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黔江旅游扶贫,闪亮青山绿水之旗 ——“中国峡谷城”文学创作活动掠影

    2020-11-16 15:35:43

      文学映耀好风景,作家奋笔助昌兴。革命老区黔江曾留下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因此成为红色文化的聚集地,革命精神的传承地。自国家开展精准扶贫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产业链建设步伐。至今已经有20万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脱贫、致富。

      11月初,受重庆市黔江区文联(作协)之约,“百名作家”在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丹增、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外作家交流营组委会主席赵晏彪的带领下来到黔江,深入各乡镇开展“中国峡谷城”文学创作活动,以“书写建党百年伟业,传承红色基因,讲述扶贫故事”为宗旨,针对旅游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开展一系列的走访、座谈和交流。他们深入到“险”“亮”“红”“原”“文”“醉”“丽”“会”之中,探访、揭示旅游产业脱贫的奥秘。

      “亮”—— “濯水风雨廊桥”,世界第一

      一座桥有宫殿的恢宏气度,有阳光独耀时璀璨的静美,不免让人想象,它是梦幻中的抑或是臆想中的天桥吗?参加此次活动的作家们,无不感叹此生不见三生有憾!

      “濯水风雨廊桥”的诞生与古语“火烧旺运”紧密相连,书写了黔江人“借火立志”的传奇。原桥建于2008年,长310米,当时属世界第二长廊桥,仅次于加拿大不伦瑞克省的390米风雨廊桥。

      2013年11月27日晚,这座廊桥(也称风雨人行桥)意外发生火灾,桥面上的木质建筑被烧毁,由于消防人员快速赶来灭火,桥墩、桥面钢筋混凝土建筑幸免于难,没造成人员伤亡。面对这场灾难,区委、区政府以大格局、大气魄进行灾后重建,于2015年重新对外开放。

      “濯水风雨廊桥”的设计师是四川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黄耘。他从2007年涉足濯水古镇,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巧妙地将“濯河怀远”的古朴、“唐钟长韵”的崇高、“形虹伏波”的柔美、“蒲花风飞”的刚劲融为一体,设计出世界廊桥史上的杰作,使这座“天下第一廊桥”不仅拿下国内多个建筑、装饰大奖,还申请了迪斯尼记录。

      一把火烧出黔江人的雄心壮志,一把火过后的废墟上“长出”世界著名的景观。现在的廊桥长658米,融合了苗族、土家族建筑艺术,桥身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夜晚炫彩夺目、白日似娴静少女静卧的廊桥与濯水古镇街景相互衬托,更有芭茅岛酒店矗立其中,形成了旅游、购物、度假集于一体的全方位格局,带动全镇百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2020年9月,黔江区向脱贫后再致富发起总攻,余长明书记说,风雨廊桥是濯水景区标志性建筑和主要景观之一。既要凸显艺术韵味,又要提高观赏美感;还要具备安全牢固、便民实用性,把风雨廊桥建成濯水景区最靓丽的名片。

      随着全力提档升级濯水景区创5A的进程,余书记进一步提出“文化扶贫+旅游致富”的新理念,在濯水古镇创建特产馆,实现了“文化扶贫+旅游致富”的有机融合,发挥景区人气聚集的优势,实现农旅有机融合。特产馆一共有两大展示区,一个是特产展示区,有194种产品,另外是非遗产品展示区,有近100种产品,游客可以实现“一站式”购买。最值得称道的是所有商品都物美价廉,此次前来的作家,有人购买了大包小裹的农产品,有人购买了讲述当地历史文化的书籍,可谓收获满满。


    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丹增与著名作家赵晏彪在风雨廊桥边采访做公益的乐手

      “红”——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情义深深

      “水车坪”位于黔江区水市乡水市村。1914—1934年,贺龙元帅先后四次来到水车坪,宣传红军革命宗旨,与当地商人石琢之成为结拜兄弟,贺龙曾在石琢之的掩护下逃脱敌人追捕。1934年5月6日,红三军取道水车坪,时任军长的贺龙特意来探望石琢之。新中国成立后,贺龙还多次给石琢之写信,关心水车坪的经济建设。

      作家们在探访中了解到,水车坪所在的水市乡不仅因地制宜发展红色高山避暑游,还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其中,在市扶贫办搭建的“网上村庄”平台,将分散于各乡村的农家乐信息发布于网上,同时提供线下接待服务,游客越来越多,水车坪附近的农家乐已经发展为百余家。与此同时,村里的荞巴菌、野生天麻等农特产品也能通过“网上村庄”进行销售,闯出了一条脱贫增收的新路。

      为了继承红色基因,发扬红军的革命精神,著名作家在“黔江红军名录”前驻足,绚怀黔江二百余位先烈,并在贺龙召开战前会议的红军树前吟诗歌颂红军精神。


    著名作家在水车坪参观“黔江红军革命纪念馆”贺龙居所

      “醉”—— “土家十三寨” ,后坝山歌发源地

      “土家十三寨”位于小南海镇,名为学堂寨,熊家寨,瓦房寨,女儿寨,摆手寨,何家寨,老熊寨,张家寨,龙家寨,周家寨,大湾寨,向家寨,谈家寨。获得“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首家土家生态博物馆”“重庆十大避暑纳凉目的地”等多项荣誉。这里民风纯朴,保留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武陵山区著名的民族活化石。2017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

      作家们走进寨子就听到了寨中歌手唱的优美动听的山歌——《土家迎客歌》,“尕蒙尕捏擦擦尕蒙尕捏擦擦,尕蒙尕捏擦擦啊,磨发阿阿丢喂哎……”原来这里是“后坝山歌的发源地”人人会唱山歌。歌声惹人醉,作家心中的激情荡上山岗,也学唱起了山歌。但是,这里比歌声更让人心醉的,是寨主的竞聘上岗的故事。十三寨的寨主每五年评选一次,而且都是女寨主。因此,十三寨又被称为女儿谷。今天陪同作家一行走访参观的就是瓦房寨的青年女寨主庞娇姑娘。2016年被评为十三寨总寨主的“山歌女神”覃诚芳,上任后推出一首新歌《土家生来爱唱歌》,火遍了网络,那声音的甜美纯净,足以与大牌歌星相媲美。

      欣赏完了山歌与美景,黔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章华带领作家们来到小餐馆,听十三寨村主任孙波、脱贫典型任明祥、歌手何福介绍脱贫实况。他们高兴地讲道,近年来用土家民歌、土菜、古式吊角楼的奇景;用这里70%森林发出的负氧离子;用土、苗、汉等多民族人民的质朴笑容迎八方来客,打造文化旅游、感情旅游,在场的作家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重庆师大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彭斯远采访土家十三寨的女民歌手

      “险”——“中国大峡谷”,尽现险峻之美

      峡谷壁深色斑斓,黔江大美遍山川。享誉华夏的“中国大峡谷”,最大谷深500米。包括观音峡、白虎峡、几字峡、官渡峡等几个风光各异的峡谷,数十里峡谷龙行于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绘就了一幅“城在峡谷上,峡在城中央”的水墨丹青。

      观音峡上雕刻于唐代的观音像神态慈祥端庄,雍容大度,让观赏者久久凝神注目,感叹时光与自然对这方热土的垂注。

      比观音峡更让人有惊险之感的是悬于大峡谷之上的玻璃观光吊桥,两端各设计9米长的3D视觉玻璃,中间端设计有5D魔幻视觉玻璃,整座桥有着极好的透明度,向下看去有亲临万丈深渊之感。几十位著名作家走上栈道时,正逢天空下着小雨,有微风吹过,吊桥在摇晃,背景音乐发出玻璃碎裂的声音,恐怖、心慌袭遍全身,“胆战心惊”已不能形容出身体所受的“摧残”。

      从“玻璃桥”上下来,有作家说,此桥是心灵测试之桥!如果是失败者,会测出还有多胆量应对未来的艰辛和困苦,如果是成功者自然会增加虎豹之威,对人生持何种态度,一瞬间就能自行升华或沉沦。相信每一个在上面前行的人一定会感慨良多。

      此桥因何而造?原来是为了老区脱贫,国家及对口扶贫单位、金融机构共同投入巨资打造的城市大峡谷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中的一项。“中国大峡谷”景观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黔江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为全区的脱贫摘帽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蒲花暗河,出自亿万年前的生态景观

      蒲花暗河位于黔江区濯水镇,是集2000米地下暗河、3座水上天生三桥、1000余平方米赤穴溶洞为一体的地质奇观。灵山秀水、冬暧夏凉,素有“大自然中央空调”的美誉,也是国家4A级景区。作家们走过曲曲折折的山中栈道步入溶洞,穿行在数以万计的石笋、石枝、千年穴珠中,另见洞天后在蒲花河乘船返回,感觉像是穿越了亿万年的历史来到了美好的现代社会。

      蒲花暗河两侧的悬崖峭壁,至今留有上古时代水流冲刷的痕迹,赤穴溶洞里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以100年长1毫米的速度,见证了宇宙长河对地球、对人类的珍重。同行的作家有人高诵苏轼写的佳句:“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不知苏轼的《临江仙·风水洞作》是为何处景致所歌,今日但觉与此景百般巧合。诗在情中,情在境中,真正的仙人便是沾了风景所赋亿万年仙气的现代人!


    作家们走上蒲花暗河的栈道,在瓦房寨女寨主庞娇(前二)的引导下与河中划船的小伙子对歌、跳舞,感受民族风情

      蒲花暗河景区可提供多重空间、多变时间的旅游体验。山行,有栈道;水行,有游船;洞行,有赤穴溶洞。在蒲花暗河乘船,只要关上船上的照明灯,就会进入完全黑暗的“时间遂道”,只一瞬间又可以体验到昼夜交替的视觉冲击。当日象突来时,惊醒的不只是目光,更能激起奋斗者对事业成功的期盼。

      在蒲花暗河景区,前来的作家不仅感受到了多重空间、多种向度的旅游体验,也了解到濯水镇立体化的全方位扶贫取得的成就。蒲花暗河景区连接蒲花、双河、双龙3个以农业为主的社区居委会,景区年接待游客五十余万人。景区周边围绕旅游建起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内已建起山地果林区、桑树种养体验区、水果观光体验采摘区与观光花田、农耕文化体验园等。今年国庆节期间,占地140余亩的濯水花田正式向游客开放,每天前来游玩的游客数以万计。社区里的居民脱贫奔小康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地震文化

      “小南海”作为重庆市最大的天然湖泊,形成于1856年发生6.25级地震。当时地面上的3个村庄被水淹没,瞬间形成了堰塞湖。因此成为保存完好的“中国唯一,世界鲜见”的地震遗址,现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晚清黔江知县张九章在《小南海游记》中写道:“正徘徊间,忽岩豁洞开,别有天地。得睹所谓小南海者,青冥浩荡,茫无畔际。水在山巅,山为低小。阔只数里,长竟数十里,上通板夹溪。乘船渡过,倏鱼出没,大几盈尺。噫,异哉!沧海桑田,桑田沧海,造物固如是灵活哉。”20世纪初就有“内八景”、“外八景”之说,而这内外十六景在晚清、民国年间使“小南海”闻名遐迩。

      “小南海”在地震时曾有土家族大户人家罗氏居住的家园被水淹没。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活动中,在水下找到了当时房屋的瓦片,也依稀辨出了建筑的轮廓。虽然罗氏家族经历了地震之灾,但是这个家族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存续下来了。清咸丰年间罗炳然的祖父罗东海在小南海镇的十三寨村建造了全木制结构的罗家大院,在院子中间设置跳土家摆手舞的“摆手堂”,也就是现在的摆手寨。罗氏家族生息绵延的故事增加了地震文化的传奇色彩。

      “小南海”虽然久负盛名,但是,由于山高路险,在后来的发展中没有发挥出著名景观的经济拉动效应,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小南海”所在村子是市级贫困村,国家精准扶贫后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建起中药材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种植的白茶、吊瓜、中药材等形成了特色效益农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村民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大步前进。

      “丽”——爱莉丝庄园,为“恋爱之城”浓情

      脱贫要有智慧。无比秀丽的风光,若没有爱情来点染,岂不羞对大自然的馈赠。崇尚赤诚之爱的黔江人,在青青水岸打造了爱情圣地——爱莉丝庄园。宽阔的草坪、高大的欧式建筑,只要走进庄园就能嗅到爱情甜蜜的味道。真不愧是渝东南唯一的婚庆拍摄基地,4A级旅游景区。庄园内各项设施齐全,可提供全方位的婚庆服务。黔江和来自各地的情侣到芭拉胡祈福、在爱莉丝庄园举行婚庆、去蒲花暗河经历洞房花烛、在小南海见证海枯石烂。畅行爽神的一套行程下来,纯真的爱情在美丽的风光中得到升华,生命的意义在香风甜雨里得到沉淀。不来此处体验爱情,何谈今生也曾情真意笃!

      尽管这次来黔江的作家团队中青年作家较少,但是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大家有幸与来这里喜结良缘的人共赏美景佳人,也属不虚此行。  

      “会”——透视文学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力

      来自祖国各地的作家和重庆市、黔江区的作家共同完成景观探访,并对旅游扶贫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参加黔江区文联举办的“文学与旅游发展座谈会”。黔江区政协副主席华大万主持会议,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黔江旅游大区的建设情况,以及对全区脱贫攻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民俗专家、群文研究馆员陈彤介绍了黔江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原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已经是第二次来到黔江,他在充分肯定黔江旅游脱贫取得的成就后,以纵观各地精准扶贫取得喜人成就的大视角,强调脱贫奔小康重在扶智、扶脑、扶技,贫困地区农民只有在智、脑、技三个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才能加快致富进程。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著名学者聂震宁,针对板夹溪老街的历史文化提出了深度挖掘的建议。他说:“板夹溪的进士府承载了清朝进士王文章的家族故事。这是当年的旺族,在十三寨修建了王家寨,办起了私塾学堂,远远近近的学子都到这里求学,于是寨子被后人取名‘学堂寨’,从清末到民国培养出许多进步人士,对黔江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就在于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研究精英人物,使其为建立‘文化自信’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

      著名小说家、编剧衣向东说:“文学可以为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插上翅膀,让全国、全世界的人都产生心理认知,起到‘欲向往皆行之’的拉动作用,黔江重视作家的文学功效的发挥,相信通过推出几首歌、几篇文章、几部影视,能使旅游业产生更大拉效应。”

      此次“中国大峡谷文学创作活动”组织者、中外作家交流营组委会主席赵晏彪提出了创建作家村的建议,他说:“扶贫以干为基,以宣传为轴。作家村,不仅仅是作家来居住的村子,而是要提供系统的设施与服务,打造文化氛围,作家在这里能够出精品、出高峰作品,对黔江、重庆,以及全国的文学艺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会自然而然地为黔江的旅游业产生持久影响。”此次来黔江的作家们畅所欲言,但仍感谈兴未尽,打算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讲透黔江大美,通过结集成书出版,彰显老区的脱贫成就,不负新时代作家使命。

      会议结束后,来自各地的作家背起挎包踏上归途。在去机场的途中有位作家说:“我来黔江的最大感受是——贫穷不是坏事。”这虽然是体现逆向思维的一句话,可放在作家这个群体里也不算多新奇。但是,仍有人提出“请作下文分解”。这位作家回答说:“为什么黔江的风景如此山青水秀,没有污染?因为过去这里是贫困的革命老区,人烟稀少、山路难走,没有进行破坏性开发。当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后,黔江区委、区政府才开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避开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段解释的话说得很有道理。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做到有理、有节、有道,经济、文化、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黔江旅游扶贫,闪亮青山绿水之旗 ——“中国峡谷城”文学创作活动掠影

    2020-11-16 15:35:43

      文学映耀好风景,作家奋笔助昌兴。革命老区黔江曾留下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因此成为红色文化的聚集地,革命精神的传承地。自国家开展精准扶贫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产业链建设步伐。至今已经有20万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脱贫、致富。

      11月初,受重庆市黔江区文联(作协)之约,“百名作家”在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丹增、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外作家交流营组委会主席赵晏彪的带领下来到黔江,深入各乡镇开展“中国峡谷城”文学创作活动,以“书写建党百年伟业,传承红色基因,讲述扶贫故事”为宗旨,针对旅游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开展一系列的走访、座谈和交流。他们深入到“险”“亮”“红”“原”“文”“醉”“丽”“会”之中,探访、揭示旅游产业脱贫的奥秘。

      “亮”—— “濯水风雨廊桥”,世界第一

      一座桥有宫殿的恢宏气度,有阳光独耀时璀璨的静美,不免让人想象,它是梦幻中的抑或是臆想中的天桥吗?参加此次活动的作家们,无不感叹此生不见三生有憾!

      “濯水风雨廊桥”的诞生与古语“火烧旺运”紧密相连,书写了黔江人“借火立志”的传奇。原桥建于2008年,长310米,当时属世界第二长廊桥,仅次于加拿大不伦瑞克省的390米风雨廊桥。

      2013年11月27日晚,这座廊桥(也称风雨人行桥)意外发生火灾,桥面上的木质建筑被烧毁,由于消防人员快速赶来灭火,桥墩、桥面钢筋混凝土建筑幸免于难,没造成人员伤亡。面对这场灾难,区委、区政府以大格局、大气魄进行灾后重建,于2015年重新对外开放。

      “濯水风雨廊桥”的设计师是四川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黄耘。他从2007年涉足濯水古镇,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巧妙地将“濯河怀远”的古朴、“唐钟长韵”的崇高、“形虹伏波”的柔美、“蒲花风飞”的刚劲融为一体,设计出世界廊桥史上的杰作,使这座“天下第一廊桥”不仅拿下国内多个建筑、装饰大奖,还申请了迪斯尼记录。

      一把火烧出黔江人的雄心壮志,一把火过后的废墟上“长出”世界著名的景观。现在的廊桥长658米,融合了苗族、土家族建筑艺术,桥身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夜晚炫彩夺目、白日似娴静少女静卧的廊桥与濯水古镇街景相互衬托,更有芭茅岛酒店矗立其中,形成了旅游、购物、度假集于一体的全方位格局,带动全镇百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2020年9月,黔江区向脱贫后再致富发起总攻,余长明书记说,风雨廊桥是濯水景区标志性建筑和主要景观之一。既要凸显艺术韵味,又要提高观赏美感;还要具备安全牢固、便民实用性,把风雨廊桥建成濯水景区最靓丽的名片。

      随着全力提档升级濯水景区创5A的进程,余书记进一步提出“文化扶贫+旅游致富”的新理念,在濯水古镇创建特产馆,实现了“文化扶贫+旅游致富”的有机融合,发挥景区人气聚集的优势,实现农旅有机融合。特产馆一共有两大展示区,一个是特产展示区,有194种产品,另外是非遗产品展示区,有近100种产品,游客可以实现“一站式”购买。最值得称道的是所有商品都物美价廉,此次前来的作家,有人购买了大包小裹的农产品,有人购买了讲述当地历史文化的书籍,可谓收获满满。


    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丹增与著名作家赵晏彪在风雨廊桥边采访做公益的乐手

      “红”——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情义深深

      “水车坪”位于黔江区水市乡水市村。1914—1934年,贺龙元帅先后四次来到水车坪,宣传红军革命宗旨,与当地商人石琢之成为结拜兄弟,贺龙曾在石琢之的掩护下逃脱敌人追捕。1934年5月6日,红三军取道水车坪,时任军长的贺龙特意来探望石琢之。新中国成立后,贺龙还多次给石琢之写信,关心水车坪的经济建设。

      作家们在探访中了解到,水车坪所在的水市乡不仅因地制宜发展红色高山避暑游,还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其中,在市扶贫办搭建的“网上村庄”平台,将分散于各乡村的农家乐信息发布于网上,同时提供线下接待服务,游客越来越多,水车坪附近的农家乐已经发展为百余家。与此同时,村里的荞巴菌、野生天麻等农特产品也能通过“网上村庄”进行销售,闯出了一条脱贫增收的新路。

      为了继承红色基因,发扬红军的革命精神,著名作家在“黔江红军名录”前驻足,绚怀黔江二百余位先烈,并在贺龙召开战前会议的红军树前吟诗歌颂红军精神。


    著名作家在水车坪参观“黔江红军革命纪念馆”贺龙居所

      “醉”—— “土家十三寨” ,后坝山歌发源地

      “土家十三寨”位于小南海镇,名为学堂寨,熊家寨,瓦房寨,女儿寨,摆手寨,何家寨,老熊寨,张家寨,龙家寨,周家寨,大湾寨,向家寨,谈家寨。获得“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首家土家生态博物馆”“重庆十大避暑纳凉目的地”等多项荣誉。这里民风纯朴,保留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武陵山区著名的民族活化石。2017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

      作家们走进寨子就听到了寨中歌手唱的优美动听的山歌——《土家迎客歌》,“尕蒙尕捏擦擦尕蒙尕捏擦擦,尕蒙尕捏擦擦啊,磨发阿阿丢喂哎……”原来这里是“后坝山歌的发源地”人人会唱山歌。歌声惹人醉,作家心中的激情荡上山岗,也学唱起了山歌。但是,这里比歌声更让人心醉的,是寨主的竞聘上岗的故事。十三寨的寨主每五年评选一次,而且都是女寨主。因此,十三寨又被称为女儿谷。今天陪同作家一行走访参观的就是瓦房寨的青年女寨主庞娇姑娘。2016年被评为十三寨总寨主的“山歌女神”覃诚芳,上任后推出一首新歌《土家生来爱唱歌》,火遍了网络,那声音的甜美纯净,足以与大牌歌星相媲美。

      欣赏完了山歌与美景,黔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章华带领作家们来到小餐馆,听十三寨村主任孙波、脱贫典型任明祥、歌手何福介绍脱贫实况。他们高兴地讲道,近年来用土家民歌、土菜、古式吊角楼的奇景;用这里70%森林发出的负氧离子;用土、苗、汉等多民族人民的质朴笑容迎八方来客,打造文化旅游、感情旅游,在场的作家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重庆师大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彭斯远采访土家十三寨的女民歌手

      “险”——“中国大峡谷”,尽现险峻之美

      峡谷壁深色斑斓,黔江大美遍山川。享誉华夏的“中国大峡谷”,最大谷深500米。包括观音峡、白虎峡、几字峡、官渡峡等几个风光各异的峡谷,数十里峡谷龙行于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绘就了一幅“城在峡谷上,峡在城中央”的水墨丹青。

      观音峡上雕刻于唐代的观音像神态慈祥端庄,雍容大度,让观赏者久久凝神注目,感叹时光与自然对这方热土的垂注。

      比观音峡更让人有惊险之感的是悬于大峡谷之上的玻璃观光吊桥,两端各设计9米长的3D视觉玻璃,中间端设计有5D魔幻视觉玻璃,整座桥有着极好的透明度,向下看去有亲临万丈深渊之感。几十位著名作家走上栈道时,正逢天空下着小雨,有微风吹过,吊桥在摇晃,背景音乐发出玻璃碎裂的声音,恐怖、心慌袭遍全身,“胆战心惊”已不能形容出身体所受的“摧残”。

      从“玻璃桥”上下来,有作家说,此桥是心灵测试之桥!如果是失败者,会测出还有多胆量应对未来的艰辛和困苦,如果是成功者自然会增加虎豹之威,对人生持何种态度,一瞬间就能自行升华或沉沦。相信每一个在上面前行的人一定会感慨良多。

      此桥因何而造?原来是为了老区脱贫,国家及对口扶贫单位、金融机构共同投入巨资打造的城市大峡谷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中的一项。“中国大峡谷”景观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黔江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为全区的脱贫摘帽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蒲花暗河,出自亿万年前的生态景观

      蒲花暗河位于黔江区濯水镇,是集2000米地下暗河、3座水上天生三桥、1000余平方米赤穴溶洞为一体的地质奇观。灵山秀水、冬暧夏凉,素有“大自然中央空调”的美誉,也是国家4A级景区。作家们走过曲曲折折的山中栈道步入溶洞,穿行在数以万计的石笋、石枝、千年穴珠中,另见洞天后在蒲花河乘船返回,感觉像是穿越了亿万年的历史来到了美好的现代社会。

      蒲花暗河两侧的悬崖峭壁,至今留有上古时代水流冲刷的痕迹,赤穴溶洞里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以100年长1毫米的速度,见证了宇宙长河对地球、对人类的珍重。同行的作家有人高诵苏轼写的佳句:“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不知苏轼的《临江仙·风水洞作》是为何处景致所歌,今日但觉与此景百般巧合。诗在情中,情在境中,真正的仙人便是沾了风景所赋亿万年仙气的现代人!


    作家们走上蒲花暗河的栈道,在瓦房寨女寨主庞娇(前二)的引导下与河中划船的小伙子对歌、跳舞,感受民族风情

      蒲花暗河景区可提供多重空间、多变时间的旅游体验。山行,有栈道;水行,有游船;洞行,有赤穴溶洞。在蒲花暗河乘船,只要关上船上的照明灯,就会进入完全黑暗的“时间遂道”,只一瞬间又可以体验到昼夜交替的视觉冲击。当日象突来时,惊醒的不只是目光,更能激起奋斗者对事业成功的期盼。

      在蒲花暗河景区,前来的作家不仅感受到了多重空间、多种向度的旅游体验,也了解到濯水镇立体化的全方位扶贫取得的成就。蒲花暗河景区连接蒲花、双河、双龙3个以农业为主的社区居委会,景区年接待游客五十余万人。景区周边围绕旅游建起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内已建起山地果林区、桑树种养体验区、水果观光体验采摘区与观光花田、农耕文化体验园等。今年国庆节期间,占地140余亩的濯水花田正式向游客开放,每天前来游玩的游客数以万计。社区里的居民脱贫奔小康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地震文化

      “小南海”作为重庆市最大的天然湖泊,形成于1856年发生6.25级地震。当时地面上的3个村庄被水淹没,瞬间形成了堰塞湖。因此成为保存完好的“中国唯一,世界鲜见”的地震遗址,现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晚清黔江知县张九章在《小南海游记》中写道:“正徘徊间,忽岩豁洞开,别有天地。得睹所谓小南海者,青冥浩荡,茫无畔际。水在山巅,山为低小。阔只数里,长竟数十里,上通板夹溪。乘船渡过,倏鱼出没,大几盈尺。噫,异哉!沧海桑田,桑田沧海,造物固如是灵活哉。”20世纪初就有“内八景”、“外八景”之说,而这内外十六景在晚清、民国年间使“小南海”闻名遐迩。

      “小南海”在地震时曾有土家族大户人家罗氏居住的家园被水淹没。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活动中,在水下找到了当时房屋的瓦片,也依稀辨出了建筑的轮廓。虽然罗氏家族经历了地震之灾,但是这个家族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存续下来了。清咸丰年间罗炳然的祖父罗东海在小南海镇的十三寨村建造了全木制结构的罗家大院,在院子中间设置跳土家摆手舞的“摆手堂”,也就是现在的摆手寨。罗氏家族生息绵延的故事增加了地震文化的传奇色彩。

      “小南海”虽然久负盛名,但是,由于山高路险,在后来的发展中没有发挥出著名景观的经济拉动效应,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小南海”所在村子是市级贫困村,国家精准扶贫后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建起中药材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种植的白茶、吊瓜、中药材等形成了特色效益农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村民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大步前进。

      “丽”——爱莉丝庄园,为“恋爱之城”浓情

      脱贫要有智慧。无比秀丽的风光,若没有爱情来点染,岂不羞对大自然的馈赠。崇尚赤诚之爱的黔江人,在青青水岸打造了爱情圣地——爱莉丝庄园。宽阔的草坪、高大的欧式建筑,只要走进庄园就能嗅到爱情甜蜜的味道。真不愧是渝东南唯一的婚庆拍摄基地,4A级旅游景区。庄园内各项设施齐全,可提供全方位的婚庆服务。黔江和来自各地的情侣到芭拉胡祈福、在爱莉丝庄园举行婚庆、去蒲花暗河经历洞房花烛、在小南海见证海枯石烂。畅行爽神的一套行程下来,纯真的爱情在美丽的风光中得到升华,生命的意义在香风甜雨里得到沉淀。不来此处体验爱情,何谈今生也曾情真意笃!

      尽管这次来黔江的作家团队中青年作家较少,但是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大家有幸与来这里喜结良缘的人共赏美景佳人,也属不虚此行。  

      “会”——透视文学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力

      来自祖国各地的作家和重庆市、黔江区的作家共同完成景观探访,并对旅游扶贫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参加黔江区文联举办的“文学与旅游发展座谈会”。黔江区政协副主席华大万主持会议,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黔江旅游大区的建设情况,以及对全区脱贫攻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民俗专家、群文研究馆员陈彤介绍了黔江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原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已经是第二次来到黔江,他在充分肯定黔江旅游脱贫取得的成就后,以纵观各地精准扶贫取得喜人成就的大视角,强调脱贫奔小康重在扶智、扶脑、扶技,贫困地区农民只有在智、脑、技三个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才能加快致富进程。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著名学者聂震宁,针对板夹溪老街的历史文化提出了深度挖掘的建议。他说:“板夹溪的进士府承载了清朝进士王文章的家族故事。这是当年的旺族,在十三寨修建了王家寨,办起了私塾学堂,远远近近的学子都到这里求学,于是寨子被后人取名‘学堂寨’,从清末到民国培养出许多进步人士,对黔江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就在于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研究精英人物,使其为建立‘文化自信’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

      著名小说家、编剧衣向东说:“文学可以为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插上翅膀,让全国、全世界的人都产生心理认知,起到‘欲向往皆行之’的拉动作用,黔江重视作家的文学功效的发挥,相信通过推出几首歌、几篇文章、几部影视,能使旅游业产生更大拉效应。”

      此次“中国大峡谷文学创作活动”组织者、中外作家交流营组委会主席赵晏彪提出了创建作家村的建议,他说:“扶贫以干为基,以宣传为轴。作家村,不仅仅是作家来居住的村子,而是要提供系统的设施与服务,打造文化氛围,作家在这里能够出精品、出高峰作品,对黔江、重庆,以及全国的文学艺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会自然而然地为黔江的旅游业产生持久影响。”此次来黔江的作家们畅所欲言,但仍感谈兴未尽,打算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讲透黔江大美,通过结集成书出版,彰显老区的脱贫成就,不负新时代作家使命。

      会议结束后,来自各地的作家背起挎包踏上归途。在去机场的途中有位作家说:“我来黔江的最大感受是——贫穷不是坏事。”这虽然是体现逆向思维的一句话,可放在作家这个群体里也不算多新奇。但是,仍有人提出“请作下文分解”。这位作家回答说:“为什么黔江的风景如此山青水秀,没有污染?因为过去这里是贫困的革命老区,人烟稀少、山路难走,没有进行破坏性开发。当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后,黔江区委、区政府才开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避开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段解释的话说得很有道理。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做到有理、有节、有道,经济、文化、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