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10:23:38 来源:四川日报
(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时刻。
75年来,四川始终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在历史长卷中,写下精彩的四川篇章。
75年来,中国向上、四川向前,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恰如一本厚重的发展史,记录着国家和地方的成长与奋斗,承载着前进路途中的挫折与欣喜。
站在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关键节点,翻开这本厚重的发展史,读懂“何以四川”、读懂“何以中国”。
(二)
这是担起国家大任的四川。
从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奠定四川厚实的工业家底,到上世纪90年代放下电锯开始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从西电东送的核心输出地,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75年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四川,给予深情厚望、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四川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阔步前行、奋发向上。经济大省切实挑起大梁——一个拔节向上、奋发拼搏的四川,映照出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中国。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赋予四川新的战略定位和时代重任,为四川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着力重点,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和大战略视野出发,指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战略腹地,是把治蜀兴川新篇章写深写实的一处“题眼”,又是一次擂鼓催征。
担大任才能大发展。全力以赴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和“一极一源”,这是四川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坚持的前进方向。
(三)
这是砥砺前行的四川。
大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锻造着四川“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刚毅;2020年底,四川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坚持中,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四川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画卷成色更足。
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打破西部内陆闭塞之难、攻克贫困堡垒之难、破题区域发展之难,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从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从封闭落后到全面进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敢为人先、敢打敢拼。四川是科教大省、工业大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自己的方法论。从国家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到加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再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四川不断厚植创新本底、扩大规模能级、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时间的镜头向深处探去,历史的意蕴从远处飘来。与祖国共同奋斗、共同成长、共同成就中,四川破茧成蝶、脱胎换骨,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四)
这是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四川。从“蜀道难”的嗟叹,到“蜀道通”的赞叹,再到“蜀道畅”的感叹,如今,四川的交通上天入地、密织成网。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加速奔跑,四川正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介新四川、开辟新通道、拓展新市场。
这是一个更加热辣滚烫的四川。眉山三苏祠、宜宾三江口长江公园、广元翠云廊、德阳三星堆博物馆……文化锦绣、山川壮美的四川让不少游客心动和行动,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成都春熙路的繁华、乐山张公桥的美味、自贡彩灯流光四射,四川本身就有深厚的商业基因、浓烈的消费氛围。数说四川,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2%、73.6%分别降到2023年的32.8%、34.1%。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特征从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这正是一个发展火辣辣、热腾腾的四川鲜活而真实的写照。
这是一个更加巴适安逸的四川。75年来,四川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阅读更方便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不断增多……四川发展的每一次前进,也是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回望巴蜀大地这片热土巨变的一帧帧、一幕幕,冲破发展桎梏、兜牢民生底线、提高生态颜值、提升开放水平……无论在“四川”前面加多少个形容词,内核都是一个奋力“雄起”的四川。
(五)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之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宏伟蓝图。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详实安排部署,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可爱的四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服输的人文气质。汇聚底气与信心,这道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四川将直面挑战、奋力书写、努力作答,交出精彩答卷。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余姝满
2024-09-30 10:23:38 来源:四川日报
(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时刻。
75年来,四川始终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在历史长卷中,写下精彩的四川篇章。
75年来,中国向上、四川向前,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恰如一本厚重的发展史,记录着国家和地方的成长与奋斗,承载着前进路途中的挫折与欣喜。
站在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关键节点,翻开这本厚重的发展史,读懂“何以四川”、读懂“何以中国”。
(二)
这是担起国家大任的四川。
从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奠定四川厚实的工业家底,到上世纪90年代放下电锯开始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从西电东送的核心输出地,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75年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四川,给予深情厚望、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四川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阔步前行、奋发向上。经济大省切实挑起大梁——一个拔节向上、奋发拼搏的四川,映照出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中国。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赋予四川新的战略定位和时代重任,为四川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着力重点,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和大战略视野出发,指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战略腹地,是把治蜀兴川新篇章写深写实的一处“题眼”,又是一次擂鼓催征。
担大任才能大发展。全力以赴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和“一极一源”,这是四川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坚持的前进方向。
(三)
这是砥砺前行的四川。
大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锻造着四川“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刚毅;2020年底,四川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坚持中,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四川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画卷成色更足。
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打破西部内陆闭塞之难、攻克贫困堡垒之难、破题区域发展之难,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从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从封闭落后到全面进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敢为人先、敢打敢拼。四川是科教大省、工业大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自己的方法论。从国家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到加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再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四川不断厚植创新本底、扩大规模能级、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时间的镜头向深处探去,历史的意蕴从远处飘来。与祖国共同奋斗、共同成长、共同成就中,四川破茧成蝶、脱胎换骨,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四)
这是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四川。从“蜀道难”的嗟叹,到“蜀道通”的赞叹,再到“蜀道畅”的感叹,如今,四川的交通上天入地、密织成网。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加速奔跑,四川正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介新四川、开辟新通道、拓展新市场。
这是一个更加热辣滚烫的四川。眉山三苏祠、宜宾三江口长江公园、广元翠云廊、德阳三星堆博物馆……文化锦绣、山川壮美的四川让不少游客心动和行动,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成都春熙路的繁华、乐山张公桥的美味、自贡彩灯流光四射,四川本身就有深厚的商业基因、浓烈的消费氛围。数说四川,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2%、73.6%分别降到2023年的32.8%、34.1%。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特征从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这正是一个发展火辣辣、热腾腾的四川鲜活而真实的写照。
这是一个更加巴适安逸的四川。75年来,四川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阅读更方便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不断增多……四川发展的每一次前进,也是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回望巴蜀大地这片热土巨变的一帧帧、一幕幕,冲破发展桎梏、兜牢民生底线、提高生态颜值、提升开放水平……无论在“四川”前面加多少个形容词,内核都是一个奋力“雄起”的四川。
(五)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之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宏伟蓝图。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详实安排部署,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可爱的四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服输的人文气质。汇聚底气与信心,这道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四川将直面挑战、奋力书写、努力作答,交出精彩答卷。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余姝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