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14:05:38
吴印祥 本报记者 吴文俊 文/图
2020年12月底,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又对2021年棚户区改造工作作出安排,明确要“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多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改工作,明确“十三五”期间要推进15.4万户、2223万平方米各类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并将棚改列为每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工作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完成,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全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棚改3405万平方米,帮助23.3万户81.55万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尤其是2018年贵阳市实施棚改“三年攻坚行动”以来,全市棚改工作提速增效,超额完成任务。
近日,本报记者就“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专访了该市城乡“三变”改革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罗晓斌。
记者:贵阳市如何创新工作机制,敢闯敢干确保任务完成?
罗晓斌:市委、市政府每年将棚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市发改、财政、国土规划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与各区(市、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棚改工作顺利实施。
为切实打破棚改工作的瓶颈制约,贵阳市于2017年12月出台了《贵阳市加快城市“三变”改革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试行)》(筑府发〔2017〕29号)1+8系列配套文件,通过净地出让和低效用地有效利用“两条腿”走路,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棚改,切实解决了棚改资金不足、房屋征收难等问题,有力推动全市棚改工作加速实施。
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资金落实是关键。贵阳市充分利用国家棚改政策“黄金期”,多方争取和积极筹措棚改资金。“十三五”期间,全市棚改累计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2.62亿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低利率,中长期棚改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等贷款1180亿元;累计发行棚改专项债券8.1亿元。通过多渠道筹资,有效加快贵阳市棚改步伐。
记者:“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推进棚改工作,取得了改善民生、拉动投资、促进发展的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罗晓斌:一是改善居住条件,点亮群众“安居梦”。棚改使贵阳市成千上万户困难家庭告别低矮破陋的居所,彻底解决棚户区居民吃水难、用气难、如厕难、行路难等困扰多年的生活难题,住上宽敞明亮的成套新房,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全市人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扮靓“城市颜”。贵阳市一环内棚户区大多位于城市主要干道两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建筑破烂。通过实施改造,改变了城市面貌,让建筑变高、道路变宽、环境变美;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了老城区市政设施和教育等配套相对滞后的症结,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拓宽“发展路”。通过对集中连片棚户区实施改造,盘活了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使稀缺的土地资源得以再生利用,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拉动投资消费,激活发展“新引擎”。“十三五”以来,贵阳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2500亿元,将带动上下游直接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物流等产业增加投资和个人消费4200亿元,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经济增长。
记者:贵阳市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下步工作有什么打算?
罗晓斌:贵阳市将围绕“强省会”战略目标,全力抓好城市更新改造,积极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系统谋划。以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为基础,围绕重要节点、主要通道、轨道站点周边、城市门户地区、景观廊道沿线、产业发展用地等方面,认真编制棚改三年行动规划(2021—2023),力争完成全市剩余13.2万户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市区联动。明确各区(市、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建立完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坚持“市统筹、区为主”工作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强化部门协同,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会商和信息报送制度,形成运作高效的棚改工作机制。三是强化资金筹措,破解融资难题。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接沟通工作,不断深化银政企合作,支持市、区平台公司企业实体化发展,为加快推进全市棚改提供可靠资金保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市级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并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发行地方专项债券等方式多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2021-02-24 14:05:38
吴印祥 本报记者 吴文俊 文/图
2020年12月底,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又对2021年棚户区改造工作作出安排,明确要“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多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改工作,明确“十三五”期间要推进15.4万户、2223万平方米各类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并将棚改列为每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工作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完成,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全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棚改3405万平方米,帮助23.3万户81.55万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尤其是2018年贵阳市实施棚改“三年攻坚行动”以来,全市棚改工作提速增效,超额完成任务。
近日,本报记者就“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专访了该市城乡“三变”改革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罗晓斌。
记者:贵阳市如何创新工作机制,敢闯敢干确保任务完成?
罗晓斌:市委、市政府每年将棚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市发改、财政、国土规划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与各区(市、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棚改工作顺利实施。
为切实打破棚改工作的瓶颈制约,贵阳市于2017年12月出台了《贵阳市加快城市“三变”改革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试行)》(筑府发〔2017〕29号)1+8系列配套文件,通过净地出让和低效用地有效利用“两条腿”走路,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棚改,切实解决了棚改资金不足、房屋征收难等问题,有力推动全市棚改工作加速实施。
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资金落实是关键。贵阳市充分利用国家棚改政策“黄金期”,多方争取和积极筹措棚改资金。“十三五”期间,全市棚改累计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2.62亿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低利率,中长期棚改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等贷款1180亿元;累计发行棚改专项债券8.1亿元。通过多渠道筹资,有效加快贵阳市棚改步伐。
记者:“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推进棚改工作,取得了改善民生、拉动投资、促进发展的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罗晓斌:一是改善居住条件,点亮群众“安居梦”。棚改使贵阳市成千上万户困难家庭告别低矮破陋的居所,彻底解决棚户区居民吃水难、用气难、如厕难、行路难等困扰多年的生活难题,住上宽敞明亮的成套新房,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全市人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扮靓“城市颜”。贵阳市一环内棚户区大多位于城市主要干道两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建筑破烂。通过实施改造,改变了城市面貌,让建筑变高、道路变宽、环境变美;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了老城区市政设施和教育等配套相对滞后的症结,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拓宽“发展路”。通过对集中连片棚户区实施改造,盘活了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使稀缺的土地资源得以再生利用,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拉动投资消费,激活发展“新引擎”。“十三五”以来,贵阳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2500亿元,将带动上下游直接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物流等产业增加投资和个人消费4200亿元,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经济增长。
记者:贵阳市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下步工作有什么打算?
罗晓斌:贵阳市将围绕“强省会”战略目标,全力抓好城市更新改造,积极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系统谋划。以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为基础,围绕重要节点、主要通道、轨道站点周边、城市门户地区、景观廊道沿线、产业发展用地等方面,认真编制棚改三年行动规划(2021—2023),力争完成全市剩余13.2万户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市区联动。明确各区(市、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建立完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坚持“市统筹、区为主”工作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强化部门协同,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会商和信息报送制度,形成运作高效的棚改工作机制。三是强化资金筹措,破解融资难题。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接沟通工作,不断深化银政企合作,支持市、区平台公司企业实体化发展,为加快推进全市棚改提供可靠资金保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市级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并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发行地方专项债券等方式多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