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14:50:39 来源:西部经济网
在12月25日举行的“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广元专场上,具体介绍了打造“中国绿色铝都”、推动古蜀道焕发新风采及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建设情况。
打造“百企千亿”中国绿色铝都
打造中国绿色铝都是广元现代化建设的五项具体目标之一。近年来,广元紧扣这一目标,聚力扩规模、建中心、强创新、深合作,铝基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广元工业首位产业,正阔步迈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扭住一个关键,全力促进产业“规模化”。广元作为全省布局发展铝基新材料产业的唯一基地市、川渝铝产业链协同发展重要布局地,构建“绿色水电铝—铝精深加工—铝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电解铝产能达61.5万吨,再生铝产能达160万吨,铝加工能力超200万吨。今年1至11月实现产值377.7亿元、同比增长33.9%,预计全年产值将超400亿元。
打造三大中心,夯实支撑平台“压舱石”。规划建设全国第五大区域性铝产业发展中心,高标准建设川陕甘渝铝交易中心、加工中心、物流中心。依托中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班列,常态开行铝锭班列,成功开通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海铁联运班列。目前,交易中心已入驻贸易企业22家,累计贸易量近70万吨,贸易额超140亿元。
注重两“向”提升,厚植绿色低碳“新动能”。建成国内先进的铝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省内单体规模最大、保级利用工艺国内先进的再生铝合金项目;电解铝龙头企业二氧化硫、颗粒物排放仅分别为欧盟标准的七分之一、六分之一,氟化物实现近零排放。广元铝产业技术研究院入选川渝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铝行业节点试点,重点开展碳足迹、碳排放核查和质量检验检测的省级铝基新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
深化四项合作,竭力汇聚发展“朋友圈”。与省经信厅合作共建全省先进材料重要基地,20家企业纳入川渝铝产业链白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联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广元)绿色铝产业发展大会,集中签约项目47个,签约资金300多亿元。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成立产业集群党委,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生态圈”。
完善四类服务,强化政策支撑“产业链”。成立产业专班,全面提升“园区配套、电气保障、问题破解、财税金融”四类服务。建成专业铝园区6个,面积超2万亩。定期召开铝企业家恳谈会,出台“铝十条”、供应链金融、应急转贷等政策,组建1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真金白银保障首位产业发展。
下一步,广元将聚焦打造“百企千亿”中国绿色铝都,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150家,产值超千亿,为全省培育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贡献更多广元力量。
探索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近年来,广元市紧扣当地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率先在全国整市探索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推动特色产业全环节提升、全产业融合、全链条增值。
着力打造全链融合“新样板”。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四个一批”发展思路,加快茶叶、猕猴桃、核桃和油橄榄、肉牛羊、土鸡“五大百亿”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星级园区10个,创建国省休闲农业重点县3个、中国美丽乡村5个。
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一方面坚持“好生态”产出“好产品”,选育培优新品种32个,创建省级以上名优品牌58个,绿色标准化基地认证面积全省第二,绿色有机已成为广元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最大底气。另一方面推动“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开展“游大美蜀道·品广元好茶”推介活动,深入推进优质农产品“广供成都”“广供杭州”,今年在两地销售农产品近20亿元。
着力打造合作经营“新标杆”。始终将联农带农作为“引领区”建设的重点任务,组建产业化联合体31个。建立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吸纳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着力打造创新驱动“新高地”。坚持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建成产业研究院(所)1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培育“剪刀干部”316人、种养能手1.1万余人。深化土地托管服务试点,全市托管服务面积达320万亩次。
让古蜀道“活”起来、“火”起来
广元作为先秦古栈道文化和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是如何扎实做好传承保护,推动古蜀道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让广元这座文化名城“活”起来、“火”起来的?
坚持保护第一,守护蜀道历史。着眼真实完整保护好古蜀道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健全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推行“林长+古树名木保护”大保护格局工作机制。实施千佛崖数字化勘察等63个项目,高质量修复蜀道沿线古驿道、古关隘等遗址遗迹。昭化古城、剑阁县入选全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公路、铁路为文物保护让路”经验在全国推广。
坚持传承优先,赓续蜀道文脉。以绣花功夫守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文脉,成立广元石窟研究所、蜀道文化研究会,组织文博单位、研究机构、文史专家开展考古调查、学术研讨。创作文艺精品,推出特色活动,纪录片《翠云廊》《60年蜀道缘》在央视播出,成功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坚持创新利用,打造蜀道品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串联100余处遗迹遗存,推出情景剧、灯光秀等旅游产品,策划制作链接中外的融媒传播活动,让古蜀道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传遍四方、走向世界。
下一步,广元将坚定扛牢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持续做好传承、保护、利用三篇文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讲好蜀道故事,让蜀道文化绽放更多时代光彩。
2024-12-25 14:50:39 来源:西部经济网
在12月25日举行的“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广元专场上,具体介绍了打造“中国绿色铝都”、推动古蜀道焕发新风采及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建设情况。
打造“百企千亿”中国绿色铝都
打造中国绿色铝都是广元现代化建设的五项具体目标之一。近年来,广元紧扣这一目标,聚力扩规模、建中心、强创新、深合作,铝基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广元工业首位产业,正阔步迈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扭住一个关键,全力促进产业“规模化”。广元作为全省布局发展铝基新材料产业的唯一基地市、川渝铝产业链协同发展重要布局地,构建“绿色水电铝—铝精深加工—铝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电解铝产能达61.5万吨,再生铝产能达160万吨,铝加工能力超200万吨。今年1至11月实现产值377.7亿元、同比增长33.9%,预计全年产值将超400亿元。
打造三大中心,夯实支撑平台“压舱石”。规划建设全国第五大区域性铝产业发展中心,高标准建设川陕甘渝铝交易中心、加工中心、物流中心。依托中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班列,常态开行铝锭班列,成功开通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海铁联运班列。目前,交易中心已入驻贸易企业22家,累计贸易量近70万吨,贸易额超140亿元。
注重两“向”提升,厚植绿色低碳“新动能”。建成国内先进的铝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省内单体规模最大、保级利用工艺国内先进的再生铝合金项目;电解铝龙头企业二氧化硫、颗粒物排放仅分别为欧盟标准的七分之一、六分之一,氟化物实现近零排放。广元铝产业技术研究院入选川渝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铝行业节点试点,重点开展碳足迹、碳排放核查和质量检验检测的省级铝基新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
深化四项合作,竭力汇聚发展“朋友圈”。与省经信厅合作共建全省先进材料重要基地,20家企业纳入川渝铝产业链白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联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广元)绿色铝产业发展大会,集中签约项目47个,签约资金300多亿元。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成立产业集群党委,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生态圈”。
完善四类服务,强化政策支撑“产业链”。成立产业专班,全面提升“园区配套、电气保障、问题破解、财税金融”四类服务。建成专业铝园区6个,面积超2万亩。定期召开铝企业家恳谈会,出台“铝十条”、供应链金融、应急转贷等政策,组建1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真金白银保障首位产业发展。
下一步,广元将聚焦打造“百企千亿”中国绿色铝都,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150家,产值超千亿,为全省培育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贡献更多广元力量。
探索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近年来,广元市紧扣当地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率先在全国整市探索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推动特色产业全环节提升、全产业融合、全链条增值。
着力打造全链融合“新样板”。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四个一批”发展思路,加快茶叶、猕猴桃、核桃和油橄榄、肉牛羊、土鸡“五大百亿”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星级园区10个,创建国省休闲农业重点县3个、中国美丽乡村5个。
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一方面坚持“好生态”产出“好产品”,选育培优新品种32个,创建省级以上名优品牌58个,绿色标准化基地认证面积全省第二,绿色有机已成为广元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最大底气。另一方面推动“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开展“游大美蜀道·品广元好茶”推介活动,深入推进优质农产品“广供成都”“广供杭州”,今年在两地销售农产品近20亿元。
着力打造合作经营“新标杆”。始终将联农带农作为“引领区”建设的重点任务,组建产业化联合体31个。建立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吸纳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着力打造创新驱动“新高地”。坚持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建成产业研究院(所)1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培育“剪刀干部”316人、种养能手1.1万余人。深化土地托管服务试点,全市托管服务面积达320万亩次。
让古蜀道“活”起来、“火”起来
广元作为先秦古栈道文化和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是如何扎实做好传承保护,推动古蜀道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让广元这座文化名城“活”起来、“火”起来的?
坚持保护第一,守护蜀道历史。着眼真实完整保护好古蜀道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健全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推行“林长+古树名木保护”大保护格局工作机制。实施千佛崖数字化勘察等63个项目,高质量修复蜀道沿线古驿道、古关隘等遗址遗迹。昭化古城、剑阁县入选全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公路、铁路为文物保护让路”经验在全国推广。
坚持传承优先,赓续蜀道文脉。以绣花功夫守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文脉,成立广元石窟研究所、蜀道文化研究会,组织文博单位、研究机构、文史专家开展考古调查、学术研讨。创作文艺精品,推出特色活动,纪录片《翠云廊》《60年蜀道缘》在央视播出,成功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坚持创新利用,打造蜀道品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串联100余处遗迹遗存,推出情景剧、灯光秀等旅游产品,策划制作链接中外的融媒传播活动,让古蜀道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传遍四方、走向世界。
下一步,广元将坚定扛牢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持续做好传承、保护、利用三篇文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讲好蜀道故事,让蜀道文化绽放更多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