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8 17:45:39
夏收时节,在贵州省岑巩县凯本镇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成方连片的红心猕猴桃藤蔓上硕果累累,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果香,正在采收的村民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凯本镇以党建为引领,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扶贫模式,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将“一村一品”深化到“百业兴旺”。
毛口村
冷水养出“致富鱼”
“日照充足,水质良好,生态养殖,一般都是老板上门收购。”正在喂鱼的杨喜权介绍说,“离家近,每天来喂两次鱼,还可以照顾到家里。”
45岁的杨喜权是毛口村寨庆组的贫困户,2017年,村里利用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发展冷水养鱼产业,经过技术培训,他从地道的农民成了养鱼场的工人,有了新的水上“责任田”。
“活不累,每个月1800元,喂完鱼还可以到村里的工地上做小时工。”盘算着收入,杨喜权激动地说:“土地入了股,去年分红足足有1600元。”
妻子蒋阳妹在党支部的帮扶下,经过厨艺技能培训,在小学食堂谋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务工的收入加上入股冷水养鱼产业的分红,当年他家就实现了脱贫。
“家里的土地入股了冷水养鱼,全家都搬到县城了,再也不用担心地没人耕种。”舒琼香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进了城,在园区的企业也有了新工作,每月有工资,收入很稳定呢!”
跟杨喜权一样,寨庆组的舒琼香,把家里的土地全部入股了村里冷水养鱼产业,每年有固定的分红。今年,她从老家搬进了政府在城郊新建的移民新房,家里人不仅实现了多年来进城居住的梦想,还在家附近的企业里找到了新的工作。
目前,毛口村已建成标准化养鱼池30个,投放中华鲟鱼苗38万尾,带动贫困户16户51人。基地每年可以提供10个贫困户的就业岗位。
凯府村
红心猕猴桃结出“致富果”
“山头戴帽身披绿,山脚种起经果林,农民鼓起钱袋子,山旮旯里笑盈盈。”
脱贫攻坚中,该镇凯府村因地制宜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不仅为脱贫之路按下了“快进键”,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猕猴桃原来是一种野果,在我们的山里有,但少,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黄和生给入园采摘的游客介绍说,“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红心猕猴桃,它的果肉较一般的猕猴桃更细腻,口感更香甜,也被称为‘果中之王’”。
黄和生是凯府村龙坑组的贫困户,他将20亩土地流转用于发展村里的红心猕猴桃。长期在家发展种植业的他,因种植技术较好,被聘请在果园里务工。
“猕猴桃的种植要求很高,每道工序必须严格把关,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生长和挂果质量。”谈起猕猴桃的种植,黄和生滔滔不绝。“每天80元,锄草、施肥长期都有活干。”
通过长期在果园务工的收入和流转土地的租金,2017年,黄和生家圆了脱贫梦。
“8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每亩地的收入有500元,这还只是头5年,往后的年份还会增长。”在村民杨元成看来,猕猴桃园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难题,还额外带来了一份家庭收入。
2018年,杨元成一家易地扶贫搬迁到大坪小区,搬迁后的他和妻子,通过技能培训,一起在园区的企业里找到了新工作。
“家里有了住房,务工有了收入,土地有租金,娃娃上学有补助。”杨元成信心十足地说:“脱贫,我一定不会拖后腿的!”
据了解,凯阳村发展有红心猕猴桃100余亩,惠及30余名村民,年带动就业20余人。
通讯员 吴寿静
2019-08-28 17:45:39
夏收时节,在贵州省岑巩县凯本镇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成方连片的红心猕猴桃藤蔓上硕果累累,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果香,正在采收的村民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凯本镇以党建为引领,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扶贫模式,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将“一村一品”深化到“百业兴旺”。
毛口村
冷水养出“致富鱼”
“日照充足,水质良好,生态养殖,一般都是老板上门收购。”正在喂鱼的杨喜权介绍说,“离家近,每天来喂两次鱼,还可以照顾到家里。”
45岁的杨喜权是毛口村寨庆组的贫困户,2017年,村里利用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发展冷水养鱼产业,经过技术培训,他从地道的农民成了养鱼场的工人,有了新的水上“责任田”。
“活不累,每个月1800元,喂完鱼还可以到村里的工地上做小时工。”盘算着收入,杨喜权激动地说:“土地入了股,去年分红足足有1600元。”
妻子蒋阳妹在党支部的帮扶下,经过厨艺技能培训,在小学食堂谋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务工的收入加上入股冷水养鱼产业的分红,当年他家就实现了脱贫。
“家里的土地入股了冷水养鱼,全家都搬到县城了,再也不用担心地没人耕种。”舒琼香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进了城,在园区的企业也有了新工作,每月有工资,收入很稳定呢!”
跟杨喜权一样,寨庆组的舒琼香,把家里的土地全部入股了村里冷水养鱼产业,每年有固定的分红。今年,她从老家搬进了政府在城郊新建的移民新房,家里人不仅实现了多年来进城居住的梦想,还在家附近的企业里找到了新的工作。
目前,毛口村已建成标准化养鱼池30个,投放中华鲟鱼苗38万尾,带动贫困户16户51人。基地每年可以提供10个贫困户的就业岗位。
凯府村
红心猕猴桃结出“致富果”
“山头戴帽身披绿,山脚种起经果林,农民鼓起钱袋子,山旮旯里笑盈盈。”
脱贫攻坚中,该镇凯府村因地制宜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不仅为脱贫之路按下了“快进键”,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猕猴桃原来是一种野果,在我们的山里有,但少,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黄和生给入园采摘的游客介绍说,“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红心猕猴桃,它的果肉较一般的猕猴桃更细腻,口感更香甜,也被称为‘果中之王’”。
黄和生是凯府村龙坑组的贫困户,他将20亩土地流转用于发展村里的红心猕猴桃。长期在家发展种植业的他,因种植技术较好,被聘请在果园里务工。
“猕猴桃的种植要求很高,每道工序必须严格把关,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生长和挂果质量。”谈起猕猴桃的种植,黄和生滔滔不绝。“每天80元,锄草、施肥长期都有活干。”
通过长期在果园务工的收入和流转土地的租金,2017年,黄和生家圆了脱贫梦。
“8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每亩地的收入有500元,这还只是头5年,往后的年份还会增长。”在村民杨元成看来,猕猴桃园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难题,还额外带来了一份家庭收入。
2018年,杨元成一家易地扶贫搬迁到大坪小区,搬迁后的他和妻子,通过技能培训,一起在园区的企业里找到了新工作。
“家里有了住房,务工有了收入,土地有租金,娃娃上学有补助。”杨元成信心十足地说:“脱贫,我一定不会拖后腿的!”
据了解,凯阳村发展有红心猕猴桃100余亩,惠及30余名村民,年带动就业20余人。
通讯员 吴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