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大山的女儿——记奔走扶贫一线的四川省商贸学校女教师刘利

    2020-06-23 17:58:07

      本网讯(李晨赵 黄平/文 勾佳棋/图)她从安逸富饶的川西平原德阳市,来到贫困的凉山州越西县,带着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深厚情怀,投入大山的怀抱,成为大山的女儿。扶贫两年多来,她挂职当在职,他乡作故乡,不仅用所学改变了当地的幼教现状,还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并科学定位培养种植大户,帮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她叫刘利,是四川省商贸学校一名女教师,现在她在越西县西山乡扶贫一线,挂职乡党委副书记,系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

      主动请缨深山扶贫 首场“战役”聚焦幼教

      今年41岁的刘利,是重庆市垫江县包家镇一个农民的女儿,自幼深知农村生活的艰难。2006年7月,她从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四川省商贸学校当老师,主要从事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教学。

      谈及当初与大凉山结缘的经过,刘利记忆犹新。

      2017年11月,四川省委组织部拟调派422人到省内的深度贫困县扶贫,其中给省供销系统的名额是2人。

      “我看见群里转发通知后就主动报了名,想去锻炼一下,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贫瘠的山村。”刘利称,后来经学校批准,她如愿以偿,来到了越西的大山。

      今年4月25日,记者走进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越西,见到了“大山的女儿”刘利。

      记者眼前的刘利,目光炯炯,精神抖擞,对扶贫的重要数据,她信手拈来,谈及对当地幼教事业的帮扶,她如数家珍。

      具有教育情怀的她,初来乍到时,每到一个村,首先要走访调研的是当地幼儿园。

      刘利告诉记者,整个西山乡共有6个村,每个村都有1所或2所幼儿园,截至目前全乡共有8所幼儿园,在园人数是440人。

    刘利陪同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领导和四川省商贸学校领导到幼儿园进行调研

      她在调研中发现,8所村幼均存在教室简陋、教具学具缺乏,教学不规范,老师上课没新意。

      面对这样的现状,刘利首先从外围入手,她不仅自己掏钱捐助教具,还动用自己的私人资源帮忙解决“硬件”问题。

    刘利与小学生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

      这时,刘利想起了自己的“老同学”,重庆一家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集团执行董事。在她的建议下,该集团除捐助书籍和衣物外,还带领了几个幼儿教育专家到西山乡村幼教室现场指导,并承诺为西山乡村幼教老师长期提供免费培训。

      此外,同山洪村帮扶队员一起协调成都四建公司给山洪村幼儿园捐助价值5万元的电脑、打印机、电视、书包、课桌、玩具和书籍,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与都市孩子同样的快乐。

      巧借当地资源  “布局”产业脱贫规划

    广东南海区大沥镇河东社区与西山乡山洪村对接签约仪式

      刚到西山乡时,刘利在调研还发现,当地村集体经济产业中盈利的不多,比如养殖中的猪、牛、马等,而全乡可用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有10000多亩耕地,草地和林地超2万亩,但是耕地以传统作物为主,比如土豆,玉米等,土地利用率较低,一亩的产值大约是300元,整个西山乡没有一个主打和支柱产业。

      这让刘利意识到,必须发展支柱产业,才能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2017年冬季的一天,她走访发现,当地马母果村有一处上千亩的大草原,那里是全乡最好的风景点,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四周云雾环绕,分不清哪里是云,哪里是雾,哪里是雪。

      “有梯层感的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马、牛和羊,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这简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刘利惊喜地说,“这不是发展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吗?”

      后来,她对该村支部书记马海说,可由他牵头搞乡村旅游,兴建一个农家乐,吸引越西县和附近其他地方的城市游客前来观光赏景。

      在她的建议下,马海立即行动,筹集资金,打造生态旅游,在山顶建起一个农家乐,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有客人来时,附近村民也把自家的土鸡土鸭等“土货”拿到那里去销售,村民收入越来越多,脸上笑得越来越灿烂。

      2018年7月,刘利被任命为西山乡帮扶工作队队长,全队共有29名队员。

      大山虽贫困,但那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如何将眼前一座座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呢?

      “我们必须理清思路,梳理头绪,着手规划西山乡的产业发展。”在刘利牵头下,先由各村申报种养殖项目,再由乡政府进行审核,最后由她负责编制项目入库。

    刘利到村民家进行走访

      最终经层层审核,全乡共向越西县申报了6个脱贫奔康产业园项目,西山乡的产业主要有苹果、花椒、养殖(猪、牛、羊)和乡村旅游(相关部门正在开发长海旅游项目)等。

      刘利驻点的山洪村主打产业是养殖和辣椒,她将该村作为示范精心耕耘,再辐射到全乡。

    魔芋专家到花椒基地指导林下种植

      刘利说,花椒和苹果都是长期见收益的作物,为了弥补短期无收益的情况,她建议种植户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并让山洪村试种辣椒,因培育和管理技术缺乏,她聘请成都的专家作技术指导,邀请越西县的农业专家现场指导,从整地到育苗,再到移栽以及后期管理,手把手教当地村民种植。试种结果,西山乡的土壤非常适合辣椒种植,并计划来年林下大量种植辣椒。

    专家对辣椒育苗进行指导

      培养种植大户 带头奔小康

      在刘利看来,除规划全乡的产业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致富带头人。

      于是,她四处挑选年富力强又有实干精神的当地村民。

      一位有故事、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的彝家汉子吉克木古出现在她视野中。


    刘利考察羊肚菌种植基地

      吉克木古是越西县西山乡西埝村二组村民,2000年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只身前往广东省高州市打工,后来进入深圳宝安区一家电子厂,因工作认真努力,2008年他被提拔为厂长,月薪过万。

      走出大凉山,来到沿海城市打拼后,吉克木古和一名广东姑娘组建了家庭,并育有3名可爱的孩子。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

      深夜时分,他的思绪回到老家越西县西山乡,那块土地上还生活着一大群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贫困村民。

      如何才能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面貌呢?2017年,吉克木古毅然辞去高薪工作,携家带口返乡创业。2018年3月,他注册成立越西县三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尝试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花椒。

      同年7月,正在那里扶贫的刘利获知他的情况后,立即与县相关领导前去调研,认为该项目收益可观,建议他将种植场地扩大。

      在刘利的帮助下,吉克木古所种植的土地面积后来扩大到525亩,并将空闲土地利用起来种植苹果,并在林下种植魔芋等作物。

      “目前,我们正准备修建生猪养殖场,还会拓宽600平方米的土鸡养殖场和300平方米的养羊场。”站在花椒地里,吉克木古自信满满地说。

      刘利打算进一步帮助吉克木古以及培养更多种养殖大户的想法,得到西山乡和越西县相关领导的支持。

      随即,她把全乡有发展意向的大户召集起来,帮他们找资金、找项目,还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进一步培养他们发展产业的理念。

      目前,西山乡产业发展已上新台阶。

      据西山乡乡政府不完全统计,全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私人专业合作社等共有20余家,其主要项目有花椒、苹果各2000亩,蛋鸡养殖场1个,跑山鸡养殖场3个,黄牛养殖场2个,生猪养殖场2个,还在海拨2000米的地方种有150亩天麻。

    刘利带领养殖大户实地考察

      这其中山洪村的吉克木古525亩花椒,大约3年后开始结果,关马村的木洛车沙,种有500多亩苹果。

      吉克木古掐指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亩花椒栽种74 棵树苗,一棵平均可采摘5公斤花椒,一公斤刚采摘的湿花椒价格一般是20元左右,那么500亩花椒的年产值大约有700多万元,而利润大约是50%。

      而木洛车沙则称,一亩苹果大约栽种80 棵树苗,4年后结果子,一棵苹果树可采摘50斤左右苹果,一斤苹果按4元计算,那么500亩果园的年产值是800 万元左右,其中利润至少有400万元。

      割舍不断亲情带12岁儿子扶贫

      荒凉的大山,除了悠久的历史,还有那深邃的星空。

      每一个不眠之夜,刘利最思念的是儿子。

      她说,这两年缺少监管,儿子迷恋上了打网络游戏,自她到越西县扶贫后,儿子的成绩开始下滑,以前语数外平均成绩在95分以上,后来下降至90分左右。

      当年,她离开儿子去扶贫时,儿子才9岁多,那时儿子在德阳一所知名小学读书,平时全由外公外婆照顾,“我走后,儿子成了留守儿童,有亲朋骂我很自私,连儿子都不管不顾。”

      以前,儿子每天上下学都是她亲自接送,那里要走6分钟左右再乘15分钟的公交车到学校。

      2019年10月的一天,一个周末,刘利参加儿子班主任组织户外朗诵比赛,那是这两年来她唯一一次出席儿子的班级活动,儿子朗诵的一篇作文“妈妈”,当朗诵到对妈妈的思念之情时孩子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然后忍不住哭出声来,现场感动了很多人,大家都跟着抹泪,在现场的刘利更是偷偷落泪,刘利说,在那一刻,他才知道儿子内心的感受,她没想到这两年对孩子的影响竟有这么大,孩子常说自己像是一个没妈的孩子。

      同年底,刘利扶贫两年的时间到了,她本该回到儿子和家人身边去,但她接到一份通知称,为了工作的延续性,他们延期一年回去。

      刘利服从组织安排,留下来继续扶贫。

      每天,她在忙完工作后,才能抽空与儿子视频。

      她每回一趟德阳的家,需要乘汽车再转乘两次火车,一路上要花9个小时左右。

      2020年2月16日晚上,刘利从母亲的电话中得知,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儿子很叛逆。

      于是,她萌发把他接到身边的念头。

      但这个想法遭到丈夫反对。

      他说,别人千方百计把孩子从环境差的地方,转到条件好的地方念书,而她却恰好相反。

      作为教师的刘利认为,儿子学习成绩下滑落下的知识可以弥补,但习惯的养成一时是纠正不了的。

      于是,她抽空回到德阳将儿子接到身边,在越西县当地一所小学办理了借读手续。


    刘利给儿子整理书包

      如今,越西县西山乡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2019年全乡356户贫困户已有354户稳定脱贫。待苹果与花椒产业丰产时,该乡全体村民不仅能永久脱贫,还将走上致富之路。2019年,西山乡被评为“越西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刘利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产经
  • /
  • 人物
  • /

    大山的女儿——记奔走扶贫一线的四川省商贸学校女教师刘利

    2020-06-23 17:58:07

      本网讯(李晨赵 黄平/文 勾佳棋/图)她从安逸富饶的川西平原德阳市,来到贫困的凉山州越西县,带着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深厚情怀,投入大山的怀抱,成为大山的女儿。扶贫两年多来,她挂职当在职,他乡作故乡,不仅用所学改变了当地的幼教现状,还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并科学定位培养种植大户,帮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她叫刘利,是四川省商贸学校一名女教师,现在她在越西县西山乡扶贫一线,挂职乡党委副书记,系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

      主动请缨深山扶贫 首场“战役”聚焦幼教

      今年41岁的刘利,是重庆市垫江县包家镇一个农民的女儿,自幼深知农村生活的艰难。2006年7月,她从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四川省商贸学校当老师,主要从事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教学。

      谈及当初与大凉山结缘的经过,刘利记忆犹新。

      2017年11月,四川省委组织部拟调派422人到省内的深度贫困县扶贫,其中给省供销系统的名额是2人。

      “我看见群里转发通知后就主动报了名,想去锻炼一下,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贫瘠的山村。”刘利称,后来经学校批准,她如愿以偿,来到了越西的大山。

      今年4月25日,记者走进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越西,见到了“大山的女儿”刘利。

      记者眼前的刘利,目光炯炯,精神抖擞,对扶贫的重要数据,她信手拈来,谈及对当地幼教事业的帮扶,她如数家珍。

      具有教育情怀的她,初来乍到时,每到一个村,首先要走访调研的是当地幼儿园。

      刘利告诉记者,整个西山乡共有6个村,每个村都有1所或2所幼儿园,截至目前全乡共有8所幼儿园,在园人数是440人。

    刘利陪同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领导和四川省商贸学校领导到幼儿园进行调研

      她在调研中发现,8所村幼均存在教室简陋、教具学具缺乏,教学不规范,老师上课没新意。

      面对这样的现状,刘利首先从外围入手,她不仅自己掏钱捐助教具,还动用自己的私人资源帮忙解决“硬件”问题。

    刘利与小学生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

      这时,刘利想起了自己的“老同学”,重庆一家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集团执行董事。在她的建议下,该集团除捐助书籍和衣物外,还带领了几个幼儿教育专家到西山乡村幼教室现场指导,并承诺为西山乡村幼教老师长期提供免费培训。

      此外,同山洪村帮扶队员一起协调成都四建公司给山洪村幼儿园捐助价值5万元的电脑、打印机、电视、书包、课桌、玩具和书籍,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与都市孩子同样的快乐。

      巧借当地资源  “布局”产业脱贫规划

    广东南海区大沥镇河东社区与西山乡山洪村对接签约仪式

      刚到西山乡时,刘利在调研还发现,当地村集体经济产业中盈利的不多,比如养殖中的猪、牛、马等,而全乡可用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有10000多亩耕地,草地和林地超2万亩,但是耕地以传统作物为主,比如土豆,玉米等,土地利用率较低,一亩的产值大约是300元,整个西山乡没有一个主打和支柱产业。

      这让刘利意识到,必须发展支柱产业,才能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2017年冬季的一天,她走访发现,当地马母果村有一处上千亩的大草原,那里是全乡最好的风景点,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四周云雾环绕,分不清哪里是云,哪里是雾,哪里是雪。

      “有梯层感的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马、牛和羊,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这简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刘利惊喜地说,“这不是发展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吗?”

      后来,她对该村支部书记马海说,可由他牵头搞乡村旅游,兴建一个农家乐,吸引越西县和附近其他地方的城市游客前来观光赏景。

      在她的建议下,马海立即行动,筹集资金,打造生态旅游,在山顶建起一个农家乐,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有客人来时,附近村民也把自家的土鸡土鸭等“土货”拿到那里去销售,村民收入越来越多,脸上笑得越来越灿烂。

      2018年7月,刘利被任命为西山乡帮扶工作队队长,全队共有29名队员。

      大山虽贫困,但那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如何将眼前一座座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呢?

      “我们必须理清思路,梳理头绪,着手规划西山乡的产业发展。”在刘利牵头下,先由各村申报种养殖项目,再由乡政府进行审核,最后由她负责编制项目入库。

    刘利到村民家进行走访

      最终经层层审核,全乡共向越西县申报了6个脱贫奔康产业园项目,西山乡的产业主要有苹果、花椒、养殖(猪、牛、羊)和乡村旅游(相关部门正在开发长海旅游项目)等。

      刘利驻点的山洪村主打产业是养殖和辣椒,她将该村作为示范精心耕耘,再辐射到全乡。

    魔芋专家到花椒基地指导林下种植

      刘利说,花椒和苹果都是长期见收益的作物,为了弥补短期无收益的情况,她建议种植户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并让山洪村试种辣椒,因培育和管理技术缺乏,她聘请成都的专家作技术指导,邀请越西县的农业专家现场指导,从整地到育苗,再到移栽以及后期管理,手把手教当地村民种植。试种结果,西山乡的土壤非常适合辣椒种植,并计划来年林下大量种植辣椒。

    专家对辣椒育苗进行指导

      培养种植大户 带头奔小康

      在刘利看来,除规划全乡的产业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致富带头人。

      于是,她四处挑选年富力强又有实干精神的当地村民。

      一位有故事、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的彝家汉子吉克木古出现在她视野中。


    刘利考察羊肚菌种植基地

      吉克木古是越西县西山乡西埝村二组村民,2000年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只身前往广东省高州市打工,后来进入深圳宝安区一家电子厂,因工作认真努力,2008年他被提拔为厂长,月薪过万。

      走出大凉山,来到沿海城市打拼后,吉克木古和一名广东姑娘组建了家庭,并育有3名可爱的孩子。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

      深夜时分,他的思绪回到老家越西县西山乡,那块土地上还生活着一大群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贫困村民。

      如何才能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面貌呢?2017年,吉克木古毅然辞去高薪工作,携家带口返乡创业。2018年3月,他注册成立越西县三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尝试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花椒。

      同年7月,正在那里扶贫的刘利获知他的情况后,立即与县相关领导前去调研,认为该项目收益可观,建议他将种植场地扩大。

      在刘利的帮助下,吉克木古所种植的土地面积后来扩大到525亩,并将空闲土地利用起来种植苹果,并在林下种植魔芋等作物。

      “目前,我们正准备修建生猪养殖场,还会拓宽600平方米的土鸡养殖场和300平方米的养羊场。”站在花椒地里,吉克木古自信满满地说。

      刘利打算进一步帮助吉克木古以及培养更多种养殖大户的想法,得到西山乡和越西县相关领导的支持。

      随即,她把全乡有发展意向的大户召集起来,帮他们找资金、找项目,还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进一步培养他们发展产业的理念。

      目前,西山乡产业发展已上新台阶。

      据西山乡乡政府不完全统计,全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私人专业合作社等共有20余家,其主要项目有花椒、苹果各2000亩,蛋鸡养殖场1个,跑山鸡养殖场3个,黄牛养殖场2个,生猪养殖场2个,还在海拨2000米的地方种有150亩天麻。

    刘利带领养殖大户实地考察

      这其中山洪村的吉克木古525亩花椒,大约3年后开始结果,关马村的木洛车沙,种有500多亩苹果。

      吉克木古掐指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亩花椒栽种74 棵树苗,一棵平均可采摘5公斤花椒,一公斤刚采摘的湿花椒价格一般是20元左右,那么500亩花椒的年产值大约有700多万元,而利润大约是50%。

      而木洛车沙则称,一亩苹果大约栽种80 棵树苗,4年后结果子,一棵苹果树可采摘50斤左右苹果,一斤苹果按4元计算,那么500亩果园的年产值是800 万元左右,其中利润至少有400万元。

      割舍不断亲情带12岁儿子扶贫

      荒凉的大山,除了悠久的历史,还有那深邃的星空。

      每一个不眠之夜,刘利最思念的是儿子。

      她说,这两年缺少监管,儿子迷恋上了打网络游戏,自她到越西县扶贫后,儿子的成绩开始下滑,以前语数外平均成绩在95分以上,后来下降至90分左右。

      当年,她离开儿子去扶贫时,儿子才9岁多,那时儿子在德阳一所知名小学读书,平时全由外公外婆照顾,“我走后,儿子成了留守儿童,有亲朋骂我很自私,连儿子都不管不顾。”

      以前,儿子每天上下学都是她亲自接送,那里要走6分钟左右再乘15分钟的公交车到学校。

      2019年10月的一天,一个周末,刘利参加儿子班主任组织户外朗诵比赛,那是这两年来她唯一一次出席儿子的班级活动,儿子朗诵的一篇作文“妈妈”,当朗诵到对妈妈的思念之情时孩子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然后忍不住哭出声来,现场感动了很多人,大家都跟着抹泪,在现场的刘利更是偷偷落泪,刘利说,在那一刻,他才知道儿子内心的感受,她没想到这两年对孩子的影响竟有这么大,孩子常说自己像是一个没妈的孩子。

      同年底,刘利扶贫两年的时间到了,她本该回到儿子和家人身边去,但她接到一份通知称,为了工作的延续性,他们延期一年回去。

      刘利服从组织安排,留下来继续扶贫。

      每天,她在忙完工作后,才能抽空与儿子视频。

      她每回一趟德阳的家,需要乘汽车再转乘两次火车,一路上要花9个小时左右。

      2020年2月16日晚上,刘利从母亲的电话中得知,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儿子很叛逆。

      于是,她萌发把他接到身边的念头。

      但这个想法遭到丈夫反对。

      他说,别人千方百计把孩子从环境差的地方,转到条件好的地方念书,而她却恰好相反。

      作为教师的刘利认为,儿子学习成绩下滑落下的知识可以弥补,但习惯的养成一时是纠正不了的。

      于是,她抽空回到德阳将儿子接到身边,在越西县当地一所小学办理了借读手续。


    刘利给儿子整理书包

      如今,越西县西山乡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2019年全乡356户贫困户已有354户稳定脱贫。待苹果与花椒产业丰产时,该乡全体村民不仅能永久脱贫,还将走上致富之路。2019年,西山乡被评为“越西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刘利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