、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产业基础设施较差。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巴州区水果产业的道路、电力、排灌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耕作程度低,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产地预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成本高,从而在客观上阻碍了果业的发展。
(二)技术队伍力量薄弱。果树生产专业技术较强,全区从事水果生产的技术人员不多,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对果树生产的有关技术、存在问题的解决上显得力量薄弱,且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在果树生产上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无力解决。且水果机构不健全,大部分乡镇没有水果管理干部,无法满足日益发展水果产业的需要。而且,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多数种植户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这些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技术能力有限,很多水果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新经验、新措施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三)农户生产管护淡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上老农们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落后,固守传统的粮食生产,对果业这一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愿意也无力精心管护。所栽种的果树粗放管理,“重栽轻管”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农户种植水果后,就长年外出打工,果地处于无人管护的近荒废状态。部分果农的管理流于形式,疏于水肥管理,修剪整形不规范,防虫治病不及时,出现“见苗不成园、见树不见果”的现象。部分老果园管理不到位、不施放有机肥,出现土壤肥力下降,树势衰弱,坐果率差、优果率低、病虫害严重等现象也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水果生产管护仍停滞在粗放经营的管护模式。
(四)产业化程度较低。水果种植零散,规模化程度不高。水果专业合作社没能发挥应有的引导和带头作用,水果专业合作社所经营的果园面积占全区果园总面积的比例不到30%。水果流通、集散批发市场不足与水果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加快水果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设施,提升支撑能力。切实改善果园基础设施状况,水利、农机、电力、交通等部门做好本行业规划与水果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大对连片规模开发果园基础设施支持力度,改善果园生产和生态条件,提高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对新发展的果园不要追求规模,而应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心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果园,由种植大户或业主来经营,精心管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一是加强全区经济作物站的技术力量,引进果树技术人才,充实果树技术队伍。二是加强果树技术人才培养,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去参观,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技术,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三是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机构,完善区和乡(镇)培训体系,建立轮训制度,逐级对规划发展区域的技术干部、农民进行轮训,更新栽培技术和知识。鼓励社会机构通过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服务,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强水果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市内外客商投资开发水果产业,建立和完善水果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培育龙头企业,建立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含量现代化水果企业。推行统一规划、规模开发、连片种植、实行规模化经营。建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健全市、乡、村三级水果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合作社、协会在技术服务、信息交流、果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逐步促进水果产业向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延伸水果产业链。
(四)增强品牌意识,创立知名品牌。作为一线生产人员,果农的思想意识决定巴州区水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以思想觉悟高、品牌意识强的种植大户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做好品牌的策划和宣传,以品牌扩大生产规模,以品牌开拓市场。扶持、鼓励开展区域性、规模化优势水果产品产地、品质、管理和环境认证,加强原产地产品保护等申请、注册和推广工作,打响品牌,促进生产发展产品流通。
(五)延伸产业链条,破解滞销难题。为打通水果滞销这个“瓶颈”,巴州区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将水果高效大量地进行加工,将水果制成果酒、果脯、果干、果罐头、蜜饯等多种成品同时销售。一方面有利于缓冲水果集中上市的压力,降低滞销风险,平衡市场供给,促进价格稳定;另一方面,水果产业链条的延长,也可提高水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够促进大量农民就地转移就业。虽然在新鲜食用上占比较大,但是把水果制成水果加工制品,也是水果消费的出路。果农种植出来的水果,不怕没有消费渠道和消费场景,可以合理把水果分配到不同的消费渠道和群体中,减小水果滞销的可能性。(王飞 刘欢欢 向本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