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90后“犟”人邱粟杨 匠心传承 坚守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

    2022-05-31 14:40:45

      甘丽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我不觉得我是工匠,我只是热爱川剧和川剧盔帽艺术。”“我坚信,我的坚持至少能让川剧传统盔帽保存下来。”

      邱粟杨,四川省川剧院的一名盔帽管理员,也是一名“90后”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每每听到夸赞都会腼腆的邱粟杨,在提起令他引以为傲的川剧传统盔帽时,总是话语铿锵,金句频出。

      性格犟: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刚获评德阳市旌阳区第二届“十佳工匠”的邱粟杨,与其说他是匠人,不如说是“犟”人。

      邱粟杨在大学期间加入学校戏曲社后,从此就与川剧盔帽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川剧传统盔帽旧有“七十二顶半”之称,通过盔帽主体件与不同配件之间的组合,可以形成众多的川剧角色穿戴。“七十二顶半”不是固定数量的含义,而是泛指多样性,可以通过几十顶川剧帽子,幻化出1000多种川剧角色的穿戴。

      邱粟杨介绍说:“川剧盔帽有很高的艺术性、历史性、文化性,且能很好地代表四川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传承它。”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川剧传统盔帽,邱粟杨放弃高薪职业,从研究生期间开始,就一直潜心致力于川剧传统盔帽艺术的收集、整理、恢复、制作、研究、传承与推广,并建立了醉正川艺术工作室。

      8年来,从研究生到盔帽管理员,邱粟杨的选择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甚至还有不少外界的质疑和不理解。

      “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阻挡我对川剧盔帽的热爱,反而会激励我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做出成绩。”邱粟杨笑呵呵地说,“既然选择了,要么做好,要么就不要做。所以在最失落的时候,我也在制作、研究川剧盔帽,我从不觉得是东西(盔帽)不好,只是我自己做得不好。”

      从业8年,邱粟杨已完成了100多顶川剧传统盔帽的制作,如川剧传统盔帽金帅盔、金全插、金幞头、万卷书等。恢复制作川剧传统砌末(道具),如掌扇、羽扇、宫灯提炉等,作品受到成都、重庆、北京、上海等地专业院团和艺术家的青睐。

      做事犟:

      重复10遍20遍,总会做好!

      邱粟杨性格“犟”,做事更“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爱和努力钻研,他的技艺日趋娴熟,也让他的十个手指头布满了伤口和老茧。

      据介绍,川剧盔帽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纸板和铁丝,有打版、裱纸、绘图、雕板、加纱、盘丝、组装、胶漆等20多道工序,制作工具需用到近20种。制作一顶简单的川剧盔帽,也要耗时10天半个月,复杂的则少说1个月,具体制作时间由工序的复杂程度来决定。

      “刚开始接触川剧盔帽时,我就被这种艺术所深深地震撼。可是对盔帽制作,真的是无从下手。”邱粟杨回忆说,“我就同一顶帽子做10遍20遍,做得多,就了解制作流程了。”邱粟杨表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第一顶川剧盔帽——金踏镫,从前期材料准备、查阅各种资料,到模板的制作、图案的设计、造型的推敲、尺寸的反复修正,再到最后成型,他整整花了2年多的时间。

      为了全面掌握川剧传统盔帽的制作技艺,邱粟杨除了跟师父学习技法和查阅相关书籍外,还四处拜访专家、老艺人,请教其他剧种的专业艺人,进行对比研究。此外,他也会购买老旧盔帽进行比对,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摸索、研究,反复锤炼自己的技艺,直至对制作盔帽的各种材料特性、制作工艺以及盔帽的造型、纹样、装饰技法、符号语义烂熟于心。

      思想犟:

      选择了就不放弃,

      坚信会越来越好!

      作为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邱粟杨不仅是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更想让川剧盔帽走进百姓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川剧舞台。

      在整理、修复、复原川剧盔帽的基础上,邱粟杨还摸索尝试开发川剧传统盔帽元素的文创产品,如《蜀色——戏·茶器》系列和《吞口》系列,让传统艺术与时代接轨,贴近百姓生活。

      “盔帽上的不少装饰元素,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象征美好寓意,做成冰箱贴、摆件、挂件等,能与年轻人产生互动,让盔帽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也更有温度。”邱粟杨说,“我也希望能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赋予传统艺术门类新的生命力,让它多元化多向度表达。”

      最近,邱粟杨正在着手准备出版《川剧传统盔帽艺术》《川剧传统舞台美术——头帽卷(软帽)》两本书籍,“我希望能将川剧盔帽比较完整地继承下来、梳理清楚,传播出去、推广开来,让它能发展得更好。”

      邱粟杨还在努力尝试用川剧的盔帽制作工艺复原清宫廷双鱼宫灯,打算多元传承发展这门非遗技艺。“川剧盔帽的根是舞台形式的传播,然后通过多向度的表达让川剧盔帽的传承枝繁叶茂。”谈及未来的想法,邱粟杨说:“我相信事情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坚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一批人,让更多人从事、关注、了解、研究、推广川剧或川剧盔帽,我也相信明天会比现在更好。”

      以热爱为初心,以“犟”心致“匠”心,相信,川剧盔帽在邱粟杨的手中会走得更远、更好。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90后“犟”人邱粟杨 匠心传承 坚守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

    2022-05-31 14:40:45

      甘丽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我不觉得我是工匠,我只是热爱川剧和川剧盔帽艺术。”“我坚信,我的坚持至少能让川剧传统盔帽保存下来。”

      邱粟杨,四川省川剧院的一名盔帽管理员,也是一名“90后”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每每听到夸赞都会腼腆的邱粟杨,在提起令他引以为傲的川剧传统盔帽时,总是话语铿锵,金句频出。

      性格犟: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刚获评德阳市旌阳区第二届“十佳工匠”的邱粟杨,与其说他是匠人,不如说是“犟”人。

      邱粟杨在大学期间加入学校戏曲社后,从此就与川剧盔帽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川剧传统盔帽旧有“七十二顶半”之称,通过盔帽主体件与不同配件之间的组合,可以形成众多的川剧角色穿戴。“七十二顶半”不是固定数量的含义,而是泛指多样性,可以通过几十顶川剧帽子,幻化出1000多种川剧角色的穿戴。

      邱粟杨介绍说:“川剧盔帽有很高的艺术性、历史性、文化性,且能很好地代表四川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传承它。”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川剧传统盔帽,邱粟杨放弃高薪职业,从研究生期间开始,就一直潜心致力于川剧传统盔帽艺术的收集、整理、恢复、制作、研究、传承与推广,并建立了醉正川艺术工作室。

      8年来,从研究生到盔帽管理员,邱粟杨的选择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甚至还有不少外界的质疑和不理解。

      “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阻挡我对川剧盔帽的热爱,反而会激励我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做出成绩。”邱粟杨笑呵呵地说,“既然选择了,要么做好,要么就不要做。所以在最失落的时候,我也在制作、研究川剧盔帽,我从不觉得是东西(盔帽)不好,只是我自己做得不好。”

      从业8年,邱粟杨已完成了100多顶川剧传统盔帽的制作,如川剧传统盔帽金帅盔、金全插、金幞头、万卷书等。恢复制作川剧传统砌末(道具),如掌扇、羽扇、宫灯提炉等,作品受到成都、重庆、北京、上海等地专业院团和艺术家的青睐。

      做事犟:

      重复10遍20遍,总会做好!

      邱粟杨性格“犟”,做事更“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爱和努力钻研,他的技艺日趋娴熟,也让他的十个手指头布满了伤口和老茧。

      据介绍,川剧盔帽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纸板和铁丝,有打版、裱纸、绘图、雕板、加纱、盘丝、组装、胶漆等20多道工序,制作工具需用到近20种。制作一顶简单的川剧盔帽,也要耗时10天半个月,复杂的则少说1个月,具体制作时间由工序的复杂程度来决定。

      “刚开始接触川剧盔帽时,我就被这种艺术所深深地震撼。可是对盔帽制作,真的是无从下手。”邱粟杨回忆说,“我就同一顶帽子做10遍20遍,做得多,就了解制作流程了。”邱粟杨表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第一顶川剧盔帽——金踏镫,从前期材料准备、查阅各种资料,到模板的制作、图案的设计、造型的推敲、尺寸的反复修正,再到最后成型,他整整花了2年多的时间。

      为了全面掌握川剧传统盔帽的制作技艺,邱粟杨除了跟师父学习技法和查阅相关书籍外,还四处拜访专家、老艺人,请教其他剧种的专业艺人,进行对比研究。此外,他也会购买老旧盔帽进行比对,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摸索、研究,反复锤炼自己的技艺,直至对制作盔帽的各种材料特性、制作工艺以及盔帽的造型、纹样、装饰技法、符号语义烂熟于心。

      思想犟:

      选择了就不放弃,

      坚信会越来越好!

      作为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邱粟杨不仅是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更想让川剧盔帽走进百姓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川剧舞台。

      在整理、修复、复原川剧盔帽的基础上,邱粟杨还摸索尝试开发川剧传统盔帽元素的文创产品,如《蜀色——戏·茶器》系列和《吞口》系列,让传统艺术与时代接轨,贴近百姓生活。

      “盔帽上的不少装饰元素,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象征美好寓意,做成冰箱贴、摆件、挂件等,能与年轻人产生互动,让盔帽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也更有温度。”邱粟杨说,“我也希望能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赋予传统艺术门类新的生命力,让它多元化多向度表达。”

      最近,邱粟杨正在着手准备出版《川剧传统盔帽艺术》《川剧传统舞台美术——头帽卷(软帽)》两本书籍,“我希望能将川剧盔帽比较完整地继承下来、梳理清楚,传播出去、推广开来,让它能发展得更好。”

      邱粟杨还在努力尝试用川剧的盔帽制作工艺复原清宫廷双鱼宫灯,打算多元传承发展这门非遗技艺。“川剧盔帽的根是舞台形式的传播,然后通过多向度的表达让川剧盔帽的传承枝繁叶茂。”谈及未来的想法,邱粟杨说:“我相信事情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坚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一批人,让更多人从事、关注、了解、研究、推广川剧或川剧盔帽,我也相信明天会比现在更好。”

      以热爱为初心,以“犟”心致“匠”心,相信,川剧盔帽在邱粟杨的手中会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