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 17:13:43 来源:新华网
2023年12月22日拍摄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6日电(记者潘莹、熊聪茹)一个月前,哈萨克族牧民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家的600头牲畜,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博列克托别村出发,搭上四周装有围栏的卡车,向东北方向,一路跨过额尔齐斯河,历经200余公里,抵达萨尔布拉克春牧场。
“过去转场需要至少一周时间,现在当天上午出发,下午就到了。”50多岁的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说。
萨尔布拉克,意为“黄水泉”。此时的春牧场,正值冰雪消融,雪水汇成河流,在山间哗哗流淌。山脚下,绿草如茵,牛羊成群。
由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的电视剧近期热播。文章和剧情中对游牧民族转场生活的描述生动、细腻,有新旧理念的碰撞,也有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共融。
2023年12月22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村民为游客表演“姑娘追”。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依照牧草生长周期、带领牲畜长距离转移草场,形成延续千年的独特“转场”文化。
直到今天,阿勒泰牧民仍保留着春夏秋冬四个牧场。2024年,阿勒泰地区春季转场牲畜超过220万头。
阿勒泰地区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大区之一,境内广袤的四季草场,分布在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之间。
由北向南,地势由高至低,地貌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广袤无边的森林,逐渐向极地苔原、明媚草甸转换,最后延伸至准噶尔盆地中心的荒漠。
当漫长冬季来临,“雪赶牛羊走”,在远离山区的“冬窝子”,牛羊们嚼着牧人准备的饲草,静待春天;入春,草木复苏,新一年的转场遍跟随春天的脚步,由南向北渐次移动;至夏,从山前到高山,羊群追随丰美的水草,不断向北;当秋风乍起,草枯地黄,转场路线再转而向南,再次回归躲避严寒的港湾。
在四季牧歌的阿勒泰,高山牧场的牧民们承袭着千年传统游牧方式,每年从春至冬,由南往北再往南迁移往复,行程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千公里。
2021年7月24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景区禾木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在哈萨克族垂直移动放牧中,转场能够合理利用牧草资源。“这种独特的放牧样式适应了当地脆弱的高山草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陈祥军说。
近年来,牧道、中转站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牧民和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一样,更愿意选择成本低、损失小、效率高的机械化转场方式。
“和传统的人工转场相比,机械化转场减少了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也避免了羊只出现掉膘、死亡和丢失的情况。”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对记者说。
近些年,当地政府加大牧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一些传统古牧道变成公路,极大方便了牧民的交通出行。在牧民转场沿途,还建起100多个“幸福驿站”,为牧民提供食宿、洗澡、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服务,为牲畜提供补给。
摩托车、望远镜、对讲机……放牧中,不少牧民用上了新潮装备,年轻一代也乐于借助网络增加与外界沟通。
“90后”牧民家庭主妇“波塔”热爱牧区生活,常常一边放牧一边开直播、做视频,“我喜欢分享,喜欢交流,喜欢和家人度过的每一天”。
转场途中搭帐篷、休憩时品味奶茶和风干肉、闲暇时亲友们集体手工制作毡毯、用现代厨电制作美食、驾驶私家车兜风……透过她的视频,人们可以看到阿勒泰牧场迷人的风光和既保留传统又不拒绝改变的现代生活图景。
近年来,牧民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实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等举措,遏制草场退化趋势,草原植被恢复明显。
“河谷林封育行动对保护和扩大当地河谷林地面积,维护河谷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发挥了明显作用,植被覆盖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阿勒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有关负责人说。
2021年7月23日,游客在欣赏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禾木村的风景。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草原转场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让“逐水草而居”不再是单一的畜牧方式。如今,遍布新疆牧区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小区正成为养殖户的新选择。
哈依沙尔·木合亚提是福海县返乡创业大学生,“在标准化养殖小区,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养殖技术,统一集中防疫、统一订单销售的方式,让养牛羊既轻松又可以实现增收致富”。
经过近4年发展,他饲养了60头西门塔尔肉牛,不仅购买了新车,还添置了农牧业机械,日子越过越好。
传承千年的游牧转场文化,成为阿勒泰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四面八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
福海县沙尔布拉克小镇作为当地牧民转场途中必经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已连续多年举办“百万阿勒泰羊转场文化旅游节”。姑娘追、阿肯弹唱、摔跤、赛马以及剪、弹、编羊毛等传统节目,让中外游客在此体验转场文化独特魅力。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牧场体味‘慢生活’,感受别样的民俗文化。”从起初只有两三间客房扩增到现在50多间客房,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哈纳斯村蝴蝶山庄民宿老板窝斯盼·马勒克为红火的商机感到欣慰,也希望游客们在增进对草原文化认识的同时,为保护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做出努力。
2024-05-28 17:13:43 来源:新华网
2023年12月22日拍摄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6日电(记者潘莹、熊聪茹)一个月前,哈萨克族牧民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家的600头牲畜,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博列克托别村出发,搭上四周装有围栏的卡车,向东北方向,一路跨过额尔齐斯河,历经200余公里,抵达萨尔布拉克春牧场。
“过去转场需要至少一周时间,现在当天上午出发,下午就到了。”50多岁的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说。
萨尔布拉克,意为“黄水泉”。此时的春牧场,正值冰雪消融,雪水汇成河流,在山间哗哗流淌。山脚下,绿草如茵,牛羊成群。
由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的电视剧近期热播。文章和剧情中对游牧民族转场生活的描述生动、细腻,有新旧理念的碰撞,也有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共融。
2023年12月22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村民为游客表演“姑娘追”。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依照牧草生长周期、带领牲畜长距离转移草场,形成延续千年的独特“转场”文化。
直到今天,阿勒泰牧民仍保留着春夏秋冬四个牧场。2024年,阿勒泰地区春季转场牲畜超过220万头。
阿勒泰地区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大区之一,境内广袤的四季草场,分布在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之间。
由北向南,地势由高至低,地貌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广袤无边的森林,逐渐向极地苔原、明媚草甸转换,最后延伸至准噶尔盆地中心的荒漠。
当漫长冬季来临,“雪赶牛羊走”,在远离山区的“冬窝子”,牛羊们嚼着牧人准备的饲草,静待春天;入春,草木复苏,新一年的转场遍跟随春天的脚步,由南向北渐次移动;至夏,从山前到高山,羊群追随丰美的水草,不断向北;当秋风乍起,草枯地黄,转场路线再转而向南,再次回归躲避严寒的港湾。
在四季牧歌的阿勒泰,高山牧场的牧民们承袭着千年传统游牧方式,每年从春至冬,由南往北再往南迁移往复,行程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千公里。
2021年7月24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景区禾木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在哈萨克族垂直移动放牧中,转场能够合理利用牧草资源。“这种独特的放牧样式适应了当地脆弱的高山草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陈祥军说。
近年来,牧道、中转站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牧民和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一样,更愿意选择成本低、损失小、效率高的机械化转场方式。
“和传统的人工转场相比,机械化转场减少了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也避免了羊只出现掉膘、死亡和丢失的情况。”阿达力别克·别尔都木拉提对记者说。
近些年,当地政府加大牧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一些传统古牧道变成公路,极大方便了牧民的交通出行。在牧民转场沿途,还建起100多个“幸福驿站”,为牧民提供食宿、洗澡、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服务,为牲畜提供补给。
摩托车、望远镜、对讲机……放牧中,不少牧民用上了新潮装备,年轻一代也乐于借助网络增加与外界沟通。
“90后”牧民家庭主妇“波塔”热爱牧区生活,常常一边放牧一边开直播、做视频,“我喜欢分享,喜欢交流,喜欢和家人度过的每一天”。
转场途中搭帐篷、休憩时品味奶茶和风干肉、闲暇时亲友们集体手工制作毡毯、用现代厨电制作美食、驾驶私家车兜风……透过她的视频,人们可以看到阿勒泰牧场迷人的风光和既保留传统又不拒绝改变的现代生活图景。
近年来,牧民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实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等举措,遏制草场退化趋势,草原植被恢复明显。
“河谷林封育行动对保护和扩大当地河谷林地面积,维护河谷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发挥了明显作用,植被覆盖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阿勒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有关负责人说。
2021年7月23日,游客在欣赏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禾木村的风景。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草原转场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让“逐水草而居”不再是单一的畜牧方式。如今,遍布新疆牧区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小区正成为养殖户的新选择。
哈依沙尔·木合亚提是福海县返乡创业大学生,“在标准化养殖小区,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养殖技术,统一集中防疫、统一订单销售的方式,让养牛羊既轻松又可以实现增收致富”。
经过近4年发展,他饲养了60头西门塔尔肉牛,不仅购买了新车,还添置了农牧业机械,日子越过越好。
传承千年的游牧转场文化,成为阿勒泰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四面八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
福海县沙尔布拉克小镇作为当地牧民转场途中必经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已连续多年举办“百万阿勒泰羊转场文化旅游节”。姑娘追、阿肯弹唱、摔跤、赛马以及剪、弹、编羊毛等传统节目,让中外游客在此体验转场文化独特魅力。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牧场体味‘慢生活’,感受别样的民俗文化。”从起初只有两三间客房扩增到现在50多间客房,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哈纳斯村蝴蝶山庄民宿老板窝斯盼·马勒克为红火的商机感到欣慰,也希望游客们在增进对草原文化认识的同时,为保护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