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岷江召唤系我心 ——记水利专家周郁如与都江堰的那些人和事

    2021-01-08 15:13:08

      治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和近代,其财力和劳力的耗费十分惊人。所以,治水必须是坐镇一方的大员,才能充分调动辖区内的足够资源。

      都江堰水利枢纽中的主体结构,从李冰开始都由简易的竹笼构建,每年投入的维修工程量很大,所有劳力和材料由灌区农户提供。至元朝(1335年),都江堰每年重点维修的工段达133处。

      据史料记载,元朝肃政廉访司佥事吉当普改造都江堰行动,除枢纽部分外,还有32处重点工段。整个工程共计投工3900人。技工包括木工253人,金工700人,石工700人。施工中,耗用粮食1000余担,开石方100多万方,用去石灰6万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万斤,麻0.5万撮。实际花费现金4.9万串钱。

      事实上,成都历代治水人物中,不乏具有高超治水经验和技术的水利专家。古代有李冰、文翁等,近代有王来通、阿尔泰等。进入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重要的治水人物,除了人们熟知的官兴文、张沅、黄万里外,还有少有人知的周郁如、徐松涛、青翰南等。

      周郁如(1893-1972),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家住成都市梵音寺街39号周家大院。他出生于1893年,原名周璧。1908年、1910年分别在成都总府街实矿学校、成都北较场陆军测绘学校就读。民国初年分别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和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家大院出门左边是三多里、顺城街,出门右边是鼓楼洞街。老成都人周德金至今对那时周家大院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告诉笔者,鼓楼洞没拆洞时有洞子、有城墙,晚上洞里闹热得很,有卖瓜子的、有卖花生的、有卖红苕片的,卖肺片的人提个篼篼,吃肺片的人站在那,吃一片算一片、一分钱一片。附近还有人挑个担子卖汤圆,一头是煮汤圆的锅、一头是做汤圆的案板,上面摆放着汤圆心子,有玫瑰味、芝麻味等,还有蘸汤圆的白糖、芝麻酱。

      周家大院住着一位周郁如先生,毕业于中国近代第一批综合性大学——北洋大学。

      1920年周郁如从北洋大学毕业后,最初在山东烟台海坝工程会任实习员。1924年,他回到家乡成都。先在成都市政府任科长、局长,后到省政府建设厅第四科任科长,主持改造成都街道不能过汽车的毛病,值得一提的是春熙路经改造后能过汽车,还塑了孙中山铜像。直至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商业模式,又改为步行街,仍保留孙中山铜像。

      1932年,周郁如任成都水利知事公署知事,从事水利工作。与张沅一样,他不仅接受过现代教育,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是一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治水人物。

      1933年8月25日,茂汶县叠溪发生7.5级地震,叠溪镇全部下陷,附近山岩崩塌,岩石横断岷江及支流,形成10个地震湖,其中岷江干流4个。10月9日,岷江被堵45天后,干流小海子大坝溃决,积水一涌而下,造成下游特大洪灾。10月10日,洪水进入都江堰,据紫坪铺洪痕推算,相应洪峰流量约10200立方米每秒。此次洪水冲毁都江堰渠首的韩家坝、安澜索桥等水利工程。灌县天乙街、塔子坝、龙潭湾、安顺桥等处被淹,洪水毁桥30余座。

      叠溪大地震后,大小堰塞湖溃堤造成的特大洪水,给都江堰灌区特别是灌县境内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当时,大水将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全部冲毁。水灾所及,内江水系达下游新都、广汉,外江水系到双流、新津等县,灌区从渠首到干支各河堤堰一片残破。

      大灾过后不久,周郁如参加了都江堰的第二次重建。在抢修水利工程中,他奉命着重加固都江堰鱼嘴。

      1934年,也就是叠溪地震溃坝洪水袭击的第二年,都江堰再次遭遇了大洪水。大洪水后,都江堰进行了再次大修。这一次,水利知事周郁如用浆砌条石作基础,在修都江堰分水大鱼嘴,当年又被冲毁,这次洪水不仅冲毁了飞沙堰、人字堤、金刚堤等,还带来了大量卵石泥沙,将内江河道完全淤平。新的鱼嘴工程一直沿用到1973年才重新改造。

      1935年,周郁如开始担任四川省水利局工程师。随后,在四川省建设厅任技正。就在1935年,四川省政府在灌县建立四川省水利局,时任局长张沅于当年冬季大修都江堰,派工程技正任重负责施工。鉴于鱼嘴堤的破坏,多因地基不固、冲涮淘空,张沅便采取固底防冲,层层设防的指导原则,将分水鱼嘴西移约10米,紧靠神仙墩;清基至河床以下3米,纵横铺设枕木两层,枕木之间空处,用黏土拌石灰夯实。任重创造性地使用大楠竹做水筒抽出基坑积水,用水泥砂浆砌条石,重修鱼嘴,质量优良。鱼嘴头部呈流线型;四周设羊圈和竹笼卵石构成副鱼嘴。副鱼嘴的上游15米处,又环设木桩群,防御洪水及漂木冲击,工程在此年春季完工,成为最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堰堤,一直使用至1973年,外江闸修建时才重新改建。

      水泥的使用,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坚固程度得到很大提高。1947年起,周郁如任“都江堰管理处处长”。1949年春,他主持修建“飞沙堰”,再次用水泥作飞沙堰坝心墙,上用竹笼保护。当年7月17日,岷江洪峰流量达4430立方米每秒,飞沙堰虽两端竹笼全毁,但没有影响当年的农业用水,洪水后很快抢修了飞沙堰和陶家湾工程。

      新中国建国后,周郁如于1950年至1952年任川西行署农林厅水利局工程师。1952年至1957年,任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工程师。1957年至1963年,任都江堰灌区东山灌溉工程管理处处长。

      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渠,于1956年2月开始修建,1956年4月设立东山灌溉管理总站。1957年4月经四川省水利厅批准成立东山灌溉管理处。1966年10月经四川省水利厅农水局批准更名为“四川省东风渠管理处”。期间,周郁如为东风渠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被誉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堰功人物从李冰父子起,周郁如等历代堰功人员留在四川省志、都江堰志当中,他们将如同滔滔岷江水一样,造福天府,惠泽后人,流芳千古。

      特约记者 李崎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岷江召唤系我心 ——记水利专家周郁如与都江堰的那些人和事

    2021-01-08 15:13:08

      治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和近代,其财力和劳力的耗费十分惊人。所以,治水必须是坐镇一方的大员,才能充分调动辖区内的足够资源。

      都江堰水利枢纽中的主体结构,从李冰开始都由简易的竹笼构建,每年投入的维修工程量很大,所有劳力和材料由灌区农户提供。至元朝(1335年),都江堰每年重点维修的工段达133处。

      据史料记载,元朝肃政廉访司佥事吉当普改造都江堰行动,除枢纽部分外,还有32处重点工段。整个工程共计投工3900人。技工包括木工253人,金工700人,石工700人。施工中,耗用粮食1000余担,开石方100多万方,用去石灰6万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万斤,麻0.5万撮。实际花费现金4.9万串钱。

      事实上,成都历代治水人物中,不乏具有高超治水经验和技术的水利专家。古代有李冰、文翁等,近代有王来通、阿尔泰等。进入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重要的治水人物,除了人们熟知的官兴文、张沅、黄万里外,还有少有人知的周郁如、徐松涛、青翰南等。

      周郁如(1893-1972),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家住成都市梵音寺街39号周家大院。他出生于1893年,原名周璧。1908年、1910年分别在成都总府街实矿学校、成都北较场陆军测绘学校就读。民国初年分别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和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家大院出门左边是三多里、顺城街,出门右边是鼓楼洞街。老成都人周德金至今对那时周家大院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告诉笔者,鼓楼洞没拆洞时有洞子、有城墙,晚上洞里闹热得很,有卖瓜子的、有卖花生的、有卖红苕片的,卖肺片的人提个篼篼,吃肺片的人站在那,吃一片算一片、一分钱一片。附近还有人挑个担子卖汤圆,一头是煮汤圆的锅、一头是做汤圆的案板,上面摆放着汤圆心子,有玫瑰味、芝麻味等,还有蘸汤圆的白糖、芝麻酱。

      周家大院住着一位周郁如先生,毕业于中国近代第一批综合性大学——北洋大学。

      1920年周郁如从北洋大学毕业后,最初在山东烟台海坝工程会任实习员。1924年,他回到家乡成都。先在成都市政府任科长、局长,后到省政府建设厅第四科任科长,主持改造成都街道不能过汽车的毛病,值得一提的是春熙路经改造后能过汽车,还塑了孙中山铜像。直至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商业模式,又改为步行街,仍保留孙中山铜像。

      1932年,周郁如任成都水利知事公署知事,从事水利工作。与张沅一样,他不仅接受过现代教育,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是一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治水人物。

      1933年8月25日,茂汶县叠溪发生7.5级地震,叠溪镇全部下陷,附近山岩崩塌,岩石横断岷江及支流,形成10个地震湖,其中岷江干流4个。10月9日,岷江被堵45天后,干流小海子大坝溃决,积水一涌而下,造成下游特大洪灾。10月10日,洪水进入都江堰,据紫坪铺洪痕推算,相应洪峰流量约10200立方米每秒。此次洪水冲毁都江堰渠首的韩家坝、安澜索桥等水利工程。灌县天乙街、塔子坝、龙潭湾、安顺桥等处被淹,洪水毁桥30余座。

      叠溪大地震后,大小堰塞湖溃堤造成的特大洪水,给都江堰灌区特别是灌县境内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当时,大水将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全部冲毁。水灾所及,内江水系达下游新都、广汉,外江水系到双流、新津等县,灌区从渠首到干支各河堤堰一片残破。

      大灾过后不久,周郁如参加了都江堰的第二次重建。在抢修水利工程中,他奉命着重加固都江堰鱼嘴。

      1934年,也就是叠溪地震溃坝洪水袭击的第二年,都江堰再次遭遇了大洪水。大洪水后,都江堰进行了再次大修。这一次,水利知事周郁如用浆砌条石作基础,在修都江堰分水大鱼嘴,当年又被冲毁,这次洪水不仅冲毁了飞沙堰、人字堤、金刚堤等,还带来了大量卵石泥沙,将内江河道完全淤平。新的鱼嘴工程一直沿用到1973年才重新改造。

      1935年,周郁如开始担任四川省水利局工程师。随后,在四川省建设厅任技正。就在1935年,四川省政府在灌县建立四川省水利局,时任局长张沅于当年冬季大修都江堰,派工程技正任重负责施工。鉴于鱼嘴堤的破坏,多因地基不固、冲涮淘空,张沅便采取固底防冲,层层设防的指导原则,将分水鱼嘴西移约10米,紧靠神仙墩;清基至河床以下3米,纵横铺设枕木两层,枕木之间空处,用黏土拌石灰夯实。任重创造性地使用大楠竹做水筒抽出基坑积水,用水泥砂浆砌条石,重修鱼嘴,质量优良。鱼嘴头部呈流线型;四周设羊圈和竹笼卵石构成副鱼嘴。副鱼嘴的上游15米处,又环设木桩群,防御洪水及漂木冲击,工程在此年春季完工,成为最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堰堤,一直使用至1973年,外江闸修建时才重新改建。

      水泥的使用,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坚固程度得到很大提高。1947年起,周郁如任“都江堰管理处处长”。1949年春,他主持修建“飞沙堰”,再次用水泥作飞沙堰坝心墙,上用竹笼保护。当年7月17日,岷江洪峰流量达4430立方米每秒,飞沙堰虽两端竹笼全毁,但没有影响当年的农业用水,洪水后很快抢修了飞沙堰和陶家湾工程。

      新中国建国后,周郁如于1950年至1952年任川西行署农林厅水利局工程师。1952年至1957年,任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工程师。1957年至1963年,任都江堰灌区东山灌溉工程管理处处长。

      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渠,于1956年2月开始修建,1956年4月设立东山灌溉管理总站。1957年4月经四川省水利厅批准成立东山灌溉管理处。1966年10月经四川省水利厅农水局批准更名为“四川省东风渠管理处”。期间,周郁如为东风渠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被誉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堰功人物从李冰父子起,周郁如等历代堰功人员留在四川省志、都江堰志当中,他们将如同滔滔岷江水一样,造福天府,惠泽后人,流芳千古。

      特约记者 李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