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绵阳北川:保护传承让大禹文化“活”起来

    2021-07-13 15:57:13

      本网讯(杨檎 记者 吕婕 文/图)第三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21(辛丑)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将于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和海外的嘉宾代表近500人齐聚北川,共同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弘扬“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科学创新、民为邦本”的大禹精神。

      近年来,北川大力弘扬大禹精神、传承禹羌文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被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确立为“大禹祭祀地”,被国台办批准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同时,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海峡两岸交流活动暨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开启了两岸共祭大禹诞辰的先河,使北川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据了解,第三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21(辛丑)年大禹诞辰祭祀活动主题为:“寻根大禹故里传承中华文明”。根据防疫期间全国海峡两岸活动经验,本次活动分为网络祭祀和现场活动两部分。现场活动将持续两天,与前两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相比,除了固定的交流活动开幕式、大禹诞辰祭祀典礼、投资推介会、高金素梅女士助学金发放、网络祭祀外,还增加了海峡两岸禹羌文旅产业发展恳谈会、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艺交流展示、两岸大禹后裔禹里行、大禹文化海外华文实景课堂以及海峡两岸特色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六月初六祭祀大禹,在北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竹书纪年》等大量史籍记载,4000多年前,大禹诞生在北川境内,县内至今集中完好地保存着扬雄、李白、颜真卿等历史名人题写的有关大禹的题刻,祭祀大禹的禹王庙遍布全县各地。北川祭禹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经历了最初的原始祭祀到唐之前的庙宇祭祀,从民间庙祭到宋代以来的官民同祭,习俗在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共同传承大禹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文化与血脉认同,吸引更多台商台企赴绵阳、北川开展投资合作,深化经贸文化等领域广泛交流合作,共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2019年至今,北川连续三年举办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大禹诞辰祭祀,为传统的大禹祭祀赋予了新内容,进一步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期以来,北川致力于大禹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已形成“学术有支点”“祭祀有亮点”“开发有特点”“景区有看点”的良好发展局面。

      北川对保存的30余处大禹遗迹遗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妥善保护,大禹传说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新县城建成了禹王桥、禹王广场、禹龙小区等纪念建筑,命名了“石纽路”“望崇街”“石泉街”等有大禹文化符号的街道,落成了大禹雕塑和大禹故事浮雕,并长年通过“大禹智汇”报告会、“禹羌大讲堂”、电视栏目《禹风》等向干部群众宣传大禹精神和大禹文化。

      同时,北川设置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大禹研究工作。目前,已实现了与浙江绍兴、河南登封、安徽蚌埠、山东禹城、湖北武汉等地的学术联动,形成大禹研究全国呼应的格局;与浙江姒氏、台北夏氏、河南禹氏、全国夏氏宗亲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北川石纽村与浙江绍兴禹陵村结成友好村落,北川羌城旅游区与浙江大禹陵景区缔结友好景区。北川牵头打造的以大禹家风家训为题材的专题片《禹训》已在中纪委网站展播,大禹文化题材电影《禹城秘事》已拍摄完毕,即将公映;《体验中国·天府四川》名人名篇之禹生石纽外宣纪录片已制作完毕,舞台剧《大禹出征》正在打造,《禹生石纽》《大禹》《大禹传奇》等连环画相继出版。

      北川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禹羌文化”优势,结合全县重点工作,打造具有禹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并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为目标,结合该县“‘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启动文旅产业规划设计工作,形成了以新县城为中心、一轴两翼为支撑、禹羌文化产业为龙头、乡镇村寨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文旅产业格局。

      依托“大禹文化之乡”“羌绣之乡”等资源优势和101项非遗保护项目,北川开发了禹羌文化演艺、工艺品等文创旅游产品3000余种,培育出古羌水磨漆、汇德轩等文创企业30多家,年产值5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目前,以汇德轩文创产品为龙头的北川旅游产品分别在浙江绍兴大禹陵、湖北武汉晴川阁、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公园等地相继落户,并取得良好声誉,为大禹文创产品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电商、展销会、实体店等平台解决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累计带动80多个村1800多户7600多名脱贫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绵阳北川:保护传承让大禹文化“活”起来

    2021-07-13 15:57:13

      本网讯(杨檎 记者 吕婕 文/图)第三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21(辛丑)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将于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和海外的嘉宾代表近500人齐聚北川,共同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弘扬“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科学创新、民为邦本”的大禹精神。

      近年来,北川大力弘扬大禹精神、传承禹羌文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被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确立为“大禹祭祀地”,被国台办批准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同时,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海峡两岸交流活动暨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开启了两岸共祭大禹诞辰的先河,使北川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据了解,第三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2021(辛丑)年大禹诞辰祭祀活动主题为:“寻根大禹故里传承中华文明”。根据防疫期间全国海峡两岸活动经验,本次活动分为网络祭祀和现场活动两部分。现场活动将持续两天,与前两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相比,除了固定的交流活动开幕式、大禹诞辰祭祀典礼、投资推介会、高金素梅女士助学金发放、网络祭祀外,还增加了海峡两岸禹羌文旅产业发展恳谈会、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艺交流展示、两岸大禹后裔禹里行、大禹文化海外华文实景课堂以及海峡两岸特色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六月初六祭祀大禹,在北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竹书纪年》等大量史籍记载,4000多年前,大禹诞生在北川境内,县内至今集中完好地保存着扬雄、李白、颜真卿等历史名人题写的有关大禹的题刻,祭祀大禹的禹王庙遍布全县各地。北川祭禹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经历了最初的原始祭祀到唐之前的庙宇祭祀,从民间庙祭到宋代以来的官民同祭,习俗在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共同传承大禹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文化与血脉认同,吸引更多台商台企赴绵阳、北川开展投资合作,深化经贸文化等领域广泛交流合作,共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2019年至今,北川连续三年举办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暨大禹诞辰祭祀,为传统的大禹祭祀赋予了新内容,进一步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期以来,北川致力于大禹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已形成“学术有支点”“祭祀有亮点”“开发有特点”“景区有看点”的良好发展局面。

      北川对保存的30余处大禹遗迹遗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妥善保护,大禹传说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新县城建成了禹王桥、禹王广场、禹龙小区等纪念建筑,命名了“石纽路”“望崇街”“石泉街”等有大禹文化符号的街道,落成了大禹雕塑和大禹故事浮雕,并长年通过“大禹智汇”报告会、“禹羌大讲堂”、电视栏目《禹风》等向干部群众宣传大禹精神和大禹文化。

      同时,北川设置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大禹研究工作。目前,已实现了与浙江绍兴、河南登封、安徽蚌埠、山东禹城、湖北武汉等地的学术联动,形成大禹研究全国呼应的格局;与浙江姒氏、台北夏氏、河南禹氏、全国夏氏宗亲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北川石纽村与浙江绍兴禹陵村结成友好村落,北川羌城旅游区与浙江大禹陵景区缔结友好景区。北川牵头打造的以大禹家风家训为题材的专题片《禹训》已在中纪委网站展播,大禹文化题材电影《禹城秘事》已拍摄完毕,即将公映;《体验中国·天府四川》名人名篇之禹生石纽外宣纪录片已制作完毕,舞台剧《大禹出征》正在打造,《禹生石纽》《大禹》《大禹传奇》等连环画相继出版。

      北川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禹羌文化”优势,结合全县重点工作,打造具有禹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并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为目标,结合该县“‘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启动文旅产业规划设计工作,形成了以新县城为中心、一轴两翼为支撑、禹羌文化产业为龙头、乡镇村寨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文旅产业格局。

      依托“大禹文化之乡”“羌绣之乡”等资源优势和101项非遗保护项目,北川开发了禹羌文化演艺、工艺品等文创旅游产品3000余种,培育出古羌水磨漆、汇德轩等文创企业30多家,年产值5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目前,以汇德轩文创产品为龙头的北川旅游产品分别在浙江绍兴大禹陵、湖北武汉晴川阁、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公园等地相继落户,并取得良好声誉,为大禹文创产品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电商、展销会、实体店等平台解决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累计带动80多个村1800多户7600多名脱贫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