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值得为人所铭记的一道“民族之光”

    2020-06-05 14:18:43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陈润、谢再红、邱恒明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4月,定价:68.00元

      一个人可以自我选择低调,但他为家国做出的贡献理应被人知晓、铭记。

      陈光威就是这样的人。《民族之光:陈光威传》出版时恰逢陈光威先生逝世三周年。三年前,一生积劳成疾的陈光威与世长辞,由于他生前留下的影音资料很少,以至于在逝世时选一张合适的照片都很难。三年后,本书创作团队深入采访了60多位陈光威的亲友、同事、合作伙伴,整理原始素材、资料两百余万字,将陈光威激荡的一生还原出来。

      陈光威生于1942年,与柳传志、任正非、宗庆后、何享健、鲁冠球等著名企业家同属一代人,他们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投身商海。陈光威的家乡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在中国近代史上饱经战乱。目睹了家国蒙辱,经历了颠沛流离,家国情怀深深烙进陈光威的性格里,这是他创业有成后从“商人”进而成为“企业家”的注定底色。

      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威海远眺刘公岛,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在此全军覆没。陈光威生长在威海,一生却从未登岛。年轻时,威海举行横渡刘公岛的游泳比赛,身材健硕的陈光威第一个游到了终点,转身又游了回去,没有上岛领奖。晚年,有光威集团的客户来威海考察,陈光威从来都是派人陪同。被问及原因,他回答:“那是一个让国人屈辱的伤心地。”

      1987年,陈光威临危受命接手一家濒临破产倒闭的镇办小厂,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光威集团的前身——威海渔竿厂。截止2019年,光威钓具业务年产值近10亿元,是中国钓具产业综合产能最大的企业。制作碳素钓杆需要用到碳纤维材料,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没有生产碳纤维的能力,光威集团只能选择从外国进口。由于碳纤维可以用于武器制造,出口给中国的碳纤维受到严格管控,供货方经常派人前来调查,看光威集团是否将原料仅用于钓具生产。

      碳纤维是新材料领域的一匹“黑马”。一根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碳纤维,拉伸强度可以达到钢的7到9倍,而比重仅是钢的四分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外民用航空对碳纤维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欧美国家对碳纤维的采购量也随之大幅增加,在全球碳纤维的供给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对中国市场销售的碳纤维日益减少。一种俯仰由人的屈辱再度向陈光威袭来,如果找不到稳定的碳纤维供应方,连光威主营的钓具业务都将受到冲击。在国内寻觅无果后,陈光威决定自行研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

      2001年起,陈光威辞去光威集团总经理职务,将碳纤维之外的业务全部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致力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并非没有尝试过在碳纤维领域进行攻关,但近40年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技术突破。陈光威农民出身,突然闯入高精尖的科研领域,难度可想而知。

      越是在碳纤维领域拓进,陈光威就越意识到它的重大意义。使用了碳纤维外壳的导弹,比钢制材料导弹的射程远了大约1000公里;飞机在采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后,不但能减轻重量,而且可以整体成型,实现智能化。随着现代武器装备不断发展,隐身化、低能耗、高机动性、大载荷等趋势逐渐凸显,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性能碳纤维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国防尖端武器技术的战略性材料之一。

      2004年开始,受到中国航天载人飞船技术发展迅速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中国所需碳纤维的来源,中国进口碳纤维的渠道被一点点掐断。这导致中国进口碳纤维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从每公斤两千元左右到突破万元。国家对于掌握碳纤维核心技术的需求越来越急迫。

      从2002年到2017年,光威在15年间研发投入40多亿元,除国家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以外,其余全部靠自有资金和贷款。在最困难的时候,陈光威曾将所有钓具生产的厂房、设备甚至订单全部抵押,后来连自住的房子都予以抵押,不惜倾家荡产,不断探索碳纤维技术。如果只是为了补足钓具业务的货源缺失,陈光威大可不必如此破釜沉舟。但自幼酷爱读书的陈光威经常引用《三国演义》中曹操评价袁绍的一句话:“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对于陈光威而言,研发碳纤维技术就是“干大事”,比起它能够为国家带来长远英雄,一家企业、一个人的利益得失不足以纳入考量。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一书促使读者去思考,构成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至少在陈光威身上体现为三点:对科学精神的认同、海洋文化的熏陶、儒家思想的积淀。

      科学精神代表崇尚进步。陈光威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但他博闻强识,终其一生都是个崇尚科学的人。出于对科学精神的认同,让他能够认识到碳纤维的重要价值,苦心钻研。

      海洋文化代表平和包容。陈光威不慕名利,个人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企业不主动参加各种评比。他知道如何分配有限的精力,以君子之风招徕技术能手与行业专家,搭建出一个足以攻坚克难、志同道合的核心团队。

      儒家文化代表勤身厚德。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讲求修身养性、经世济民,对陈光威产生了一生的影响。陈光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国家忠诚奉献。当他发现碳纤维的研发与产业化正是一条最适合他的报国之路时,他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将光威生产的碳纤维全部投入国防军工事业。

      在陈光威的主导推动下,光威集团成功实现了碳纤维的国产化,顺利通过我国航空领域应用验证,开启了光威碳纤维在整个国防军工领域的应用进程,使得中国高端装备终于迎来了使用国产自主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全新时代。目前,光威集团已经为我国军方提供了近千架战机所需要的碳纤维材料,成为国防军工用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在陈光威去世前几年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中,他用带着威海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人生的时间也不多了,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生命最后这几年。”陈光威从年轻时就是一个干起活来不要命的人,多年的繁重工作消耗了他的身体,他对此心知肚明。“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的诗句穿透了170多年的历史投射在陈光威身上,他的影子厚重地铺在中国科研不断进取的道路上,刻下了比碳纤维还坚韧的民族精神。(游乃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值得为人所铭记的一道“民族之光”

    2020-06-05 14:18:43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陈润、谢再红、邱恒明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4月,定价:68.00元

      一个人可以自我选择低调,但他为家国做出的贡献理应被人知晓、铭记。

      陈光威就是这样的人。《民族之光:陈光威传》出版时恰逢陈光威先生逝世三周年。三年前,一生积劳成疾的陈光威与世长辞,由于他生前留下的影音资料很少,以至于在逝世时选一张合适的照片都很难。三年后,本书创作团队深入采访了60多位陈光威的亲友、同事、合作伙伴,整理原始素材、资料两百余万字,将陈光威激荡的一生还原出来。

      陈光威生于1942年,与柳传志、任正非、宗庆后、何享健、鲁冠球等著名企业家同属一代人,他们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投身商海。陈光威的家乡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在中国近代史上饱经战乱。目睹了家国蒙辱,经历了颠沛流离,家国情怀深深烙进陈光威的性格里,这是他创业有成后从“商人”进而成为“企业家”的注定底色。

      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威海远眺刘公岛,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在此全军覆没。陈光威生长在威海,一生却从未登岛。年轻时,威海举行横渡刘公岛的游泳比赛,身材健硕的陈光威第一个游到了终点,转身又游了回去,没有上岛领奖。晚年,有光威集团的客户来威海考察,陈光威从来都是派人陪同。被问及原因,他回答:“那是一个让国人屈辱的伤心地。”

      1987年,陈光威临危受命接手一家濒临破产倒闭的镇办小厂,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光威集团的前身——威海渔竿厂。截止2019年,光威钓具业务年产值近10亿元,是中国钓具产业综合产能最大的企业。制作碳素钓杆需要用到碳纤维材料,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没有生产碳纤维的能力,光威集团只能选择从外国进口。由于碳纤维可以用于武器制造,出口给中国的碳纤维受到严格管控,供货方经常派人前来调查,看光威集团是否将原料仅用于钓具生产。

      碳纤维是新材料领域的一匹“黑马”。一根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碳纤维,拉伸强度可以达到钢的7到9倍,而比重仅是钢的四分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外民用航空对碳纤维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欧美国家对碳纤维的采购量也随之大幅增加,在全球碳纤维的供给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对中国市场销售的碳纤维日益减少。一种俯仰由人的屈辱再度向陈光威袭来,如果找不到稳定的碳纤维供应方,连光威主营的钓具业务都将受到冲击。在国内寻觅无果后,陈光威决定自行研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

      2001年起,陈光威辞去光威集团总经理职务,将碳纤维之外的业务全部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致力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并非没有尝试过在碳纤维领域进行攻关,但近40年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技术突破。陈光威农民出身,突然闯入高精尖的科研领域,难度可想而知。

      越是在碳纤维领域拓进,陈光威就越意识到它的重大意义。使用了碳纤维外壳的导弹,比钢制材料导弹的射程远了大约1000公里;飞机在采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后,不但能减轻重量,而且可以整体成型,实现智能化。随着现代武器装备不断发展,隐身化、低能耗、高机动性、大载荷等趋势逐渐凸显,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性能碳纤维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国防尖端武器技术的战略性材料之一。

      2004年开始,受到中国航天载人飞船技术发展迅速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中国所需碳纤维的来源,中国进口碳纤维的渠道被一点点掐断。这导致中国进口碳纤维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从每公斤两千元左右到突破万元。国家对于掌握碳纤维核心技术的需求越来越急迫。

      从2002年到2017年,光威在15年间研发投入40多亿元,除国家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以外,其余全部靠自有资金和贷款。在最困难的时候,陈光威曾将所有钓具生产的厂房、设备甚至订单全部抵押,后来连自住的房子都予以抵押,不惜倾家荡产,不断探索碳纤维技术。如果只是为了补足钓具业务的货源缺失,陈光威大可不必如此破釜沉舟。但自幼酷爱读书的陈光威经常引用《三国演义》中曹操评价袁绍的一句话:“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对于陈光威而言,研发碳纤维技术就是“干大事”,比起它能够为国家带来长远英雄,一家企业、一个人的利益得失不足以纳入考量。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一书促使读者去思考,构成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至少在陈光威身上体现为三点:对科学精神的认同、海洋文化的熏陶、儒家思想的积淀。

      科学精神代表崇尚进步。陈光威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但他博闻强识,终其一生都是个崇尚科学的人。出于对科学精神的认同,让他能够认识到碳纤维的重要价值,苦心钻研。

      海洋文化代表平和包容。陈光威不慕名利,个人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企业不主动参加各种评比。他知道如何分配有限的精力,以君子之风招徕技术能手与行业专家,搭建出一个足以攻坚克难、志同道合的核心团队。

      儒家文化代表勤身厚德。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讲求修身养性、经世济民,对陈光威产生了一生的影响。陈光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国家忠诚奉献。当他发现碳纤维的研发与产业化正是一条最适合他的报国之路时,他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将光威生产的碳纤维全部投入国防军工事业。

      在陈光威的主导推动下,光威集团成功实现了碳纤维的国产化,顺利通过我国航空领域应用验证,开启了光威碳纤维在整个国防军工领域的应用进程,使得中国高端装备终于迎来了使用国产自主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全新时代。目前,光威集团已经为我国军方提供了近千架战机所需要的碳纤维材料,成为国防军工用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在陈光威去世前几年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中,他用带着威海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人生的时间也不多了,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生命最后这几年。”陈光威从年轻时就是一个干起活来不要命的人,多年的繁重工作消耗了他的身体,他对此心知肚明。“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的诗句穿透了170多年的历史投射在陈光威身上,他的影子厚重地铺在中国科研不断进取的道路上,刻下了比碳纤维还坚韧的民族精神。(游乃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