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成都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 进入中国前三

    2023-07-29 20:51:31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胡斌)7月29日,成都市举行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运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表示,近年来,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牵引,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坚持繁荣体育事业与发展体育产业并重,编制《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都获得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荣誉,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以大运会筹办为契机,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成绩。
      以办赛为引领,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获得大运会举办权后,成都举办了第18届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先后取得了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2022年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后国内首个顶级国际赛事——第56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以重大赛事为龙头,成都编制了《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率先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更适合成都发展、更具成都特色、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更加可持续的体育赛事体系。近年来,成都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培育出“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天府龙泉山”四大赛事品牌,以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赛事火爆全国。成都体育赛事国际传播指数全国第二。
      以营城为支撑,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都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个场馆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编制《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推动覆盖“市—区(县)—社区(村)”三级、“赛事—竞训—健身”三个功能类型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编制发布《“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和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推动利用闲置空地、城市“金角银边”等布局多样化、便民化运动空间。近年来新建改造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22个,打造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200余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市民健身年均超460万人次,有力促进群众健身举步可就。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全国第一。
      以兴业为动能,体育产业实现稳步增长。成都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与举措;发布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二十条,3年投入7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体育市场主体发展。成都推动体育产业建圈强链,组建成都市体育产业联盟,成立办赛兴业专家委员会,常态化举办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为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汇聚力量;创建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淘荟”,持续发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促进体育产业要素有效配置;实施体育消费促进行动,创新培育8大类型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超200个,为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增加选择、提升体验。近年来,全市共建成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单位7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以惠民为导向,体育运动成为市民生活新方式。实施大运会场馆开放惠民行动,开展“花重锦官”“乐动蓉城”“活力成都”三大主题活动2500余场,持续营造喜迎大运、参与大运、共享大运的浓厚氛围。创办中国(成都)生活体育大会,在全国首倡“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推动运动成为市民潮流的生活方式。成都编制《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建设5分钟、15分钟、30分钟三级健身圈。坚持“绿道建设到哪里、活动开展到哪里”,年均开展“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乡村运动节”等全民健身活动5000场次。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学生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7.8%。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平台”,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全市体育人口增加至940万,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4.61%。成都获评央视财经“中国最爱运动健身城市”,入选人民网“中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榜单,运动生活成为公园城市的新标签、成都市民的生活新方式。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成都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 进入中国前三

    2023-07-29 20:51:31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胡斌)7月29日,成都市举行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运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表示,近年来,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牵引,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坚持繁荣体育事业与发展体育产业并重,编制《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都获得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荣誉,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以大运会筹办为契机,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成绩。
      以办赛为引领,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获得大运会举办权后,成都举办了第18届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先后取得了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2022年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后国内首个顶级国际赛事——第56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以重大赛事为龙头,成都编制了《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率先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更适合成都发展、更具成都特色、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更加可持续的体育赛事体系。近年来,成都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培育出“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天府龙泉山”四大赛事品牌,以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赛事火爆全国。成都体育赛事国际传播指数全国第二。
      以营城为支撑,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都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个场馆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编制《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推动覆盖“市—区(县)—社区(村)”三级、“赛事—竞训—健身”三个功能类型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编制发布《“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和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推动利用闲置空地、城市“金角银边”等布局多样化、便民化运动空间。近年来新建改造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22个,打造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200余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市民健身年均超460万人次,有力促进群众健身举步可就。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全国第一。
      以兴业为动能,体育产业实现稳步增长。成都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与举措;发布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二十条,3年投入7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体育市场主体发展。成都推动体育产业建圈强链,组建成都市体育产业联盟,成立办赛兴业专家委员会,常态化举办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为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汇聚力量;创建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淘荟”,持续发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促进体育产业要素有效配置;实施体育消费促进行动,创新培育8大类型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超200个,为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增加选择、提升体验。近年来,全市共建成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单位7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以惠民为导向,体育运动成为市民生活新方式。实施大运会场馆开放惠民行动,开展“花重锦官”“乐动蓉城”“活力成都”三大主题活动2500余场,持续营造喜迎大运、参与大运、共享大运的浓厚氛围。创办中国(成都)生活体育大会,在全国首倡“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推动运动成为市民潮流的生活方式。成都编制《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建设5分钟、15分钟、30分钟三级健身圈。坚持“绿道建设到哪里、活动开展到哪里”,年均开展“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乡村运动节”等全民健身活动5000场次。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学生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7.8%。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平台”,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全市体育人口增加至940万,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4.61%。成都获评央视财经“中国最爱运动健身城市”,入选人民网“中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榜单,运动生活成为公园城市的新标签、成都市民的生活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