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6 22:13:45
“杂稻桑蚕和吊瓜,六旬老人来种它。田间喜算丰收账,寨邻老少把他夸……”
在贵州省岑巩县天星乡孔塘村,说到邱承文,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年过花甲的他,不仅通过发展杂稻制种、吊瓜、桑蚕等产业成功摘掉了穷帽子,还带领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质量搞好点,杂质全拈了,动作要快,争取早点下班嘞。”走进邱承文的蚕房,只见他与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着摘茧工作。
邱承文告诉笔者,时下正是蚕茧收获的季节,为了能使蚕茧卖个好价钱,每一刻也不得耽误,每一道工序也不能马虎。因为每天都有活干,工资有保障,附近村民都愿来他那里务工。
“我们差不多一年四季都来他这里务工,制种、栽桑树、喂蚕宝宝样样做,大多是80块钱一天,我们都相信他。”正在摘茧的天星乡孔塘村村民王银花告诉笔者,在这里,他一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贴补家用完全够了。
说到种桑养蚕,邱承文算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年底,当得知种桑养蚕被当地政府列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后,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在无任何种植经验的情况下,邱承文自愿申请发展种桑养蚕项目35亩,通过近一年的发展,目前蚕桑产业发展喜人,预计可产蚕茧1000余斤,以每斤20元保底价计算,预计可创收2万元以上。
“种桑养蚕是个好项目,我也是第一次养,并且成功了,总之,脱贫没有技巧,全靠干,希望大家都搞起来,个个都富裕起来。”邱承文说。
邱承文生在农村,家里兄弟姊妹7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排行老大的他从小就格外勤劳懂事。2014年,享受到扶贫政策后,他更是越干越有劲。
2017年,当他得知吊瓜是一种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的扶贫好项目后,当即在发展杂稻制种140亩的基础上,毅然决定再发展了40亩吊瓜种植。
“年轻人都出去了,土地荒着怪可惜。”从小和土地打交道的邱承文告诉笔者,刚发展吊瓜种植时,最担心的不是土地流转,而是支架搭建。为此,他费尽心思,最终想到用建筑木料搭建,不仅省时省钱,还减少了种植成本的开支。目前吊瓜已完成采收,预计今年可创收入5万元。不仅如此,当看到种植杂稻制种闲置的土地,入秋以来,他又准备发展蔬菜种植。
“杂稻制种9月份就收割完毕了,要到明年四五月份才栽秧,土地租金也是付了的,100多亩地荒着怪可惜的,我就寻思着把土地利用起来种植红菜苔。”邱承文说,现在田已翻犁完毕,就等着下雨栽种,至于销售问题,他早已跟麻江哈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对方还提供技术服务,经常下来指导。
采访中,笔者发现,邱承文已是满头白发。当问及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努力发展产业为啥时,邱承文说,“致富和年龄没有关系,现在国家政策好,我要带好头把产业搞起来,让乡亲们也把日子过得好起来。”
“他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为我们孔塘的致富带头人,并且总是为周边的群众着想,带动大家就近就业,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值得我们向他学习。”谈起邱承文,天星乡孔塘村支部书记许发吉赞不绝口。
目前,邱承文已流转村民闲置土地200余亩,用于发展杂稻、吊瓜、桑蚕、蔬菜等多项产业,已实现创收30余万元,累计发放农户劳务工资10万余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6户,实现从贫困户到产业户的华丽转身。
通讯员 徐学练 唐鹏 张燕菊 文/图
2019-10-16 22:13:45
“杂稻桑蚕和吊瓜,六旬老人来种它。田间喜算丰收账,寨邻老少把他夸……”
在贵州省岑巩县天星乡孔塘村,说到邱承文,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年过花甲的他,不仅通过发展杂稻制种、吊瓜、桑蚕等产业成功摘掉了穷帽子,还带领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质量搞好点,杂质全拈了,动作要快,争取早点下班嘞。”走进邱承文的蚕房,只见他与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着摘茧工作。
邱承文告诉笔者,时下正是蚕茧收获的季节,为了能使蚕茧卖个好价钱,每一刻也不得耽误,每一道工序也不能马虎。因为每天都有活干,工资有保障,附近村民都愿来他那里务工。
“我们差不多一年四季都来他这里务工,制种、栽桑树、喂蚕宝宝样样做,大多是80块钱一天,我们都相信他。”正在摘茧的天星乡孔塘村村民王银花告诉笔者,在这里,他一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贴补家用完全够了。
说到种桑养蚕,邱承文算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年底,当得知种桑养蚕被当地政府列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后,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在无任何种植经验的情况下,邱承文自愿申请发展种桑养蚕项目35亩,通过近一年的发展,目前蚕桑产业发展喜人,预计可产蚕茧1000余斤,以每斤20元保底价计算,预计可创收2万元以上。
“种桑养蚕是个好项目,我也是第一次养,并且成功了,总之,脱贫没有技巧,全靠干,希望大家都搞起来,个个都富裕起来。”邱承文说。
邱承文生在农村,家里兄弟姊妹7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排行老大的他从小就格外勤劳懂事。2014年,享受到扶贫政策后,他更是越干越有劲。
2017年,当他得知吊瓜是一种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的扶贫好项目后,当即在发展杂稻制种140亩的基础上,毅然决定再发展了40亩吊瓜种植。
“年轻人都出去了,土地荒着怪可惜。”从小和土地打交道的邱承文告诉笔者,刚发展吊瓜种植时,最担心的不是土地流转,而是支架搭建。为此,他费尽心思,最终想到用建筑木料搭建,不仅省时省钱,还减少了种植成本的开支。目前吊瓜已完成采收,预计今年可创收入5万元。不仅如此,当看到种植杂稻制种闲置的土地,入秋以来,他又准备发展蔬菜种植。
“杂稻制种9月份就收割完毕了,要到明年四五月份才栽秧,土地租金也是付了的,100多亩地荒着怪可惜的,我就寻思着把土地利用起来种植红菜苔。”邱承文说,现在田已翻犁完毕,就等着下雨栽种,至于销售问题,他早已跟麻江哈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对方还提供技术服务,经常下来指导。
采访中,笔者发现,邱承文已是满头白发。当问及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努力发展产业为啥时,邱承文说,“致富和年龄没有关系,现在国家政策好,我要带好头把产业搞起来,让乡亲们也把日子过得好起来。”
“他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为我们孔塘的致富带头人,并且总是为周边的群众着想,带动大家就近就业,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值得我们向他学习。”谈起邱承文,天星乡孔塘村支部书记许发吉赞不绝口。
目前,邱承文已流转村民闲置土地200余亩,用于发展杂稻、吊瓜、桑蚕、蔬菜等多项产业,已实现创收30余万元,累计发放农户劳务工资10万余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6户,实现从贫困户到产业户的华丽转身。
通讯员 徐学练 唐鹏 张燕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