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大梁山村的“女司令”

    2018-03-07 15:23:37

    从位于山顶的阆中市枣碧乡场镇出发,沿着大梁山村平坦的村道顺路而下,何菊华的家就在山腰里。

    两层小楼素洁雅致,石板庭院干净清幽,门楣上“光荣家属”的牌子格外醒目,和煦春风里,阳台上的三盆雏菊迎风起舞,丝丝清香沁人心脾。

    雏菊的花语为坚强和希望,在大梁山村,今年46岁的何菊华恰似山野里的雏菊,倔强坚韧,花开四季,暗香浮动间,带给整个家庭及全村老百姓以希望。

    肩挑重担 撑起家庭希望

    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九,乡村的年味儿还未散尽。

    一大早,何菊华就在自家屋旁搭起的洗衣台上浆洗着衣物,眼见记者一行上门,便忙不迭的迎进了屋。屋内单人床床上躺着的中年男子是何菊华的丈夫邓其军,其面带微笑地同大家打过招呼,便热情地同记者拉起了家常。

    “这辈子遇到菊华,是我最大的幸运!”邓其军朝身边的妻子努了努嘴。2000年的时候,邓其军却突然患上了脊髓空洞症,手术后病情继续恶化,只有右手有反应,成为高位截瘫,常年只睡在床上。

    丈夫身患重疾,从此家庭生活的重担便落在了何菊华的肩上。每天定时起床,悉心照料丈夫,一有空便下到地里忙农活,日出而作,日落方休,17年如一日,并将儿子养育成人送到部队服役。

    农忙时节是何菊华一年中最为辛苦的时段。丈夫常年卧病在床、父母年迈,家中缺乏男劳动力,那段时间,她总是奔走在各家劳动的现场,通过多次打小工的方式,帮助乡亲们先完成生产任务,以此换取男劳动力解决家中的耕种问题。

    夜幕降临,结束一天的劳作,回到家中的何菊华早已是疲惫不堪。来不及休息,却又开始操持家务。此情此景,邓其军总是忍不住泪如泉涌。

    得知丈夫内心的想法后,何菊华默默将夫妻俩结婚时买的那盆红色塑料雏菊花搬到了床头,以此宽慰邓其军要勇于面对现实,做生活的强者。

    为了帮助丈夫疏导心理压力,几乎每天,何菊华都要抽出时间陪邓其军聊聊天,向其讲述村里村外的新鲜事儿。在她的鼓励下,去年邓其军在家里开起了网店,为此,何菊华专门请人特制支架以放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让丈夫在网上售卖一些农产品的同时,也学会了通过网络了解外边的世界。虽然每个月的收入有限,但看到邓其军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何菊华的眼中泛着泪花。

    “她就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靠着坚韧,何菊华一个人揽下了家中三口人的生产任务。为了千方百计增加收入,2010年,何菊华又在枣碧乡场镇上租下了一个小门面,售卖起了饲料。起早摸黑,辛勤耕耘,岁月总不会辜负努力之人,一家人再不用为生计问题而发愁。

    情暖山村 赢得百姓信任

    “大妈妈,我想和小朋友们出去玩会儿。” “把衣服换下来我洗了,等下早点回来吃饭哈!”

    对于11岁的侄女邓婉而言,何菊华虽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在邓婉3岁的时候,生母离家出走,而生父邓其成体弱多病。见此情形,伯母何菊华主动承担起了邓婉的抚养之责。

    8年真情陪伴,何菊华早已成为邓婉心中最难以割舍的情愫,一声“大妈妈”就是最好的诠释。

    在大梁山村老百姓的心中,何菊华是勤俭持家的典范,更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对此,邓兴义可谓是深有体会。今年75岁的邓兴义常年疾病缠身,其子也身患重疾,相依为命的父子生活过得清苦。

    每年,何菊华都要给邓兴义家送去粮食。而每隔一段时间,她也总会来到邓兴义家中,了解邓家父子的生活情况,并在逢场天为邓家父子俩带回一些生活必需品。

    类似的事情同样也发生在村里其他老人的身上。“上孝父母,下扶丈夫,对大家就像自己亲人一样热情,我们很服她!”正是因为赢得了大梁山群众的支持与信任,2007年,何菊华当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后来又被村民们选为村监委会主任。

    “她向来都是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认真负责,敢于担当。”枣碧乡党委书记敬中恒如是评价说。

    2017年村两委换届,何菊华高票当选为村主任,成为大梁山村老百姓口中的“女司令”。

    心系扶贫 携手追逐幸福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大梁山村,民主评议的过程中,有村民建议将何菊华的父亲邓兴云一家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然而她却婉言谢绝了这个提议。

    丈夫常年卧病在床不能尽孝,父亲年轻入伍时落下残疾,不能从事繁重劳动。邓兴云家的困难,身为儿媳的何菊华心里自然十分清楚。“我宁愿自己多辛苦一点,也要为村民们树立自主脱贫的榜样。”面对村民们的关心,何菊华的语气坚定而倔强。

    近两年,她家的粮食产量稳定在4000斤左右,年出栏生猪10头,加上饲料销售挣得的收入,脱贫早已不是问题。

    摘掉了自家的贫困户帽子,身为村主任的何菊华开始为村里68户,220名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四处奔走。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里引进业主大户,准备发展香桃产业。

    然而就在当时,一些贫困户心存顾虑,并不愿意种植香桃。得知消息后的何菊华多次来到这些贫困户家中,耐心细致的向其讲解“大户引领,小户参与”的运行模式以及香桃产业的市场行情,从而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她建议我跟着大户学技术,一起种,这样风险较小,我觉得很不错。”邓廷云向记者说。

    在距离大梁山村村委会约50米的三岔路两边,整齐的排列着几栋青瓦白墙的房屋,这里便是村里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安置点建设之时正值冬季,为保障工程质量,那段时间,何菊华每天冒着严寒,蹲守施工现场,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程检查监督施工质量安全。在她的守候下,如今大梁山村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已经建成,一些贫困户也即将搬进大气美观的新居。

    在何菊华随身揣着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一大堆的事情:组建巡河护鱼队、到贫困户村民家中走访、迎接易地搬迁扶贫检查……事虽小,却与村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连。

    而笔记本上,记得最多的内容则是对村里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年,大梁山村将整体摘帽,对于未来,这位大梁山村的“当家人”可谓是信心满怀。“有这么好的扶贫机遇,我有信心和决心把全村老百姓的事情干好,和他们一起走上富裕的路子!”


    特约记者 张晓东 本报记者 冯丹 文/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大梁山村的“女司令”

    2018-03-07 15:23:37

    从位于山顶的阆中市枣碧乡场镇出发,沿着大梁山村平坦的村道顺路而下,何菊华的家就在山腰里。

    两层小楼素洁雅致,石板庭院干净清幽,门楣上“光荣家属”的牌子格外醒目,和煦春风里,阳台上的三盆雏菊迎风起舞,丝丝清香沁人心脾。

    雏菊的花语为坚强和希望,在大梁山村,今年46岁的何菊华恰似山野里的雏菊,倔强坚韧,花开四季,暗香浮动间,带给整个家庭及全村老百姓以希望。

    肩挑重担 撑起家庭希望

    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九,乡村的年味儿还未散尽。

    一大早,何菊华就在自家屋旁搭起的洗衣台上浆洗着衣物,眼见记者一行上门,便忙不迭的迎进了屋。屋内单人床床上躺着的中年男子是何菊华的丈夫邓其军,其面带微笑地同大家打过招呼,便热情地同记者拉起了家常。

    “这辈子遇到菊华,是我最大的幸运!”邓其军朝身边的妻子努了努嘴。2000年的时候,邓其军却突然患上了脊髓空洞症,手术后病情继续恶化,只有右手有反应,成为高位截瘫,常年只睡在床上。

    丈夫身患重疾,从此家庭生活的重担便落在了何菊华的肩上。每天定时起床,悉心照料丈夫,一有空便下到地里忙农活,日出而作,日落方休,17年如一日,并将儿子养育成人送到部队服役。

    农忙时节是何菊华一年中最为辛苦的时段。丈夫常年卧病在床、父母年迈,家中缺乏男劳动力,那段时间,她总是奔走在各家劳动的现场,通过多次打小工的方式,帮助乡亲们先完成生产任务,以此换取男劳动力解决家中的耕种问题。

    夜幕降临,结束一天的劳作,回到家中的何菊华早已是疲惫不堪。来不及休息,却又开始操持家务。此情此景,邓其军总是忍不住泪如泉涌。

    得知丈夫内心的想法后,何菊华默默将夫妻俩结婚时买的那盆红色塑料雏菊花搬到了床头,以此宽慰邓其军要勇于面对现实,做生活的强者。

    为了帮助丈夫疏导心理压力,几乎每天,何菊华都要抽出时间陪邓其军聊聊天,向其讲述村里村外的新鲜事儿。在她的鼓励下,去年邓其军在家里开起了网店,为此,何菊华专门请人特制支架以放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让丈夫在网上售卖一些农产品的同时,也学会了通过网络了解外边的世界。虽然每个月的收入有限,但看到邓其军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何菊华的眼中泛着泪花。

    “她就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靠着坚韧,何菊华一个人揽下了家中三口人的生产任务。为了千方百计增加收入,2010年,何菊华又在枣碧乡场镇上租下了一个小门面,售卖起了饲料。起早摸黑,辛勤耕耘,岁月总不会辜负努力之人,一家人再不用为生计问题而发愁。

    情暖山村 赢得百姓信任

    “大妈妈,我想和小朋友们出去玩会儿。” “把衣服换下来我洗了,等下早点回来吃饭哈!”

    对于11岁的侄女邓婉而言,何菊华虽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在邓婉3岁的时候,生母离家出走,而生父邓其成体弱多病。见此情形,伯母何菊华主动承担起了邓婉的抚养之责。

    8年真情陪伴,何菊华早已成为邓婉心中最难以割舍的情愫,一声“大妈妈”就是最好的诠释。

    在大梁山村老百姓的心中,何菊华是勤俭持家的典范,更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对此,邓兴义可谓是深有体会。今年75岁的邓兴义常年疾病缠身,其子也身患重疾,相依为命的父子生活过得清苦。

    每年,何菊华都要给邓兴义家送去粮食。而每隔一段时间,她也总会来到邓兴义家中,了解邓家父子的生活情况,并在逢场天为邓家父子俩带回一些生活必需品。

    类似的事情同样也发生在村里其他老人的身上。“上孝父母,下扶丈夫,对大家就像自己亲人一样热情,我们很服她!”正是因为赢得了大梁山群众的支持与信任,2007年,何菊华当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后来又被村民们选为村监委会主任。

    “她向来都是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认真负责,敢于担当。”枣碧乡党委书记敬中恒如是评价说。

    2017年村两委换届,何菊华高票当选为村主任,成为大梁山村老百姓口中的“女司令”。

    心系扶贫 携手追逐幸福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大梁山村,民主评议的过程中,有村民建议将何菊华的父亲邓兴云一家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然而她却婉言谢绝了这个提议。

    丈夫常年卧病在床不能尽孝,父亲年轻入伍时落下残疾,不能从事繁重劳动。邓兴云家的困难,身为儿媳的何菊华心里自然十分清楚。“我宁愿自己多辛苦一点,也要为村民们树立自主脱贫的榜样。”面对村民们的关心,何菊华的语气坚定而倔强。

    近两年,她家的粮食产量稳定在4000斤左右,年出栏生猪10头,加上饲料销售挣得的收入,脱贫早已不是问题。

    摘掉了自家的贫困户帽子,身为村主任的何菊华开始为村里68户,220名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四处奔走。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里引进业主大户,准备发展香桃产业。

    然而就在当时,一些贫困户心存顾虑,并不愿意种植香桃。得知消息后的何菊华多次来到这些贫困户家中,耐心细致的向其讲解“大户引领,小户参与”的运行模式以及香桃产业的市场行情,从而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她建议我跟着大户学技术,一起种,这样风险较小,我觉得很不错。”邓廷云向记者说。

    在距离大梁山村村委会约50米的三岔路两边,整齐的排列着几栋青瓦白墙的房屋,这里便是村里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安置点建设之时正值冬季,为保障工程质量,那段时间,何菊华每天冒着严寒,蹲守施工现场,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程检查监督施工质量安全。在她的守候下,如今大梁山村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已经建成,一些贫困户也即将搬进大气美观的新居。

    在何菊华随身揣着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一大堆的事情:组建巡河护鱼队、到贫困户村民家中走访、迎接易地搬迁扶贫检查……事虽小,却与村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连。

    而笔记本上,记得最多的内容则是对村里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年,大梁山村将整体摘帽,对于未来,这位大梁山村的“当家人”可谓是信心满怀。“有这么好的扶贫机遇,我有信心和决心把全村老百姓的事情干好,和他们一起走上富裕的路子!”


    特约记者 张晓东 本报记者 冯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