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18:43:35
近年来,古镇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热门,各地“古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仿古化、商业化成为“行业通病”。因此,深入挖掘古镇文化,差异化发展,助推城厢天府文化古镇建设尤为重要。
城厢古镇现状
从国内游客对成都市旅游资源感兴趣情况程度来看,古镇自然人文游已成为成都旅游市场重要的游线选择,而城厢古镇拥有1600年建制史和1400余年县治史,保存着汉朝以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院落50余处以及保存完好的古代县城规范化建制,区域内古墓葬、古石刻、古建筑、古街坊等古文化遗址不计其数,名人大师“云集”,非遗文化传承多姿多彩,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少有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当前,城厢镇正与江苏一德集团合作,计划投资约27亿元,采用政企合作的PPP运作模式,以“文、旅、商、城”四大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风貌修复、文化保护、文化活化、文化提升、轻度假、文创办公、生态修复、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等九大类设施建筑工程,努力打造原真天府文化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存在的问题
城厢古镇虽然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同质化、仿古化、商业化等“行业通病”困扰,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挖掘深度不够,存在“空壳化”风险。城厢天府文化古镇建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对古文化遗址修复、保留建筑保护、新规划项目建设等工作,而对丰厚历史文化内涵发掘投入不足,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导致没有专业人员或专门团队参与文化挖掘方面的工作,古镇建设存在一定的“空壳化”风险,如不解决,将对古镇的远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历史传承缺位,存在“断层化”风险。城厢天府文化古镇项目确定之前,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展规划设计、建筑修建、风貌打造等工作时对推动与古镇文化协调发展考虑不深,城市发展与本地深厚历史文化的融合程度较低,加之受城市化进程和棚户区改造影响,城厢原著居民大量外迁,部分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艺能的传承后继乏人,历史文化遗址背后的故事逐步被尘封和遗忘,古镇文化出现“断层化”风险,同时也在逐渐失去现代市场。
宣传推介不够,存在“影响力”风险。城厢镇虽然拥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镇域内馆藏文物品种和数量也均为全区各镇(街)之首,但在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前期的推广的手段较为单一,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还未形成具有地区影响力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比如:城厢镇先后涌现出以谢湜、彭家珍、流沙河、魏长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贤士名家,其在各自行业领域内都具有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影响力,但前期古镇宣发并没有充分与其融合,导致出现“知人不知地”的情况。
对策与建议
城厢天府文化古镇建设,文化是“根”和“魂”,只有根基牢固,古镇保护与开发才能取得实效。
还原古镇原貌,注重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平衡。一是完善古镇规划。结合古镇项目立项后已完成的《城厢镇古城保护开发综合发展规划》《城厢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厢古城整体城市风貌规划》及道路、给排水、管网综合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厢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和城厢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推动形成指导古镇建设的完备规划体系。二是修复原真风貌。按照“修旧如故”的理念,对古镇整体风貌进行修复,以觉皇殿、绣川书院、彭家珍祠、文庙、陈家宗祠、武庙六大文保单位为核心,复建桥、井、亭、台、楼、阁、护城河、城门、城墙等文化节点,修复城市肌理,恢复县治规制,重现人文盛景。三是融合发展保护。将古镇建设融入整体保护的框架中,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文特色、风土人情及物产等方面出发,打造1956文创园、城厢之春大戏台等一批带有地标性的主题游览设施、生态体验园等,彰显城厢古镇的独特风情。
挖掘城厢故事,注重商业发展和文化记忆的平衡。历史建筑不完全等于历史文化,只有摆脱历史建筑物就是历史文化的“陷阱”,将建筑物背后的“历史”发掘出来,才能真正为古镇“立魂”。一是深入挖掘历史故事。聘请专业文化发掘团队,深入民间广泛收集城厢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谜语俗语、戏曲说唱艺术等民间故事资源,特别是与历史文化遗存相关的故事,确保全数收集整理,做到每一个建筑、每一个名人、每一个非遗文化有故事可讲,让静态文化“活”起来。二是深入包装策划。积极收集正史历史故事,结合民间故事共同加工,形成通俗易懂、符合本地方言特色的“故事会”汇编,为每一处历史遗存“附魂”;通过编排历史剧、儿歌、快板等表演类艺术形式,让故事在本地居民心中扎根,同时通过表演宣传推广历史故事,让古镇文化记忆长久流传。
打造形象名片,注重全域发展与文化特色的平衡。旅游地的影响力,必然来自于当地独特文化“名片”的支撑,如:西安先有秦始皇兵马俑而后世人知华清宫、大雁塔,杭州先有西湖而后世人知千岛湖、雷峰塔等。因此城厢古镇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打响“特色名片”。一是优中选优“品牌”。深入研究城厢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与周边区县及周边省市古镇进行横向对比,精挑细选1-2个有代表性、内涵丰富、有吸引力的作为打造重点,比如:绣川书院、文庙、武庙。二是塑造地域“名片”。聘请专业团队,对重点打造对象进行细致研究,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编排底蕴深厚的历史“故事”,进行高标准、系统化包装、推广,进一步提升绣川书院、文庙、武庙的地区影响力,打造响亮的城厢古镇文化“名片”。三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文化“名片”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步配套打造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形成“共联共建”格局,切实做到特色文化“名片”打造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增强生命活力,注重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平衡。古镇文化赢得现代市场的关键便是在传承的同时要进行创新,就城厢古镇来说,就是要利用紧邻成都国际铁路港优势,促使欧陆文化和天府文化进行交流,为城厢古镇增添发展催化剂。一是注重文化传承。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传承人,特别是草编竹编、雕刻等民间技艺及连萧、川剧等民间戏曲歌舞传承人,为非遗文化传承“立心”。二是促进创新发展。要注重古镇建设中的民族基因链接,通过特色文化事项打造古镇的文化功能,将城厢古镇打造为蓉欧文化交流发展的汇集点。三是积极宣传传统文化。举办“传统技艺大赛”“城厢之春”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搭建传统文化(技艺)展示品台,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技艺)的知晓率;借势“互联网+”,充分深入挖掘“蓉欧对话”内涵,奋力打造一级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区域文创产业孵化平台,以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创资源,构建兼具古蜀底蕴和异域风情文创产业体系;积极打造传统文化(技艺)体验产品,让旅行者深入本地群众生活,亲身感受传统文化(技艺)乐趣。
优化开发模式,注重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平衡。正确处理好政、企关系,做到政府把方向、企业充分发挥相结合。一是坚持政府掌舵。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职能,按要求牢牢把握住古镇打造的主动权,真正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及时纠正企业过度商业化行为。二是推动企业划桨。充分尊重企业的运营模式,尽量少干扰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三是增强游客体验。充分展示城厢的历史文化特色,将旅游开发的重心放在体验古镇原住民生活家园、提高旅游服务的品质、开发传统美食、自制非遗手工品等方面,实现对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形成旅游经济推动古镇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供稿: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
2020-11-29 18:43:35
近年来,古镇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热门,各地“古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仿古化、商业化成为“行业通病”。因此,深入挖掘古镇文化,差异化发展,助推城厢天府文化古镇建设尤为重要。
城厢古镇现状
从国内游客对成都市旅游资源感兴趣情况程度来看,古镇自然人文游已成为成都旅游市场重要的游线选择,而城厢古镇拥有1600年建制史和1400余年县治史,保存着汉朝以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院落50余处以及保存完好的古代县城规范化建制,区域内古墓葬、古石刻、古建筑、古街坊等古文化遗址不计其数,名人大师“云集”,非遗文化传承多姿多彩,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少有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当前,城厢镇正与江苏一德集团合作,计划投资约27亿元,采用政企合作的PPP运作模式,以“文、旅、商、城”四大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风貌修复、文化保护、文化活化、文化提升、轻度假、文创办公、生态修复、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等九大类设施建筑工程,努力打造原真天府文化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存在的问题
城厢古镇虽然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同质化、仿古化、商业化等“行业通病”困扰,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挖掘深度不够,存在“空壳化”风险。城厢天府文化古镇建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对古文化遗址修复、保留建筑保护、新规划项目建设等工作,而对丰厚历史文化内涵发掘投入不足,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导致没有专业人员或专门团队参与文化挖掘方面的工作,古镇建设存在一定的“空壳化”风险,如不解决,将对古镇的远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历史传承缺位,存在“断层化”风险。城厢天府文化古镇项目确定之前,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展规划设计、建筑修建、风貌打造等工作时对推动与古镇文化协调发展考虑不深,城市发展与本地深厚历史文化的融合程度较低,加之受城市化进程和棚户区改造影响,城厢原著居民大量外迁,部分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艺能的传承后继乏人,历史文化遗址背后的故事逐步被尘封和遗忘,古镇文化出现“断层化”风险,同时也在逐渐失去现代市场。
宣传推介不够,存在“影响力”风险。城厢镇虽然拥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镇域内馆藏文物品种和数量也均为全区各镇(街)之首,但在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前期的推广的手段较为单一,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还未形成具有地区影响力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比如:城厢镇先后涌现出以谢湜、彭家珍、流沙河、魏长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贤士名家,其在各自行业领域内都具有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影响力,但前期古镇宣发并没有充分与其融合,导致出现“知人不知地”的情况。
对策与建议
城厢天府文化古镇建设,文化是“根”和“魂”,只有根基牢固,古镇保护与开发才能取得实效。
还原古镇原貌,注重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平衡。一是完善古镇规划。结合古镇项目立项后已完成的《城厢镇古城保护开发综合发展规划》《城厢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厢古城整体城市风貌规划》及道路、给排水、管网综合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厢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和城厢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推动形成指导古镇建设的完备规划体系。二是修复原真风貌。按照“修旧如故”的理念,对古镇整体风貌进行修复,以觉皇殿、绣川书院、彭家珍祠、文庙、陈家宗祠、武庙六大文保单位为核心,复建桥、井、亭、台、楼、阁、护城河、城门、城墙等文化节点,修复城市肌理,恢复县治规制,重现人文盛景。三是融合发展保护。将古镇建设融入整体保护的框架中,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文特色、风土人情及物产等方面出发,打造1956文创园、城厢之春大戏台等一批带有地标性的主题游览设施、生态体验园等,彰显城厢古镇的独特风情。
挖掘城厢故事,注重商业发展和文化记忆的平衡。历史建筑不完全等于历史文化,只有摆脱历史建筑物就是历史文化的“陷阱”,将建筑物背后的“历史”发掘出来,才能真正为古镇“立魂”。一是深入挖掘历史故事。聘请专业文化发掘团队,深入民间广泛收集城厢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谜语俗语、戏曲说唱艺术等民间故事资源,特别是与历史文化遗存相关的故事,确保全数收集整理,做到每一个建筑、每一个名人、每一个非遗文化有故事可讲,让静态文化“活”起来。二是深入包装策划。积极收集正史历史故事,结合民间故事共同加工,形成通俗易懂、符合本地方言特色的“故事会”汇编,为每一处历史遗存“附魂”;通过编排历史剧、儿歌、快板等表演类艺术形式,让故事在本地居民心中扎根,同时通过表演宣传推广历史故事,让古镇文化记忆长久流传。
打造形象名片,注重全域发展与文化特色的平衡。旅游地的影响力,必然来自于当地独特文化“名片”的支撑,如:西安先有秦始皇兵马俑而后世人知华清宫、大雁塔,杭州先有西湖而后世人知千岛湖、雷峰塔等。因此城厢古镇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打响“特色名片”。一是优中选优“品牌”。深入研究城厢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与周边区县及周边省市古镇进行横向对比,精挑细选1-2个有代表性、内涵丰富、有吸引力的作为打造重点,比如:绣川书院、文庙、武庙。二是塑造地域“名片”。聘请专业团队,对重点打造对象进行细致研究,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编排底蕴深厚的历史“故事”,进行高标准、系统化包装、推广,进一步提升绣川书院、文庙、武庙的地区影响力,打造响亮的城厢古镇文化“名片”。三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文化“名片”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步配套打造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形成“共联共建”格局,切实做到特色文化“名片”打造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增强生命活力,注重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平衡。古镇文化赢得现代市场的关键便是在传承的同时要进行创新,就城厢古镇来说,就是要利用紧邻成都国际铁路港优势,促使欧陆文化和天府文化进行交流,为城厢古镇增添发展催化剂。一是注重文化传承。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传承人,特别是草编竹编、雕刻等民间技艺及连萧、川剧等民间戏曲歌舞传承人,为非遗文化传承“立心”。二是促进创新发展。要注重古镇建设中的民族基因链接,通过特色文化事项打造古镇的文化功能,将城厢古镇打造为蓉欧文化交流发展的汇集点。三是积极宣传传统文化。举办“传统技艺大赛”“城厢之春”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搭建传统文化(技艺)展示品台,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技艺)的知晓率;借势“互联网+”,充分深入挖掘“蓉欧对话”内涵,奋力打造一级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区域文创产业孵化平台,以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创资源,构建兼具古蜀底蕴和异域风情文创产业体系;积极打造传统文化(技艺)体验产品,让旅行者深入本地群众生活,亲身感受传统文化(技艺)乐趣。
优化开发模式,注重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平衡。正确处理好政、企关系,做到政府把方向、企业充分发挥相结合。一是坚持政府掌舵。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职能,按要求牢牢把握住古镇打造的主动权,真正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及时纠正企业过度商业化行为。二是推动企业划桨。充分尊重企业的运营模式,尽量少干扰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三是增强游客体验。充分展示城厢的历史文化特色,将旅游开发的重心放在体验古镇原住民生活家园、提高旅游服务的品质、开发传统美食、自制非遗手工品等方面,实现对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形成旅游经济推动古镇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供稿: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