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萧朝德:胸怀诗竹别有味

    2022-08-26 14:11:01

      萧朝德 字望公,号蜀汉堂主,1954年2月生,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1975年携笔从戎,军旅生涯18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成都市武侯区美协副主席、成都巴蜀书画院院长兼秘书长、四川长江书画院副院长。

      萧朝德师从著名梅兰画家邓奂彰先生、著名山水画家龙国屏先生、著名花鸟画家曾教宽先生以及著名书法家刘叔亮先生,深得四位恩师的教诲和厚爱。

      其作品曾获1988年全军书法大赛二等奖;1989年获全国“老山杯”书法大赛二等奖;1993年获“华夏魂”书画大赛一等奖;1994年获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建国45周年书画大赛特等奖;1995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70周年全国书法大奖赛一等奖;1996年参加全国城运会大型书画展,作品被江苏美术馆收藏;首届布达拉宫国际书画名家精品大奖赛中获二等奖;1997年个人小传载入《世界名人录》,同年主编了《中国书画精品集》大型画册;1998年主编《中国书画精选大型画册》;2001年出版了《萧朝德书画集》大型画册;2004年主编《青羊民政书画院成立十周年》书画集,该书畅销海内外;2007年出版《萧朝德书画》大型画册;2008年萧朝德先生作品墨竹图《婵娟不失筠粉态》被深圳画院收藏;2011年7月萧朝德先生作品红梅、墨竹图被中央党校举办的建党90周年庆典,全国百名书画名家大型画册入选并收藏;2011年12月出版萧朝德先生书画精选画册第四卷,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艺术界的好评。不少作品被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及友人收藏。



      一

      六年前,我读《萧朝德画集》,尤爱其中竹。

      初次目睹朝德画竹,先因其挥毫写竹或疾或徐之节奏而愉悦,再因其笔墨或浓或淡妙造竹形而感叹,进而因其丹青墨竹之韵味悠长而感动。

      与朝德聊丹青,得知他从小喜爱植竹,尤爱画竹。从小生长在长江之滨,他的老家房前屋后长满了他植的竹。他读小学时,在自己的课本上、作业本上、家里的墙壁上画满了各姿各态的竹。1975年,他应征参军,在西藏雪域高原做军事测绘工作。两年后,他考入四川大学新闻系就读,大学毕业后回到原部队从事宣传工作。在18载军旅生涯中,尽管部队多次调防,军事测绘频繁转场,职务、业务多次变动,但他一直没有丢下诗书,没有搁下画笔,总是忙里偷闲写生、创作,成为所在部队小有名气的“画家”。

      朝德解甲后,在一家报社任副总编。报社工作再忙也难解朝德的绘画情结。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造诣,他慕名到重庆市拜著名国画家曾教宽先生为师,系统学习画墨竹。曾先生见他颇有毛笔书法造诣,楷书、行书、草书都下笔准确,运笔沉稳,控笔适度,其作品“拿得出手”“摆得上大台面”,具有画竹不可缺少的功力,所以教他画竹颇有信心,向他授艺慷慨不吝。在曾先生那里,他耳濡目染,勤学好问,深知北宋文同、清代郑板桥等古代名家画竹之奥妙,深谙先生画竹闻名之真谛。他牢记先生之教诲:“画竹先学竹。竹不畏风霜雪雨,不畏严寒酷热;终年常绿,虚心有节;全身是宝,舍己为人。这种精神历来为文人崇奉,世人歌颂。画竹者,尤当先学竹。”他牢记先生画竹之铭言:“胸中无活竹,笔下是死竹;血里有竹魂,笔下竹有神。”他牢记先生画竹“四亮”法则:“亮竿、亮节、亮枝、亮叶。”先生的谆谆教诲,精到的点拨,加之他心有灵犀,勤学苦练,易于通窍彻悟,画竹的造诣就此有了很大的跃升。

      朝德研习写竹,崇拜古贤,敬重老师。但他崇古而不囿于古贤之技,敬师而不束于老师之法,而是以古贤和老师的画论与技法为基础,在写生、创作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积累新的感悟,拓出新的思路,力求新的发展。

      多年来,朝德在写竹理论杠杆的撬动下,创作活力四射。2012年初夏,他创作了一幅题为《竹魂》的巨屏,由13张4尺宣纸合写而成。远观全图,其画面布局首尾一气,畅达始终,张弛适度,给人和谐爽然之感。那竹竿或粗或细,竹蓬或近或远,均铺排得体,各具姿态,各有神韵。近观那竹枝,或浓或淡,如铁线勾连,把一片片、一蓬蓬竹叶轻轻举起。那竹叶或密密匝匝,或稀稀疏疏,或浓或淡或正或侧,参差错落,自然纷呈。我初赏这件佳作,自然联想起唐代诗人李建勋的一首咏竹诗:“琼节高吹宿凤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似乎看见修长如玉的竹子在悄悄拔节,枝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其美貌英姿顿时使我流连忘返。又似乎看见竹子的倩影在斜阳下轻微颤动,和着花草的影子投映在游人的衣服上,频频变换,美不胜收。

      “成果不是包袱,而是新的起点。”朝德如是说,亦是这样做。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马安信先生早在2011年农历6月19日的《诗梦书斋日记》里就说朝德是一位画坛“挖井人”:“萧朝德先生对书画艺术的热情未有一日稍减,对书画艺术的追求未有一日稍怠,仍似那吐丝的春蚕,默默地经营着、辛劳着,他不正是一位令人深深敬重的挖井人么?”



      二

      今年谷雨前夕,读到朝德新创作的四幅墨竹,四首咏竹诗,顿时眼前为之一亮,心里为之一喜:他果真把“井”挖到了新的深度啊!于是情不自禁,吟诗一首:

      “几多岁月付丹青,澄怀探道又日新。

      笔墨随心无定法,诗竹别味荟古今。”

      一幅大写意“风竹”,题为《绿梦》,三竿劲竹傲迎朔风,卓然挺立,英姿略为交错,透出一股倔强气概。那些枝叶随风摇曳,似见丛丛翠叶绕竹翻飞,似听沙沙风声从中传来。竹叶疏密适中,流露出文同画竹之法:“浓墨为面,淡漠为背。”画面上,一根断竹残桩骇然在目,使人联想到狂风暴雨,心生几分隐痛与同情。再看,那断竹残桩旁的新竹笋,或高或矮或粗或细,个个赳赳然,昂昂然,似乎都憋足劲儿在往上窜,似乎都有拔节的声音从中传出,似乎都在昭告它们的锦绣未来。真可谓百折不挠,前途无限,令人喜从中来,击掌称妙。此作品融入书法用笔,其飞白效果颇具文人趣味。左上方行草题诗:“身折魂犹在,凛然无怆哀。虬根托绿梦,当春破土来。”此竹此诗几乎就是朝德人生经历的再现,他像一根顽强破土的春笋,在新的阳光雨露里尽情拔节,爽然生活,纵情挥毫,创作出一件件丹青佳品,赢得“肖竹子”之赞誉。

      另一幅大写意“雨竹”,题为《苦恋》,三竿竹子在雨中卓然挺立,姿态略异,枝叶交错,或浓或淡。远处有朦胧山影,逶迤起伏,观之若入深山峡谷。左上方行草题诗:“空谷持劲节,不问车马喧。岁岁吐新绿,苦恋此关山。”苦恋,就是一种不顾心苦皮痛的坚持。这是意志力极其坚强的表现,也是一个过程,一个持续不懈的过程。如果把苦恋比作一棵树,朝德丰硕的绘画成果莫不结自他的这棵“树”。

      又一幅大写意“雪竹”,题为《劲节》,雪覆竹石的情景。一积雪覆盖的石头后边和侧边,几竿瘦竹峭拔雄健,错落挺立,使人感到竹们是冲破了石头的阻力而生长出来的,于是感受到了一种顽强的力量。那些竹枝竹叶自然低垂,覆雪在上面泛起洁润的光泽。每节竹子的上部以浓墨点染,往下逐渐淡化至白色。竹节突出部位的积雪略显厚润。有的细枝和叶片不直接勾写线条,而是在下面点染浓淡不均的水墨以显示枝叶之形态,这样更显出覆雪的效果,更突出了雪竹的特征。石头旁,竹竿间,几株矮小的细竹嫩叶参差点缀,为画面平添几分盎然意趣。左上方行草题诗:“瘦竿凝浩气,不畏寒彻脊。俯首抱虚心,恩报护根泥。”我以为,“恩报护根泥”就是此画此诗的点睛之笔了,也是朝德处世为人的价值观念。

      再一幅大写意“晴竹”,题为《不争》,三竿龙竹壮实苍劲,由左向右微倾,若壮士注视远方,在疏疏朗朗的竹叶衬托下,显得自信而闲适。远方山影起伏,浅浅淡淡,披着明媚朝晖,尽显祥和气象。左上方行草题诗:“朝晖煜煌煌,莽原碧苍苍。丛有万柄剑,不争一缕光。 ”不争,是一种站得高看得远的心态,是一种笑到最后的智慧,是做人、做事的禅悟。懂得不争,才能懂得成功。原来,朝德是先有了“不争”之德,才有了“肖竹子”之誉;先有了“不争”之诗,才有了这《不争》之竹。



      三

      马安信先生对朝德颇为了解,他对朝德的画有这样的评价:“朝德骨子里是安静的。他的绘画是诗人之画、学者之画,亦是奇僻之调、人格写照。”又说:“他不做作,无燥气。其艺术创作在技巧格体之外,更独具一种特殊的东方式的智慧和风韵。”还说:“他不专意于前贤之迹,而是究心于他们的‘所以迹’,正所谓‘师心不师迹’。”(《超然象外 空灵静穆》——《萧朝德画集》序,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8、9页)马安信先生的评价是允当的。如果稍微梳理一下朝德的丹青墨迹,就不难看出他留下的一道丹青轨迹,即从模仿到自创,从揣摩他人诗意而描画他人情思之画,到“我以我诗言我志,我以我笔画我心”的轨迹。与朝德交往较密的朋友知道,他这些年较忙较累,但他“忙里偷闲乐读书,总以诗书解疲乏”。这些年来,他创作了不少诗,时常以诗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上面那四首咏竹诗虽是“管中窥豹”,却可“见微知著”。

      朝德与竹有缘,且缘分很深。他在竹林生,竹林伴他长;他沐过竹林的风,浴过竹林的雨;他从小植竹、观竹、爱竹,为后来画竹、咏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大千世界,万象杂呈,足以感人之物多之又多,朝德多被竹感动。竹不言,能喻理;朝德非竹,颇懂竹理。这是因为竹的朴实,竹的坚强,竹的气节,竹的虚心等品格能引起朝德内心感应,从而达成情感共振。于是就有了咏竹言志之诗,写竹寄情之画。

      南宋诗人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中感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曾问朝德:“前面这四首咏竹的诗和画,是先产生的诗还是先产生的画?”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先产生的诗。”正是因为朝德遵循“意在笔先”的基本规律,保持“笔出心源”的真实情感,所以他的画才“画尽意在”,淳朴耐观,才诗味画味俱佳,诗味画味“相趣”。前述无论是《绿梦》《苦恋》还是《劲节》《不争》,每一首诗都是咏竹,而且是咏不同境况下的竹。与之相趣的画即“风竹”“雨竹”“雪竹”“晴竹”。细品其中味,便能嚼出它们各自的“味外之旨”,亦即人之情,人之理,人之志。其实,这些诗和这些画,既是朝德自己心志的写照,也是他彰德醒世的妙语,亦是他诗画艺术跃升的一个新拐点,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跃升新拐点。



      文汗青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萧朝德:胸怀诗竹别有味

    2022-08-26 14:11:01

      萧朝德 字望公,号蜀汉堂主,1954年2月生,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1975年携笔从戎,军旅生涯18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成都市武侯区美协副主席、成都巴蜀书画院院长兼秘书长、四川长江书画院副院长。

      萧朝德师从著名梅兰画家邓奂彰先生、著名山水画家龙国屏先生、著名花鸟画家曾教宽先生以及著名书法家刘叔亮先生,深得四位恩师的教诲和厚爱。

      其作品曾获1988年全军书法大赛二等奖;1989年获全国“老山杯”书法大赛二等奖;1993年获“华夏魂”书画大赛一等奖;1994年获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建国45周年书画大赛特等奖;1995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70周年全国书法大奖赛一等奖;1996年参加全国城运会大型书画展,作品被江苏美术馆收藏;首届布达拉宫国际书画名家精品大奖赛中获二等奖;1997年个人小传载入《世界名人录》,同年主编了《中国书画精品集》大型画册;1998年主编《中国书画精选大型画册》;2001年出版了《萧朝德书画集》大型画册;2004年主编《青羊民政书画院成立十周年》书画集,该书畅销海内外;2007年出版《萧朝德书画》大型画册;2008年萧朝德先生作品墨竹图《婵娟不失筠粉态》被深圳画院收藏;2011年7月萧朝德先生作品红梅、墨竹图被中央党校举办的建党90周年庆典,全国百名书画名家大型画册入选并收藏;2011年12月出版萧朝德先生书画精选画册第四卷,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艺术界的好评。不少作品被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及友人收藏。



      一

      六年前,我读《萧朝德画集》,尤爱其中竹。

      初次目睹朝德画竹,先因其挥毫写竹或疾或徐之节奏而愉悦,再因其笔墨或浓或淡妙造竹形而感叹,进而因其丹青墨竹之韵味悠长而感动。

      与朝德聊丹青,得知他从小喜爱植竹,尤爱画竹。从小生长在长江之滨,他的老家房前屋后长满了他植的竹。他读小学时,在自己的课本上、作业本上、家里的墙壁上画满了各姿各态的竹。1975年,他应征参军,在西藏雪域高原做军事测绘工作。两年后,他考入四川大学新闻系就读,大学毕业后回到原部队从事宣传工作。在18载军旅生涯中,尽管部队多次调防,军事测绘频繁转场,职务、业务多次变动,但他一直没有丢下诗书,没有搁下画笔,总是忙里偷闲写生、创作,成为所在部队小有名气的“画家”。

      朝德解甲后,在一家报社任副总编。报社工作再忙也难解朝德的绘画情结。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造诣,他慕名到重庆市拜著名国画家曾教宽先生为师,系统学习画墨竹。曾先生见他颇有毛笔书法造诣,楷书、行书、草书都下笔准确,运笔沉稳,控笔适度,其作品“拿得出手”“摆得上大台面”,具有画竹不可缺少的功力,所以教他画竹颇有信心,向他授艺慷慨不吝。在曾先生那里,他耳濡目染,勤学好问,深知北宋文同、清代郑板桥等古代名家画竹之奥妙,深谙先生画竹闻名之真谛。他牢记先生之教诲:“画竹先学竹。竹不畏风霜雪雨,不畏严寒酷热;终年常绿,虚心有节;全身是宝,舍己为人。这种精神历来为文人崇奉,世人歌颂。画竹者,尤当先学竹。”他牢记先生画竹之铭言:“胸中无活竹,笔下是死竹;血里有竹魂,笔下竹有神。”他牢记先生画竹“四亮”法则:“亮竿、亮节、亮枝、亮叶。”先生的谆谆教诲,精到的点拨,加之他心有灵犀,勤学苦练,易于通窍彻悟,画竹的造诣就此有了很大的跃升。

      朝德研习写竹,崇拜古贤,敬重老师。但他崇古而不囿于古贤之技,敬师而不束于老师之法,而是以古贤和老师的画论与技法为基础,在写生、创作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积累新的感悟,拓出新的思路,力求新的发展。

      多年来,朝德在写竹理论杠杆的撬动下,创作活力四射。2012年初夏,他创作了一幅题为《竹魂》的巨屏,由13张4尺宣纸合写而成。远观全图,其画面布局首尾一气,畅达始终,张弛适度,给人和谐爽然之感。那竹竿或粗或细,竹蓬或近或远,均铺排得体,各具姿态,各有神韵。近观那竹枝,或浓或淡,如铁线勾连,把一片片、一蓬蓬竹叶轻轻举起。那竹叶或密密匝匝,或稀稀疏疏,或浓或淡或正或侧,参差错落,自然纷呈。我初赏这件佳作,自然联想起唐代诗人李建勋的一首咏竹诗:“琼节高吹宿凤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似乎看见修长如玉的竹子在悄悄拔节,枝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其美貌英姿顿时使我流连忘返。又似乎看见竹子的倩影在斜阳下轻微颤动,和着花草的影子投映在游人的衣服上,频频变换,美不胜收。

      “成果不是包袱,而是新的起点。”朝德如是说,亦是这样做。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马安信先生早在2011年农历6月19日的《诗梦书斋日记》里就说朝德是一位画坛“挖井人”:“萧朝德先生对书画艺术的热情未有一日稍减,对书画艺术的追求未有一日稍怠,仍似那吐丝的春蚕,默默地经营着、辛劳着,他不正是一位令人深深敬重的挖井人么?”



      二

      今年谷雨前夕,读到朝德新创作的四幅墨竹,四首咏竹诗,顿时眼前为之一亮,心里为之一喜:他果真把“井”挖到了新的深度啊!于是情不自禁,吟诗一首:

      “几多岁月付丹青,澄怀探道又日新。

      笔墨随心无定法,诗竹别味荟古今。”

      一幅大写意“风竹”,题为《绿梦》,三竿劲竹傲迎朔风,卓然挺立,英姿略为交错,透出一股倔强气概。那些枝叶随风摇曳,似见丛丛翠叶绕竹翻飞,似听沙沙风声从中传来。竹叶疏密适中,流露出文同画竹之法:“浓墨为面,淡漠为背。”画面上,一根断竹残桩骇然在目,使人联想到狂风暴雨,心生几分隐痛与同情。再看,那断竹残桩旁的新竹笋,或高或矮或粗或细,个个赳赳然,昂昂然,似乎都憋足劲儿在往上窜,似乎都有拔节的声音从中传出,似乎都在昭告它们的锦绣未来。真可谓百折不挠,前途无限,令人喜从中来,击掌称妙。此作品融入书法用笔,其飞白效果颇具文人趣味。左上方行草题诗:“身折魂犹在,凛然无怆哀。虬根托绿梦,当春破土来。”此竹此诗几乎就是朝德人生经历的再现,他像一根顽强破土的春笋,在新的阳光雨露里尽情拔节,爽然生活,纵情挥毫,创作出一件件丹青佳品,赢得“肖竹子”之赞誉。

      另一幅大写意“雨竹”,题为《苦恋》,三竿竹子在雨中卓然挺立,姿态略异,枝叶交错,或浓或淡。远处有朦胧山影,逶迤起伏,观之若入深山峡谷。左上方行草题诗:“空谷持劲节,不问车马喧。岁岁吐新绿,苦恋此关山。”苦恋,就是一种不顾心苦皮痛的坚持。这是意志力极其坚强的表现,也是一个过程,一个持续不懈的过程。如果把苦恋比作一棵树,朝德丰硕的绘画成果莫不结自他的这棵“树”。

      又一幅大写意“雪竹”,题为《劲节》,雪覆竹石的情景。一积雪覆盖的石头后边和侧边,几竿瘦竹峭拔雄健,错落挺立,使人感到竹们是冲破了石头的阻力而生长出来的,于是感受到了一种顽强的力量。那些竹枝竹叶自然低垂,覆雪在上面泛起洁润的光泽。每节竹子的上部以浓墨点染,往下逐渐淡化至白色。竹节突出部位的积雪略显厚润。有的细枝和叶片不直接勾写线条,而是在下面点染浓淡不均的水墨以显示枝叶之形态,这样更显出覆雪的效果,更突出了雪竹的特征。石头旁,竹竿间,几株矮小的细竹嫩叶参差点缀,为画面平添几分盎然意趣。左上方行草题诗:“瘦竿凝浩气,不畏寒彻脊。俯首抱虚心,恩报护根泥。”我以为,“恩报护根泥”就是此画此诗的点睛之笔了,也是朝德处世为人的价值观念。

      再一幅大写意“晴竹”,题为《不争》,三竿龙竹壮实苍劲,由左向右微倾,若壮士注视远方,在疏疏朗朗的竹叶衬托下,显得自信而闲适。远方山影起伏,浅浅淡淡,披着明媚朝晖,尽显祥和气象。左上方行草题诗:“朝晖煜煌煌,莽原碧苍苍。丛有万柄剑,不争一缕光。 ”不争,是一种站得高看得远的心态,是一种笑到最后的智慧,是做人、做事的禅悟。懂得不争,才能懂得成功。原来,朝德是先有了“不争”之德,才有了“肖竹子”之誉;先有了“不争”之诗,才有了这《不争》之竹。



      三

      马安信先生对朝德颇为了解,他对朝德的画有这样的评价:“朝德骨子里是安静的。他的绘画是诗人之画、学者之画,亦是奇僻之调、人格写照。”又说:“他不做作,无燥气。其艺术创作在技巧格体之外,更独具一种特殊的东方式的智慧和风韵。”还说:“他不专意于前贤之迹,而是究心于他们的‘所以迹’,正所谓‘师心不师迹’。”(《超然象外 空灵静穆》——《萧朝德画集》序,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8、9页)马安信先生的评价是允当的。如果稍微梳理一下朝德的丹青墨迹,就不难看出他留下的一道丹青轨迹,即从模仿到自创,从揣摩他人诗意而描画他人情思之画,到“我以我诗言我志,我以我笔画我心”的轨迹。与朝德交往较密的朋友知道,他这些年较忙较累,但他“忙里偷闲乐读书,总以诗书解疲乏”。这些年来,他创作了不少诗,时常以诗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上面那四首咏竹诗虽是“管中窥豹”,却可“见微知著”。

      朝德与竹有缘,且缘分很深。他在竹林生,竹林伴他长;他沐过竹林的风,浴过竹林的雨;他从小植竹、观竹、爱竹,为后来画竹、咏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大千世界,万象杂呈,足以感人之物多之又多,朝德多被竹感动。竹不言,能喻理;朝德非竹,颇懂竹理。这是因为竹的朴实,竹的坚强,竹的气节,竹的虚心等品格能引起朝德内心感应,从而达成情感共振。于是就有了咏竹言志之诗,写竹寄情之画。

      南宋诗人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中感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曾问朝德:“前面这四首咏竹的诗和画,是先产生的诗还是先产生的画?”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先产生的诗。”正是因为朝德遵循“意在笔先”的基本规律,保持“笔出心源”的真实情感,所以他的画才“画尽意在”,淳朴耐观,才诗味画味俱佳,诗味画味“相趣”。前述无论是《绿梦》《苦恋》还是《劲节》《不争》,每一首诗都是咏竹,而且是咏不同境况下的竹。与之相趣的画即“风竹”“雨竹”“雪竹”“晴竹”。细品其中味,便能嚼出它们各自的“味外之旨”,亦即人之情,人之理,人之志。其实,这些诗和这些画,既是朝德自己心志的写照,也是他彰德醒世的妙语,亦是他诗画艺术跃升的一个新拐点,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跃升新拐点。



      文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