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中意两国专家跨国连线 共话文物保护

    2021-12-07 14:24:34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胡斌

      近日,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博物馆落下帷幕。研讨会上,20位专家就两国最新考古发现、文物保护修复与跨学科应用、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展示利用、人才培养、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及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等话题进行主旨发言,并与来自国内及意大利参会嘉宾展开交流讨论。

      今年3月以来,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出土逾万件文物,举世瞩目。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雷雨研究员现场展示了诸多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的精美照片。巨型青铜面具、青铜顶尊跪坐人像、龙攀附着的青铜器盖、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姿势奇异动感的青铜神兽、闪闪发光的金面具……让现场嘉宾直呼过瘾。同时,他还向大家分享了8号坑新发现的一件青铜神坛的研究新进度。他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们对古蜀文明发展水平的认识,是古蜀文明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生动实例,也是中华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最好表达,从而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庞贝遗址公园园长加布里埃·约翰·祖贺特里格则介绍了庞贝古城的最新考古发现,例如古罗马时代的小吃铺、仪式用马车、奴隶墓穴等。这些发现不光可以让观者看到整个城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各阶层的差异,人们爱好的差异等。“我们可以借助四川经验对我们遗迹进行全新的思考。”加布里埃园长说,他也期望在未来的发掘工作中,能够加强与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的交流,借鉴三星堆等大型遗址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走红,让社会在关注展览与博物馆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文物修复、考古等相对冷门的话题上。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研讨会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和来自那不勒斯贝宁卡萨大学考古修复学院的帕斯卡尔·罗西院长就文物修复人才培养展开交流。

      “意大利修复人员全国6万多,我们最多就是意大利的十分之一吧。”詹长法研究员表示,中国修复人员增长速度比较快,但诸多方面仍需要迎头赶上。随后詹长法研究员通过实例介绍了我国文物修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向,并对如何在修复当中进行新发现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最终还是要考虑多学科结合,任重道远。帕斯卡尔·罗西院长则结合贝宁卡萨大学考古修复学院的学制、培养方式等介绍了意大利文物修复师的培养体系。

      多机构多学科参与,如今已成为考古发掘研究的一种趋势。从海昏侯、南海一号古船到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都有多机构多学科参与其中,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也预示了今后考古事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以三星堆遗址为例,对发掘中的多学科、多团队合作探索进行了介绍,比如发掘中对考古现场进行环境监测、修建考古应急保护大厅以及设施设备、对文物保护的保存状态进行跟踪检测及每个考古发掘仓落实多学科团队、使用最新科技对出土文物进行检测保护等。

      最后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余健介绍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文物出土时的状况和修复方法,重点介绍了青铜立人像、一号神树和三号神树三件文物的修复方法和过程,并期待能够使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修复技术,更新的修复材料把未来修复工作提高到更深的层次。

      活动中,中意双方碰撞出了很多新的火花。位于丝绸之路两端的两个国家邂逅云端,显示出双方合作关系的密切和稳固。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双方在文化遗产领域更多元的互通互联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中意两国专家跨国连线 共话文物保护

    2021-12-07 14:24:34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胡斌

      近日,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博物馆落下帷幕。研讨会上,20位专家就两国最新考古发现、文物保护修复与跨学科应用、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展示利用、人才培养、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及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等话题进行主旨发言,并与来自国内及意大利参会嘉宾展开交流讨论。

      今年3月以来,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出土逾万件文物,举世瞩目。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雷雨研究员现场展示了诸多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的精美照片。巨型青铜面具、青铜顶尊跪坐人像、龙攀附着的青铜器盖、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姿势奇异动感的青铜神兽、闪闪发光的金面具……让现场嘉宾直呼过瘾。同时,他还向大家分享了8号坑新发现的一件青铜神坛的研究新进度。他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们对古蜀文明发展水平的认识,是古蜀文明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生动实例,也是中华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最好表达,从而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庞贝遗址公园园长加布里埃·约翰·祖贺特里格则介绍了庞贝古城的最新考古发现,例如古罗马时代的小吃铺、仪式用马车、奴隶墓穴等。这些发现不光可以让观者看到整个城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各阶层的差异,人们爱好的差异等。“我们可以借助四川经验对我们遗迹进行全新的思考。”加布里埃园长说,他也期望在未来的发掘工作中,能够加强与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的交流,借鉴三星堆等大型遗址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走红,让社会在关注展览与博物馆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文物修复、考古等相对冷门的话题上。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研讨会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和来自那不勒斯贝宁卡萨大学考古修复学院的帕斯卡尔·罗西院长就文物修复人才培养展开交流。

      “意大利修复人员全国6万多,我们最多就是意大利的十分之一吧。”詹长法研究员表示,中国修复人员增长速度比较快,但诸多方面仍需要迎头赶上。随后詹长法研究员通过实例介绍了我国文物修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向,并对如何在修复当中进行新发现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最终还是要考虑多学科结合,任重道远。帕斯卡尔·罗西院长则结合贝宁卡萨大学考古修复学院的学制、培养方式等介绍了意大利文物修复师的培养体系。

      多机构多学科参与,如今已成为考古发掘研究的一种趋势。从海昏侯、南海一号古船到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都有多机构多学科参与其中,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也预示了今后考古事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以三星堆遗址为例,对发掘中的多学科、多团队合作探索进行了介绍,比如发掘中对考古现场进行环境监测、修建考古应急保护大厅以及设施设备、对文物保护的保存状态进行跟踪检测及每个考古发掘仓落实多学科团队、使用最新科技对出土文物进行检测保护等。

      最后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余健介绍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文物出土时的状况和修复方法,重点介绍了青铜立人像、一号神树和三号神树三件文物的修复方法和过程,并期待能够使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修复技术,更新的修复材料把未来修复工作提高到更深的层次。

      活动中,中意双方碰撞出了很多新的火花。位于丝绸之路两端的两个国家邂逅云端,显示出双方合作关系的密切和稳固。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双方在文化遗产领域更多元的互通互联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