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乡村振兴战略”是大手笔

    2018-03-15 16:23:3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手笔。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历来是难题。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朱镕基的一封信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首次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致。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国度的“三农”却在21世纪的现代处于“苦”、“穷”、“险”的境地呢?这个问题显然极大地触动了中央的神经。加大、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势在必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1号文件毫无保留地连续聚焦三农,便是明证。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改革近30年来,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建立起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开辟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第三步,从2006年开始,进行农村综合改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从那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到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它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振兴乡村的定义、意义、内涵、内容、总目标、总要求、方法、步骤,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变“被动”为“主动”,迅速扭转了“三农”工作的局面。“苦、穷、险”似乎是“三农”问题与生俱来的烙印。长期以来,它似乎一直就长着一张“苦瓜脸”。让人不敢接近,而要远离之。“跳出‘农’门”甚至一度成了农村娃最励志的口头禅。而如今,“乡村振兴战略”以其高瞻远瞩的眼界、科学严实的内涵、客观现实的路线、美丽壮阔的前景让人们热血沸腾。从产业振兴到组织保障,从人才振兴到文化助力,从生态振兴到协调发展,无不有血有肉、有情怀有温度。它让我们坚信,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大有可为的地方。这个手笔有着恰似当年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般的战略意义,一下就从战略防御转为了战略进攻,变“被动”为了“主动”。
    “乡村振兴战略”变“短板”为“杠杆”,撬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长期以来落后的“三农”一直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和最大的一块“短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它会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基础性关健领域改革,促进脱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投资、民生改善等各方各面。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写照和共同富裕初心的庄严兑现。我们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公”和“人民”里显然包括农民。而且党为农民,农民为党。从革命史来看,建党初期便大力开展农民运动,四一二事件后通过秋收农民起义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攻打城市失败后又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敌后广袤的农村开展抗日战争,依靠农民的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从建设史来看,改革开放伊始我们提出了分三步走战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更多的就是让城里人先富起来,让第二、三产业先富起来。如今是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第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值此时,“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显然,它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致富奔小康和实现现代化征程上的一个制度性的安排。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立场路线的胜利,也是思想方法的胜利。习总书记说乡村振兴只能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国农村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似当年的农村包围城市,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让我们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图领会好,奋力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文/陈立)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乡村振兴战略”是大手笔

    2018-03-15 16:23:3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手笔。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历来是难题。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朱镕基的一封信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首次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致。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国度的“三农”却在21世纪的现代处于“苦”、“穷”、“险”的境地呢?这个问题显然极大地触动了中央的神经。加大、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势在必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1号文件毫无保留地连续聚焦三农,便是明证。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改革近30年来,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建立起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开辟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第三步,从2006年开始,进行农村综合改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从那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到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它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振兴乡村的定义、意义、内涵、内容、总目标、总要求、方法、步骤,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变“被动”为“主动”,迅速扭转了“三农”工作的局面。“苦、穷、险”似乎是“三农”问题与生俱来的烙印。长期以来,它似乎一直就长着一张“苦瓜脸”。让人不敢接近,而要远离之。“跳出‘农’门”甚至一度成了农村娃最励志的口头禅。而如今,“乡村振兴战略”以其高瞻远瞩的眼界、科学严实的内涵、客观现实的路线、美丽壮阔的前景让人们热血沸腾。从产业振兴到组织保障,从人才振兴到文化助力,从生态振兴到协调发展,无不有血有肉、有情怀有温度。它让我们坚信,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大有可为的地方。这个手笔有着恰似当年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般的战略意义,一下就从战略防御转为了战略进攻,变“被动”为了“主动”。
    “乡村振兴战略”变“短板”为“杠杆”,撬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长期以来落后的“三农”一直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和最大的一块“短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它会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基础性关健领域改革,促进脱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投资、民生改善等各方各面。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写照和共同富裕初心的庄严兑现。我们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公”和“人民”里显然包括农民。而且党为农民,农民为党。从革命史来看,建党初期便大力开展农民运动,四一二事件后通过秋收农民起义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攻打城市失败后又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敌后广袤的农村开展抗日战争,依靠农民的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从建设史来看,改革开放伊始我们提出了分三步走战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更多的就是让城里人先富起来,让第二、三产业先富起来。如今是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第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值此时,“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显然,它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致富奔小康和实现现代化征程上的一个制度性的安排。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立场路线的胜利,也是思想方法的胜利。习总书记说乡村振兴只能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国农村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似当年的农村包围城市,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让我们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图领会好,奋力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文/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