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西南商报记者走基层特别报道·走进广安新型工业篇——5G服装智能工厂 打造“广安智造”新名片

    2021-04-16 16:38:17

      西南商报记者走基层报道组 汪美山 杨池能 黄平 文/图


    运用5G技术生产现场

      四川一兄弟俩在广东东莞打工时,花10年学习服装技术,然后卖掉老家一套拎包入住的房子筹得6万元起家,建起家庭作坊式工厂生产服装。后来,他们响应政府号召招商引资返乡创业,引进全球最新AGV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生产,如今年产值达3亿元,年税收逾1000万元。4月10日,西南商报走基层记者来到广安,探秘这家国内首批5G服装智能工厂。


    生产的服装在前锋工业展示中心展出

      这家工厂叫广安鸿美嘉服饰有限公司,位于四川广安市前锋工业园区轻纺服装产业园内。

      4月10日下午3点左右,该厂包装车间一名年约50岁的工人正在熟练地打包,将80条裤子装入一个纸箱,然后在外面贴上塑胶封条。

      不多时,他包装好的纸箱已垒起一座小山,“这些货次日一大早要通过物流转运到上海港,然后销往全球各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宽敞整洁的厂房里摆满了机器,就在那名包装工人将堆积如山的衣裤成品打包的同时,裁剪车间与缝制车间建起的能穿越楼层的吊挂系统通过轨道方式,一件件服装被自动送向缝制车间,缝制完成后再自动运送到检验车间,每条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有条不紊,全程几乎都是机器化生产,工人站在电脑前操纵着机器,从面料到成衣全部实现全程自动一体化生产。

      “作为国内首批5G服装智能工厂,鸿美嘉服饰运用全球最新的5G信息网络、AGV等人工智能化工艺流程,安装双轨全自动服装智能化吊挂系统和全自动智能化电脑裁床生产线。”该厂一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利用小型智能搬运机器人在车间之间穿梭往来,可以省去大量搬运成本,“生产一件棉衣,从材料到完成生产,全程仅需1小时。”

      他介绍说,除生产便捷外,全智能生产还能全程记录每一件服装的生产数据,便于生产管理,比起传统的制造方式,这样的全智能制造至少让生产效率提升了60%。

      董事长周泽洪对记者介绍说,采用5G技术的智能化机器生产,他们每天可生产衣裤18000件(条)。

      看着这一切,年仅42岁的他不禁感慨万千,将当初创业的艰辛向记者娓娓道来。

      1995年,周泽洪和哥哥一起南下广东东莞,来到常平镇一家服装厂打工,从最基础的剪裁工序开始,逐渐掌握了成衣整个制作过程。

      经过10年“煎熬”,兄弟俩学有所成。

      当时常平镇一带,除了一些大型的成规模的制衣厂外,还有许多家庭作坊式的工厂,他们都是将打工时学到的技术用来自己独立操作。

      有一天,兄弟俩自问道,“难道就这样一辈子给人打工不成?”

      他俩不约同时想到,尝试自己当老板。资金问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周泽洪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5年5月18日清晨,哥哥一大早赶回广安,将广安城区一套装修好的可以拎包入住的130多平方米的新房,以5万元的价格贱卖掉,当晚又乘火车连夜赶回东莞。

      兄弟俩说干就干。

      10天后的5月28日,他们租来的一套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家庭作坊式工厂正式开工。

      “当时我们请了3名工人,实行计件制,每天生产10小时,他们每月最高可以领到3000多元。”周泽洪说,当时创办的品牌叫“晓鸿服饰”,主要是针织衣裤,主要销往美国。

      他回忆说,刚开始,因生产和管理经验不足,3个月后,投资的6万元就亏损了一半,“当时有些灰心丧气,不知道是否还能坚持下去。”

      他介绍说,坚持到2005年10月份时,他们突然遇到一个好的客户,在价格方面更高,付款速度也快,这让他们起死回生,效益也开始越来越好。

      他称,因工厂效益太好,他们开始不断扩大规模,仅2006年就搬了4次厂,至当年年底工厂的面积就达到了6000平方米,当时已有50多名工人。第二年他们在东莞花100多万现金买了一套独幢别墅,车也换成了豪车。

      尽管这样,他们一直想“落叶归根”,想找机会回到老家广安去。

      就在事业顺风顺水之时,来自家乡的召唤,让他俩产生了回家乡再创业的念头。

      周泽洪告诉记者,转机出现在2009年10月,当时广安市前锋区组成了一个招商引资团来到常平镇,称老家的土地3万元/亩,回乡创业还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政策。

      心动不如行动。随即,他们回老家考察后,决定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

      作出决定后,兄弟俩在前锋区政府附近买下10亩土地,于2009年12月破土动工修建厂房。

      2010年3月,他们在前锋区正式开始生产,创办了广安市晓鸿服装有限公司,直至2012年才全部将东莞的工厂搬到前锋区。

      眼见效益愈来愈好,2020年他们在广安市前锋工业园区内租下两幢厂房,总投资1亿元,拥有面积约16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主要从事服装、鞋帽、针织品、纺织品、服装面料、服装辅料、服装印花和绣花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欧美、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4月28日,将以前的品牌改名叫“鸿美嘉服饰”。周泽洪决心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他创新应用了5G、自动机器人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生产线,“我们与江苏、广州和深圳的研发团队合作,至今在服饰方面拥有11项专利发明。”

      据介绍,该公司现有员工500余人,建成世界领先的裁剪、印花、绣花、成衣等智能化生产线32条,与阿迪达斯、佐丹奴、潮流前线、特步等世界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满负荷生产状态下年产值可达3亿元,吸纳就业1000人,年税收1000万元以上。

      新闻多一点

      工业园区对企业实现保姆式服务

      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前锋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园区于2006年4月启动建设,2010年6月与广安经开区一道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前锋区体制创新试验区、开放合作展示区、新型工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中国纺织服装十大园区、省级脱贫奔康轻纺专业出口基地。

      该园区围绕“一县一特色,一园一支柱”工作要求,按照“高端轻工聚集、装备制造提升、能源建材转型”思路,加快构建“1+2”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突出“一城三园”发展布局,秉承“专业发展智能化、生产建设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基础设施网格化”园区发展理念,重点打造“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规范化、营销信息化”现代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5000亩的轻纺服装产业园、10000亩的智能家居产业园、3000亩的制鞋产业园,打造10平方公里的西部轻工城,力争2022年实现产值超400亿元。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园区总规划面积16.7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142户,2020年,78户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92.39亿元、税收3.21亿元,解决就业2万余人。

      该园区在营商环境方面,实施区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落实部门会议联席机制,邀请相关区级领导和部门,定期会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建立主导产业推进组机制,整合力量、专班专人推进智能家居、高端轻纺、品牌鞋业三大园区建设,建立部门协作配合机制,采取一个项目一个工作群一个服务员,实时动态晾晒服务质量。在项目审批、土地规划、安评环评等手续方面实行代办,开展拆迁、平场、杆线搬迁等前期工作,协调解决施工用水用电问题,为项目开工扫清障碍。做好金融服务,创新担保方式,推出园保贷、供应链贸易、园区e贷等金融产品,解决园区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建立联系制度,定期收集企业融资需求,提前对接银行,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提高贷款的成功率。2020年,园区共为22户企业争取贷款约1.3亿元。做好招工,出台《前锋工业园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招工九条措施》,抢抓春节招工黄金期,在镇(街道)、村(社区)设立招工服务站点,利用新媒体,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全力为企业招工,今年先后为企业招工1062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抓好平台建设,聘请成都公园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全国知名规划单位,按照公园城巿建设理念,全面实施了骨干道路、园区景观、配套管网提档升级,园区基础设施更加齐全。完成蒸汽管网二期规划设计,加快推进建设中水回用管网,建成投用物流中心一期停车场、蒸汽主管网,污水管网、尾水管网实现企业全覆盖,园区生产配套更加完善。实施“产业工人安居工程”,免费提供职工宿舍近600套,开通运行园区城市公交车14辆,配套设置运动场、食堂、诊所等功能分区,园区生活配套日益健全,承载能力不断加强。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西南商报记者走基层特别报道·走进广安新型工业篇——5G服装智能工厂 打造“广安智造”新名片

    2021-04-16 16:38:17

      西南商报记者走基层报道组 汪美山 杨池能 黄平 文/图


    运用5G技术生产现场

      四川一兄弟俩在广东东莞打工时,花10年学习服装技术,然后卖掉老家一套拎包入住的房子筹得6万元起家,建起家庭作坊式工厂生产服装。后来,他们响应政府号召招商引资返乡创业,引进全球最新AGV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生产,如今年产值达3亿元,年税收逾1000万元。4月10日,西南商报走基层记者来到广安,探秘这家国内首批5G服装智能工厂。


    生产的服装在前锋工业展示中心展出

      这家工厂叫广安鸿美嘉服饰有限公司,位于四川广安市前锋工业园区轻纺服装产业园内。

      4月10日下午3点左右,该厂包装车间一名年约50岁的工人正在熟练地打包,将80条裤子装入一个纸箱,然后在外面贴上塑胶封条。

      不多时,他包装好的纸箱已垒起一座小山,“这些货次日一大早要通过物流转运到上海港,然后销往全球各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宽敞整洁的厂房里摆满了机器,就在那名包装工人将堆积如山的衣裤成品打包的同时,裁剪车间与缝制车间建起的能穿越楼层的吊挂系统通过轨道方式,一件件服装被自动送向缝制车间,缝制完成后再自动运送到检验车间,每条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有条不紊,全程几乎都是机器化生产,工人站在电脑前操纵着机器,从面料到成衣全部实现全程自动一体化生产。

      “作为国内首批5G服装智能工厂,鸿美嘉服饰运用全球最新的5G信息网络、AGV等人工智能化工艺流程,安装双轨全自动服装智能化吊挂系统和全自动智能化电脑裁床生产线。”该厂一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利用小型智能搬运机器人在车间之间穿梭往来,可以省去大量搬运成本,“生产一件棉衣,从材料到完成生产,全程仅需1小时。”

      他介绍说,除生产便捷外,全智能生产还能全程记录每一件服装的生产数据,便于生产管理,比起传统的制造方式,这样的全智能制造至少让生产效率提升了60%。

      董事长周泽洪对记者介绍说,采用5G技术的智能化机器生产,他们每天可生产衣裤18000件(条)。

      看着这一切,年仅42岁的他不禁感慨万千,将当初创业的艰辛向记者娓娓道来。

      1995年,周泽洪和哥哥一起南下广东东莞,来到常平镇一家服装厂打工,从最基础的剪裁工序开始,逐渐掌握了成衣整个制作过程。

      经过10年“煎熬”,兄弟俩学有所成。

      当时常平镇一带,除了一些大型的成规模的制衣厂外,还有许多家庭作坊式的工厂,他们都是将打工时学到的技术用来自己独立操作。

      有一天,兄弟俩自问道,“难道就这样一辈子给人打工不成?”

      他俩不约同时想到,尝试自己当老板。资金问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周泽洪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5年5月18日清晨,哥哥一大早赶回广安,将广安城区一套装修好的可以拎包入住的130多平方米的新房,以5万元的价格贱卖掉,当晚又乘火车连夜赶回东莞。

      兄弟俩说干就干。

      10天后的5月28日,他们租来的一套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家庭作坊式工厂正式开工。

      “当时我们请了3名工人,实行计件制,每天生产10小时,他们每月最高可以领到3000多元。”周泽洪说,当时创办的品牌叫“晓鸿服饰”,主要是针织衣裤,主要销往美国。

      他回忆说,刚开始,因生产和管理经验不足,3个月后,投资的6万元就亏损了一半,“当时有些灰心丧气,不知道是否还能坚持下去。”

      他介绍说,坚持到2005年10月份时,他们突然遇到一个好的客户,在价格方面更高,付款速度也快,这让他们起死回生,效益也开始越来越好。

      他称,因工厂效益太好,他们开始不断扩大规模,仅2006年就搬了4次厂,至当年年底工厂的面积就达到了6000平方米,当时已有50多名工人。第二年他们在东莞花100多万现金买了一套独幢别墅,车也换成了豪车。

      尽管这样,他们一直想“落叶归根”,想找机会回到老家广安去。

      就在事业顺风顺水之时,来自家乡的召唤,让他俩产生了回家乡再创业的念头。

      周泽洪告诉记者,转机出现在2009年10月,当时广安市前锋区组成了一个招商引资团来到常平镇,称老家的土地3万元/亩,回乡创业还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政策。

      心动不如行动。随即,他们回老家考察后,决定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

      作出决定后,兄弟俩在前锋区政府附近买下10亩土地,于2009年12月破土动工修建厂房。

      2010年3月,他们在前锋区正式开始生产,创办了广安市晓鸿服装有限公司,直至2012年才全部将东莞的工厂搬到前锋区。

      眼见效益愈来愈好,2020年他们在广安市前锋工业园区内租下两幢厂房,总投资1亿元,拥有面积约16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主要从事服装、鞋帽、针织品、纺织品、服装面料、服装辅料、服装印花和绣花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欧美、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4月28日,将以前的品牌改名叫“鸿美嘉服饰”。周泽洪决心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他创新应用了5G、自动机器人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生产线,“我们与江苏、广州和深圳的研发团队合作,至今在服饰方面拥有11项专利发明。”

      据介绍,该公司现有员工500余人,建成世界领先的裁剪、印花、绣花、成衣等智能化生产线32条,与阿迪达斯、佐丹奴、潮流前线、特步等世界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满负荷生产状态下年产值可达3亿元,吸纳就业1000人,年税收1000万元以上。

      新闻多一点

      工业园区对企业实现保姆式服务

      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前锋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园区于2006年4月启动建设,2010年6月与广安经开区一道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前锋区体制创新试验区、开放合作展示区、新型工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中国纺织服装十大园区、省级脱贫奔康轻纺专业出口基地。

      该园区围绕“一县一特色,一园一支柱”工作要求,按照“高端轻工聚集、装备制造提升、能源建材转型”思路,加快构建“1+2”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突出“一城三园”发展布局,秉承“专业发展智能化、生产建设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基础设施网格化”园区发展理念,重点打造“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规范化、营销信息化”现代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5000亩的轻纺服装产业园、10000亩的智能家居产业园、3000亩的制鞋产业园,打造10平方公里的西部轻工城,力争2022年实现产值超400亿元。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园区总规划面积16.7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142户,2020年,78户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92.39亿元、税收3.21亿元,解决就业2万余人。

      该园区在营商环境方面,实施区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落实部门会议联席机制,邀请相关区级领导和部门,定期会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建立主导产业推进组机制,整合力量、专班专人推进智能家居、高端轻纺、品牌鞋业三大园区建设,建立部门协作配合机制,采取一个项目一个工作群一个服务员,实时动态晾晒服务质量。在项目审批、土地规划、安评环评等手续方面实行代办,开展拆迁、平场、杆线搬迁等前期工作,协调解决施工用水用电问题,为项目开工扫清障碍。做好金融服务,创新担保方式,推出园保贷、供应链贸易、园区e贷等金融产品,解决园区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建立联系制度,定期收集企业融资需求,提前对接银行,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提高贷款的成功率。2020年,园区共为22户企业争取贷款约1.3亿元。做好招工,出台《前锋工业园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招工九条措施》,抢抓春节招工黄金期,在镇(街道)、村(社区)设立招工服务站点,利用新媒体,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全力为企业招工,今年先后为企业招工1062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抓好平台建设,聘请成都公园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全国知名规划单位,按照公园城巿建设理念,全面实施了骨干道路、园区景观、配套管网提档升级,园区基础设施更加齐全。完成蒸汽管网二期规划设计,加快推进建设中水回用管网,建成投用物流中心一期停车场、蒸汽主管网,污水管网、尾水管网实现企业全覆盖,园区生产配套更加完善。实施“产业工人安居工程”,免费提供职工宿舍近600套,开通运行园区城市公交车14辆,配套设置运动场、食堂、诊所等功能分区,园区生活配套日益健全,承载能力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