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七十年初心不改 抗美援朝老兵忆峥嵘岁月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 内江市市中区党校原校长郑时文

    2021-08-10 11:41:49

      李国 本报记者 丁明海

      烽火已止息逾半个世纪,但70年前鸭绿江边那一幕幕,老兵的记忆不会模糊。一提起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士,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党员老战士郑时文就泪眼朦胧,“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都没有回来,他们都长眠在了那片异国的土地上。”

      一个朝鲜苹果的故事

      手拿苹果,郑时文缓缓讲述他曾经穿过战火硝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要从一个苹果说起。

      郑时文,四川内江人,今年88岁,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战勤工作员,1951年3月入朝参战,参加抗美援朝时,他还不满20岁,正念高中二年级。

      郑时文的两个哥哥都是志愿军战士,二哥郑时敏在47军担任机枪班长,三哥郑时聪在15军29师当文化教员。郑时文当时没有下连队,被军务科科长留在了身边,做战勤工作。

      但不下连队,并不意味着可以隔绝残酷的战争。

      这位老兵红着眼回忆,上甘岭战场除了来自敌人炮火的威胁,志愿军战士还面临缺水的考验,“一个苹果”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极端缺水的背景下诞生的。

      当时的火线运输员刘明生将给养送往前线,途中遭敌人火力拦截,身上水壶全被打烂。“在匍匐前进接近前沿阵地时,刘明生感到腹部被硌了一下,发现竟是一个苹果。小心擦去厚厚的泥土,正准备张口咬下去时,想到仍然坚守坑道的战友,他顶着炮火拼命往前爬,将苹果送到了前线。但八个战友谁也舍不得吃,最后一人一口,轮流两遍才吃完。”郑时文泪眼朦胧地说道。

      1952年,作为通讯员的郑时文以此故事为基础进行写作并首先刊载于《上甘岭战地通讯》,1953年以《一封志愿者叔叔的来信》为标题登上《新闻日报》,这是“一个苹果的故事”首次被公开。后来,课文《一个苹果》被编入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成为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教材。

      一个比电影更苦的战场

      在许多国人心中,上甘岭战役几乎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标志般的记忆。电影《上甘岭》作为一部经典老片,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流下感动的眼泪。而郑时文回忆,真实的上甘岭战役,还要更加艰苦。

      “坑道不是那样方方正正的,是我们刨出来的,根本不规则。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咱们就那样爬过去。”

      敌人的炮火几乎就是“炮雨”,打上甘岭时,一天30多万发炮弹,原本枝繁叶茂的树木被炸得一点不剩,枪管里面全部积满了灰,不得已改成扔手榴弹。

      当时,郑时文和并肩作战的18个战友在坑道里曾握着一张红领巾发誓,如果有人倒下了,他的娘就是大家的娘,他的家就是大家的家。如果谁还活着,他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1952年12月,美军6架轰炸机将庄子山指挥所夷为平地,郑时文因为外出送情报,成了19个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每年12月9日便成了郑时文家祭日,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摆上18个苹果,插上香,祭奠逝去的英雄。现在,子女们即便不在家,也会在那天以各自的方式来祭奠。这份家风的传承是郑时文对孩子们深入骨髓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一份绵长延续的革命情

      1966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部独立13团组织干事的郑时文因战伤复发转业至地方,在内江市市中区任党校校长直至退休。

      任职期间,郑时文一直致力于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主张缩减其它开支,安排经费为教职工购买学习书籍;此外,还采购了近万册图书资料,建立了党校图书室,要求大家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在繁重工作岗位上,为了起好带头作用,无论下基层宣讲,还是在各类培训班授课,他都亲力亲为、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为了继续传承和弘扬志愿军精神,郑时文努力写作。200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出版发行,这部用泪水和墨水写出来的书籍被《解放军报》评为“近些年不多见的一本记述抗美援朝历史的优秀之作”。

      2020年10月,郑时文登上央视《老兵你好》栏目的舞台参与录制,向全国观众讲述志愿军的英勇事迹。

      现在,郑时文依然保持着写作和阅读的习惯。“我还想继续写下去,继续将志愿军的精神发扬光大。”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七十年初心不改 抗美援朝老兵忆峥嵘岁月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 内江市市中区党校原校长郑时文

    2021-08-10 11:41:49

      李国 本报记者 丁明海

      烽火已止息逾半个世纪,但70年前鸭绿江边那一幕幕,老兵的记忆不会模糊。一提起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士,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党员老战士郑时文就泪眼朦胧,“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都没有回来,他们都长眠在了那片异国的土地上。”

      一个朝鲜苹果的故事

      手拿苹果,郑时文缓缓讲述他曾经穿过战火硝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要从一个苹果说起。

      郑时文,四川内江人,今年88岁,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战勤工作员,1951年3月入朝参战,参加抗美援朝时,他还不满20岁,正念高中二年级。

      郑时文的两个哥哥都是志愿军战士,二哥郑时敏在47军担任机枪班长,三哥郑时聪在15军29师当文化教员。郑时文当时没有下连队,被军务科科长留在了身边,做战勤工作。

      但不下连队,并不意味着可以隔绝残酷的战争。

      这位老兵红着眼回忆,上甘岭战场除了来自敌人炮火的威胁,志愿军战士还面临缺水的考验,“一个苹果”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极端缺水的背景下诞生的。

      当时的火线运输员刘明生将给养送往前线,途中遭敌人火力拦截,身上水壶全被打烂。“在匍匐前进接近前沿阵地时,刘明生感到腹部被硌了一下,发现竟是一个苹果。小心擦去厚厚的泥土,正准备张口咬下去时,想到仍然坚守坑道的战友,他顶着炮火拼命往前爬,将苹果送到了前线。但八个战友谁也舍不得吃,最后一人一口,轮流两遍才吃完。”郑时文泪眼朦胧地说道。

      1952年,作为通讯员的郑时文以此故事为基础进行写作并首先刊载于《上甘岭战地通讯》,1953年以《一封志愿者叔叔的来信》为标题登上《新闻日报》,这是“一个苹果的故事”首次被公开。后来,课文《一个苹果》被编入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成为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教材。

      一个比电影更苦的战场

      在许多国人心中,上甘岭战役几乎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标志般的记忆。电影《上甘岭》作为一部经典老片,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流下感动的眼泪。而郑时文回忆,真实的上甘岭战役,还要更加艰苦。

      “坑道不是那样方方正正的,是我们刨出来的,根本不规则。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咱们就那样爬过去。”

      敌人的炮火几乎就是“炮雨”,打上甘岭时,一天30多万发炮弹,原本枝繁叶茂的树木被炸得一点不剩,枪管里面全部积满了灰,不得已改成扔手榴弹。

      当时,郑时文和并肩作战的18个战友在坑道里曾握着一张红领巾发誓,如果有人倒下了,他的娘就是大家的娘,他的家就是大家的家。如果谁还活着,他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1952年12月,美军6架轰炸机将庄子山指挥所夷为平地,郑时文因为外出送情报,成了19个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每年12月9日便成了郑时文家祭日,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摆上18个苹果,插上香,祭奠逝去的英雄。现在,子女们即便不在家,也会在那天以各自的方式来祭奠。这份家风的传承是郑时文对孩子们深入骨髓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一份绵长延续的革命情

      1966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部独立13团组织干事的郑时文因战伤复发转业至地方,在内江市市中区任党校校长直至退休。

      任职期间,郑时文一直致力于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主张缩减其它开支,安排经费为教职工购买学习书籍;此外,还采购了近万册图书资料,建立了党校图书室,要求大家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在繁重工作岗位上,为了起好带头作用,无论下基层宣讲,还是在各类培训班授课,他都亲力亲为、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为了继续传承和弘扬志愿军精神,郑时文努力写作。200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出版发行,这部用泪水和墨水写出来的书籍被《解放军报》评为“近些年不多见的一本记述抗美援朝历史的优秀之作”。

      2020年10月,郑时文登上央视《老兵你好》栏目的舞台参与录制,向全国观众讲述志愿军的英勇事迹。

      现在,郑时文依然保持着写作和阅读的习惯。“我还想继续写下去,继续将志愿军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