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17:47:45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李鹏飞 高明山 通讯员 莫色石博 陈坤)晨曦中,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地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和美乡村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错落有致的村舍里炊烟袅袅升起,干净整洁的街道上,顽童追逐着花鸟鱼虫,老人们晒着太阳大摆“龙门阵”。极目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宁静祥和、富而且美成为和美乡村的生动注脚。
越西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面积2256.47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75个村(社区),总人口39.1万,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近年来,越西县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照“低成本、微改造、精治理”的思路,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打造出了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乡土味道的高颜值美丽乡村。
在中所镇,陶家营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与现代的田野之间。在这里,文化的力量被充分挖掘和释放。那些历经百年风雨的土堡碉楼、红军途经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村两委在修缮保护这些古迹建筑的同时发动当地百姓融入了现代的功能设计,精心打造的景区景点、民宿餐馆和精彩纷呈的文化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外来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进一步激活了乡村的经济活力。
村民江菊嫁到陶家营村后,刚好见证了陶家营村的逐步建设与发展。走在柏油路面,她十分感慨:“小时候来过这里,都是泥土路和矮墙房,走街串巷如同翻山越岭。这几年来,我们陶家营村飞速发展,除了房子和路面修得又美观又实用以外,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结合实际,陶家营村对古堡土楼和红军途经地进行精心认真的维护和包装,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和艺术打卡地,来自成都、乐山、重庆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民宿餐饮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
“自从全县开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我们老百姓就业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多了。”陶家营村的一家餐馆内,服务员王学芳正跟外地游客介绍本地情况,“一系列的民宿和餐饮店,拓宽了老百姓的收入渠道,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像我身后这条路上的民宿,都是近些年建起来的,逢年过节这些民宿和餐馆小吃生意都很不错,为老百姓带来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一直以来,越西县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不搞大投入和大拆大建,结合各村发展潜力和区域条件、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自然生态等优势,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通过党建月会、民情恳谈会、群众知情大会等,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聘请专业团队,结合群众意愿,“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科学编制富有前瞻性、地域性、群众认可的乡村规划。
与此同时,按照“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原则,越西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能力升级、基础设施补短等方面入手,采取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责任感,累计整合乡村振兴衔接、农村综合改革、少数民族开发等各类资金2.04亿元,有效改善提升124个村条件,建成52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大瑞镇获评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镇,陶家营村、呷古村、挖布村、瓦岩村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块村获评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华阳村、南山村等10个村获评州级乡村振兴示范(优秀)村,群众需要的、想要的特色村寨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宜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持续提升14个200人以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补短、产业发展等,就地就近为有需求的安置点群众流转菜地,搬迁群众归属感、融入性越来越强。
走进南箐镇河坎村,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和石头堆砌的房屋显得传统而朴素,房前屋后的核桃树和大大小小的果蔬菜园让全村充满勃勃生机。平坦整洁、纵横交错的入户路、入组路将家家户户紧密地联系在一张巨大而又无形的网格内,自然环境和村落建设的完美融合,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让乡村环境也得到了美化。除此以外,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来越西的重要驿站,红军进出越西时也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依托红色爱国文化、南丝商旅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多重融合,河坎村积极发动村民主动参与,合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对村庄建设进行针对性地创新升级,全村齐心协力打造一道道兼具创意、特色和亮点的和美乡村风景线,让各种文化生态进行有机相融交汇,顺利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显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现在,我们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太阳能,厕所厨房经过统一改造提升,又干净又卫生,大家在院子也种植了赏心悦目的绿植和种类繁多的蔬菜水果,住在这样的地方,心情好,身体都要好点。”河坎村村民沈子尔哈木说。
留住乡愁是越西建设和美乡村的核心理念。在建设中,越西县坚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留村庄肌理,不搞大投入、不搞“形象工程”,避免折腾“翻烧饼”,努力实现乡村活动、文化、绿化三个空间有机融合、整体提升,促进乡村提“颜值”、增“底色”、升“品质”。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聚焦村寨整体风貌与定位,村内优化升级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户内改住房、改厨房、改厕所、改庭院、改圈舍、改储物间“五改”和配齐必要家具家电,持续开展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倒、乱牵乱挂、乱涂乱画“十乱”整治行动,为群众营造整洁、优美、卫生、功能齐全的居住环境。
——以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空间为着力点,立足各村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特色产业等原有肌理,依山就势,就地取材,植绿造景,以“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科学布局“口袋公园”“微景观”“微田园”和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避过度硬化、黑化,做到修旧如旧,变“锈”为“秀”,变“废”为“宝”,留住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立足点,盘活闲置宅基地、房前屋后空闲地,推动空地变果园、菜园、花园,提质扩面庭院经济;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参与集体经济、园区建设等,推动乡村餐饮、民宿、采摘、农事体验、特色产品销售、生态康养等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大瑞镇的瑞城村以其独特的产业魅力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摇身一变成为全县乡村振兴新风尚的引领者之一。立足于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村两委积极谋划,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瑞城村的苹果、白酒、蔬菜等农产品逐渐打响了品牌,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时,村里还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商平台,让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在乡村旅游方面,瑞城村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了土城古寨、字库塔、嶲州宴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地道美食、欣赏乡村美景,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村民的就业和增收。
“这几年村里修了柏油路,很多村民家建了小洋房,家家户户门前屋后花香弥漫、绿植成荫,环境干净整洁,房屋室内地面一尘不染。”说起瑞城村的变化,村民汤明成深有感触,“现在这里还兴起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产业,有嶲州宴、苹果园、香菇、木耳等,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越西县围绕乡村有业态、有活干、有钱赚目标,通过大产业带动小产业,面上发展带动点上突破,全方位壮大富民产业,打造共同富裕新生活。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构建“1+1+3+N”(粮油+烤烟+苹果、花椒、草食畜+N)现代农业体系,抓好“越西苹果”“越西贡椒”等农特产品扩面提质和品牌塑造,建成1个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全链条发展,加快总投资18亿元的大凉山食品产业园建设,助推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农产品走进商超、成为商品礼品,越来越多群众通过现代农业增收获益。
——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20℃夏天”和民族文化两个最大卖点和最靓底色,加快百里“越西画廊”建设,打造欢乐田园、普雄梯田、猫儿山等可游可玩可憩的网红打卡地,举办火把节、农事节庆、民俗音乐、乡村美食等活动,2024年吸引游客125.66万人次、同比增长37%,实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在全域全时旅游带动下,越来越多群众分享旅游带来的红利,自主经营民宿农家乐、培育农创商品、直播带货等成为乡村业态发展主流,今年以来新增相岭雪、云端院子等民宿19家、个体工商户(企业)689户,分别增长105%、5.1%,个人存款达101.82亿元、同比增长14.09%,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向美好生活转变。
梅花镇地处越西北部,作为越西县“北大门”,它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也是南丝古道重要驿站“梅子营”的所在地。近年来,梅花镇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本地农民发展特色畜牧养殖、绿色果蔬种植,稳步推进花椒苹果种植,牛羊、生猪、蜜蜂养殖带动全村发展,同时,积极推行“支部+垃圾超市”积分兑换管理模式,形成了“捡垃圾、我光荣、家美丽、村和谐”的浓厚氛围。
和美乡村建设,党建引领是关键。一直以来,越西县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树牢一切工作到村级党组织的强烈意识,一体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规划、建设、发展、治理有机融合,通过党建月会、民情恳谈会等有形有效的载体,把政策倾向、发展方向与群众意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为乡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群众基础,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党建引领下,一项项务实举措应运而生。
——注重内外兼修。按照“村庄景点化、乡镇景观化、全域景区化”,一体提升村寨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出台《越西县城乡风貌导则》,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性开展“十乱”整治,清理残垣断壁、平整凹凸不平、推动杆线序化等,推动主体风貌美丽宜居;深入开展“树新风促振兴”暨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全国移风易俗试点县建设,加强各类特殊人群的关爱救助,弘扬爱美尚美、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先建参与机制、后建项目工程,创新投入机制,采用“政府补贴+群众自筹”模式,支持群众参与意愿高、投工投劳意愿足的村寨和农户优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等项目,引导农民群众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有效防止大包大揽、养懒汉、养看客;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发展,2024年全县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1657.73万元、人均49.73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762.5%、455.64%。
在全县干部群众的砥砺奋进中,越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让乡村从“美而不富”变成了“富而且美”。接下来,越西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心、用情、用力,让乡村的美丽与活力永续长存。(越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4-12-05 17:47:45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李鹏飞 高明山 通讯员 莫色石博 陈坤)晨曦中,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地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和美乡村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错落有致的村舍里炊烟袅袅升起,干净整洁的街道上,顽童追逐着花鸟鱼虫,老人们晒着太阳大摆“龙门阵”。极目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宁静祥和、富而且美成为和美乡村的生动注脚。
越西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面积2256.47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75个村(社区),总人口39.1万,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近年来,越西县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照“低成本、微改造、精治理”的思路,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打造出了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乡土味道的高颜值美丽乡村。
在中所镇,陶家营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与现代的田野之间。在这里,文化的力量被充分挖掘和释放。那些历经百年风雨的土堡碉楼、红军途经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村两委在修缮保护这些古迹建筑的同时发动当地百姓融入了现代的功能设计,精心打造的景区景点、民宿餐馆和精彩纷呈的文化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外来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进一步激活了乡村的经济活力。
村民江菊嫁到陶家营村后,刚好见证了陶家营村的逐步建设与发展。走在柏油路面,她十分感慨:“小时候来过这里,都是泥土路和矮墙房,走街串巷如同翻山越岭。这几年来,我们陶家营村飞速发展,除了房子和路面修得又美观又实用以外,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结合实际,陶家营村对古堡土楼和红军途经地进行精心认真的维护和包装,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和艺术打卡地,来自成都、乐山、重庆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民宿餐饮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
“自从全县开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我们老百姓就业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多了。”陶家营村的一家餐馆内,服务员王学芳正跟外地游客介绍本地情况,“一系列的民宿和餐饮店,拓宽了老百姓的收入渠道,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像我身后这条路上的民宿,都是近些年建起来的,逢年过节这些民宿和餐馆小吃生意都很不错,为老百姓带来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一直以来,越西县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不搞大投入和大拆大建,结合各村发展潜力和区域条件、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自然生态等优势,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通过党建月会、民情恳谈会、群众知情大会等,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聘请专业团队,结合群众意愿,“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科学编制富有前瞻性、地域性、群众认可的乡村规划。
与此同时,按照“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原则,越西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能力升级、基础设施补短等方面入手,采取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责任感,累计整合乡村振兴衔接、农村综合改革、少数民族开发等各类资金2.04亿元,有效改善提升124个村条件,建成52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大瑞镇获评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镇,陶家营村、呷古村、挖布村、瓦岩村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块村获评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华阳村、南山村等10个村获评州级乡村振兴示范(优秀)村,群众需要的、想要的特色村寨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宜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持续提升14个200人以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补短、产业发展等,就地就近为有需求的安置点群众流转菜地,搬迁群众归属感、融入性越来越强。
走进南箐镇河坎村,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和石头堆砌的房屋显得传统而朴素,房前屋后的核桃树和大大小小的果蔬菜园让全村充满勃勃生机。平坦整洁、纵横交错的入户路、入组路将家家户户紧密地联系在一张巨大而又无形的网格内,自然环境和村落建设的完美融合,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让乡村环境也得到了美化。除此以外,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来越西的重要驿站,红军进出越西时也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依托红色爱国文化、南丝商旅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多重融合,河坎村积极发动村民主动参与,合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对村庄建设进行针对性地创新升级,全村齐心协力打造一道道兼具创意、特色和亮点的和美乡村风景线,让各种文化生态进行有机相融交汇,顺利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显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现在,我们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太阳能,厕所厨房经过统一改造提升,又干净又卫生,大家在院子也种植了赏心悦目的绿植和种类繁多的蔬菜水果,住在这样的地方,心情好,身体都要好点。”河坎村村民沈子尔哈木说。
留住乡愁是越西建设和美乡村的核心理念。在建设中,越西县坚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留村庄肌理,不搞大投入、不搞“形象工程”,避免折腾“翻烧饼”,努力实现乡村活动、文化、绿化三个空间有机融合、整体提升,促进乡村提“颜值”、增“底色”、升“品质”。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聚焦村寨整体风貌与定位,村内优化升级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户内改住房、改厨房、改厕所、改庭院、改圈舍、改储物间“五改”和配齐必要家具家电,持续开展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倒、乱牵乱挂、乱涂乱画“十乱”整治行动,为群众营造整洁、优美、卫生、功能齐全的居住环境。
——以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空间为着力点,立足各村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特色产业等原有肌理,依山就势,就地取材,植绿造景,以“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科学布局“口袋公园”“微景观”“微田园”和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避过度硬化、黑化,做到修旧如旧,变“锈”为“秀”,变“废”为“宝”,留住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立足点,盘活闲置宅基地、房前屋后空闲地,推动空地变果园、菜园、花园,提质扩面庭院经济;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参与集体经济、园区建设等,推动乡村餐饮、民宿、采摘、农事体验、特色产品销售、生态康养等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大瑞镇的瑞城村以其独特的产业魅力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摇身一变成为全县乡村振兴新风尚的引领者之一。立足于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村两委积极谋划,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瑞城村的苹果、白酒、蔬菜等农产品逐渐打响了品牌,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时,村里还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商平台,让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在乡村旅游方面,瑞城村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了土城古寨、字库塔、嶲州宴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地道美食、欣赏乡村美景,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村民的就业和增收。
“这几年村里修了柏油路,很多村民家建了小洋房,家家户户门前屋后花香弥漫、绿植成荫,环境干净整洁,房屋室内地面一尘不染。”说起瑞城村的变化,村民汤明成深有感触,“现在这里还兴起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产业,有嶲州宴、苹果园、香菇、木耳等,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越西县围绕乡村有业态、有活干、有钱赚目标,通过大产业带动小产业,面上发展带动点上突破,全方位壮大富民产业,打造共同富裕新生活。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构建“1+1+3+N”(粮油+烤烟+苹果、花椒、草食畜+N)现代农业体系,抓好“越西苹果”“越西贡椒”等农特产品扩面提质和品牌塑造,建成1个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全链条发展,加快总投资18亿元的大凉山食品产业园建设,助推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农产品走进商超、成为商品礼品,越来越多群众通过现代农业增收获益。
——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20℃夏天”和民族文化两个最大卖点和最靓底色,加快百里“越西画廊”建设,打造欢乐田园、普雄梯田、猫儿山等可游可玩可憩的网红打卡地,举办火把节、农事节庆、民俗音乐、乡村美食等活动,2024年吸引游客125.66万人次、同比增长37%,实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在全域全时旅游带动下,越来越多群众分享旅游带来的红利,自主经营民宿农家乐、培育农创商品、直播带货等成为乡村业态发展主流,今年以来新增相岭雪、云端院子等民宿19家、个体工商户(企业)689户,分别增长105%、5.1%,个人存款达101.82亿元、同比增长14.09%,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向美好生活转变。
梅花镇地处越西北部,作为越西县“北大门”,它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也是南丝古道重要驿站“梅子营”的所在地。近年来,梅花镇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本地农民发展特色畜牧养殖、绿色果蔬种植,稳步推进花椒苹果种植,牛羊、生猪、蜜蜂养殖带动全村发展,同时,积极推行“支部+垃圾超市”积分兑换管理模式,形成了“捡垃圾、我光荣、家美丽、村和谐”的浓厚氛围。
和美乡村建设,党建引领是关键。一直以来,越西县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树牢一切工作到村级党组织的强烈意识,一体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规划、建设、发展、治理有机融合,通过党建月会、民情恳谈会等有形有效的载体,把政策倾向、发展方向与群众意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为乡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群众基础,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党建引领下,一项项务实举措应运而生。
——注重内外兼修。按照“村庄景点化、乡镇景观化、全域景区化”,一体提升村寨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出台《越西县城乡风貌导则》,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性开展“十乱”整治,清理残垣断壁、平整凹凸不平、推动杆线序化等,推动主体风貌美丽宜居;深入开展“树新风促振兴”暨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全国移风易俗试点县建设,加强各类特殊人群的关爱救助,弘扬爱美尚美、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先建参与机制、后建项目工程,创新投入机制,采用“政府补贴+群众自筹”模式,支持群众参与意愿高、投工投劳意愿足的村寨和农户优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等项目,引导农民群众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有效防止大包大揽、养懒汉、养看客;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发展,2024年全县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1657.73万元、人均49.73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762.5%、455.64%。
在全县干部群众的砥砺奋进中,越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让乡村从“美而不富”变成了“富而且美”。接下来,越西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心、用情、用力,让乡村的美丽与活力永续长存。(越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