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黄桂全是怎样夺得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的

    2020-08-10 17:35:03

      上海首届永生杯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申城知名书画家黄桂全作品艺术展8月8日在静安区临汾街道临汾路80弄16号居民大客厅举行。

      黄桂全1939年2月出生,艺名愚石;斋名偕砚斋。善行书,运笔神情自若,左右上下环顾,无矫揉造。其大字行草,激越昂藏,气力俱壮。作品曾收编于中国钢笔书法家大字典,上海中青年书画家荟萃等书。毛笔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上海书画展,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大江书画展等,并收编于名人书画作品集,其书画作品及文章多次刊见于各种报刊。他还是上海书法协会(老年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宝山区书法协会会员。

      都说艺术是“熏陶”出来的。儿时,黄桂全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挂满了书画(古画,古字,匾额)。“父亲虽不是文化人,但他有文化人的气息。”黄桂全年仅3岁,其父便在文具行买来许多文具(钢笔)供他玩,于是黄桂全很小便开始接触钢笔,油墨画。

      父亲喜欢收藏工艺品,家里就是艺术的天地,启蒙了黄桂全对书画的爱好。闲暇空余时,便也常对这些书画进行临摹,逐渐培养了对书画的爱好与兴趣。

      梅花香自苦寒来。1947年黄桂全入学读书时,硬笔已经写得很好,初小三年级已涉及毛笔书法。那时,作文要用毛笔誊写,并用大楷毛笔做作业,为学书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读小学5年级至6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对他的影响很大。

      “到中学后的历史老师也写得一手很宽的板书毛笔字,遒劲的板书,为他学习书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每一堂课,他不仅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享受到方块汉字的线条美和结构造形美,久而久之,他和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促使推动了我练习书画的信心。”

      最初练毛笔,黄桂全甚爱魏晋碑帖,对王羲之古雅拙朴的书画更为崇尚。由于练毛笔字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转用钢笔临碑习帖,居然涂得悟性:钢笔虽不及毛笔富有弹性,但人们可驾驭其粗细、轻重、快慢之变化,因此富有节奏感和力度,特别是寓坚挺瘦硬的笔划中的流畅均匀,圆转方折之美感,更为毛笔字所难企及。

      随着昼夜研习,刻苦磨砺,他的钢笔字大有长进,不同凡响,多次在学校比赛中摘桂。然而,真正使黄桂全钢笔书法实现突破与飞跃的,却是当年上海市颇有书法艺术造诣的潘学固老先生。

      潘学固(1893——1982),名重,安徽桐城人,世居上海。伯父潘陛有“江南才子”之誉,父潘淇亦精草书。故幼承家学,六岁临池习书,先习欧、颜楷法,中学时代即能为人作楹联和条幅。十六岁起学治印,初法南通印人丁尚庾,得安雅淳朴意趣。旋对邓石如、吴让之和黄牧甫的篆刻风格发生浓郁兴趣。幼承家学,8岁时就给人写春联,中学时为人书楹联、条幅,16岁开始学治印。先后就读于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和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供职于安徽省政府,并在怀宁试创实业。抗日战争时,又在四川松潘创办中华金矿公司。1947年迁寓南京,次年回安庆。

      解放前夕,潘学固举家赴上海定居。196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员,任书法组长。次年4月,与沈尹默等筹建上海市书法金石研究会,执教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致力于培养人才及书法、金石研究。其书艺师承二王、孙过庭,旁及篆、隶。作品除印成专册外,屡屡在海外展出,更以礼品馈赠日本等国政府。其金石造诣亦享盛名,早年效法丁二仲,后研究邓石如、赵之谦二家,用功极深,作品亦多次赠送外国贵宾。他不屑名利,平生不卖只字,凡求书者莫不挥毫。刘海粟、方去疾等均对其人品艺道备加赞许。1982年病逝于上海。

      彼时,人们对黄桂全的钢笔字评价是:字不合体统,无甚风格。黄桂全也为之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潘学固老先生相识了。于是,一幅幅字画不断送到老先生案前,一页页批语又反馈到黄桂全的小书房,提携着他在书法蹊径上艰苦跋涉。潘学固老先生对其启发很大,要他遍习书法帖本,方得真传。所以黄桂全遍习了如魏平始公(北碑),锺可大(小楷),赵孟頫,王羲之(兰亭序),文徽明(滕王阁序)等字帖。

      至今,黄桂全还牢牢记住这位已仙逝的老先生对他的谆谆教诲:“一要肯下功夫,不可偷懒;二要打好扎实基础,不可半途而废;三要讲信誉,不可重名利。”并把这三条人生真谛传授给他的学生。

      1963年,正当黄桂全在钢笔书法探索中崭露头角时,生活的波涛把他从繁华的都市推到长江口的长兴岛。作为卫校毕业生,他被分配在长兴岛上的一家畜牧场。先后蹲过大田班,干过后勤服务,还在卫生室做了几年医务。

      虽然,踏上社会参加工作后黄桂全更潜心于书法,但一种生活的失落感压在他心头,他曾埋怨在小岛上不能追寻钢笔字的艺趣。

      然而,生活的激流又激励他踌躇满志地重新扬起奋进的风帆。由于锲而不舍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反而庆幸自己的工作环境是培育钢笔书法艺术之花的适宜土壤。即使在农田休息间隙也常独坐默思,甚至以树枝于泥土上研划书法字间架结构,以此为乐。他还主动热情为别人誊抄信函、稿件、论文,以资练笔。

      这之后,在农场和地方举办的几次书法比赛中,他次次夺魁。长兴岛上黄桂全的名气渐渐传开了。“我不曾想过得奖。人生往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却握在手里;这是生活的不等式,但又含着深邃的哲理。”

      1987年夏日的一天,有人焦急地对他说:“黄医生!你怎么不参加比赛呀?没几天就要截稿啦!”“啥比赛?”来人拿出《新民晚报》,他才知道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12家新闻单位即将联合举办上海市首届“永生杯”钢笔字书法大奖赛。在同事和领导的支持下,黄桂全鼓起勇气伏案运笔,认认真真地写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的钢笔字作品,第二天搭船送到市区的大奖赛秘书处。

      “同志,报名人数已过三万。”秘书处工作人员对他说。黄桂全吐了吐舌头,二话没说,当天就买了船票返回了小岛。

      “还有啥希望呢?钢笔字本来就普及,三万多人中只取几十名获奖者,我只等名师对样稿评论几句退我就是了。”

      却不料半个月后,黄桂全突然接到通知,要其去市区参加现场复赛。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这样,黄桂全不经意间夺得了上海首届永生杯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考虑到硬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便捷,黄桂全同时研习硬笔书法,尝试以毛笔书法的笔法取势方法,他还参加了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荣获了一等奖,它和永生杯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一起收编于中国钢笔书法家大字典,上海中青年书画家荟萃等书。其毛笔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上海书画展,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大江书画展等,并收编于名人书画作品集,其书画作品及文章多次刊见于各种报刊。他还是上海书法协会(老年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宝山区书法协会会员。

      在黄桂全看来,书法是一门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中,能够在大浪淘沙中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和为人所景仰的书家无不以“书出自然”为书法的生命与灵魂。就在当今,书法创新虽层出不穷,但如果书法缺乏自然之美,要想将书法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是不可能的。

      黄桂全认为,书法是一种不进则退的艺术。由于他从事书法教育多年,边教边学,从不固步自封,不断学习,所以他桃李满天下,学生多次在书法大赛中获金奖和优秀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文体
  • /

    黄桂全是怎样夺得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的

    2020-08-10 17:35:03

      上海首届永生杯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申城知名书画家黄桂全作品艺术展8月8日在静安区临汾街道临汾路80弄16号居民大客厅举行。

      黄桂全1939年2月出生,艺名愚石;斋名偕砚斋。善行书,运笔神情自若,左右上下环顾,无矫揉造。其大字行草,激越昂藏,气力俱壮。作品曾收编于中国钢笔书法家大字典,上海中青年书画家荟萃等书。毛笔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上海书画展,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大江书画展等,并收编于名人书画作品集,其书画作品及文章多次刊见于各种报刊。他还是上海书法协会(老年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宝山区书法协会会员。

      都说艺术是“熏陶”出来的。儿时,黄桂全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挂满了书画(古画,古字,匾额)。“父亲虽不是文化人,但他有文化人的气息。”黄桂全年仅3岁,其父便在文具行买来许多文具(钢笔)供他玩,于是黄桂全很小便开始接触钢笔,油墨画。

      父亲喜欢收藏工艺品,家里就是艺术的天地,启蒙了黄桂全对书画的爱好。闲暇空余时,便也常对这些书画进行临摹,逐渐培养了对书画的爱好与兴趣。

      梅花香自苦寒来。1947年黄桂全入学读书时,硬笔已经写得很好,初小三年级已涉及毛笔书法。那时,作文要用毛笔誊写,并用大楷毛笔做作业,为学书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读小学5年级至6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对他的影响很大。

      “到中学后的历史老师也写得一手很宽的板书毛笔字,遒劲的板书,为他学习书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每一堂课,他不仅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享受到方块汉字的线条美和结构造形美,久而久之,他和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促使推动了我练习书画的信心。”

      最初练毛笔,黄桂全甚爱魏晋碑帖,对王羲之古雅拙朴的书画更为崇尚。由于练毛笔字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转用钢笔临碑习帖,居然涂得悟性:钢笔虽不及毛笔富有弹性,但人们可驾驭其粗细、轻重、快慢之变化,因此富有节奏感和力度,特别是寓坚挺瘦硬的笔划中的流畅均匀,圆转方折之美感,更为毛笔字所难企及。

      随着昼夜研习,刻苦磨砺,他的钢笔字大有长进,不同凡响,多次在学校比赛中摘桂。然而,真正使黄桂全钢笔书法实现突破与飞跃的,却是当年上海市颇有书法艺术造诣的潘学固老先生。

      潘学固(1893——1982),名重,安徽桐城人,世居上海。伯父潘陛有“江南才子”之誉,父潘淇亦精草书。故幼承家学,六岁临池习书,先习欧、颜楷法,中学时代即能为人作楹联和条幅。十六岁起学治印,初法南通印人丁尚庾,得安雅淳朴意趣。旋对邓石如、吴让之和黄牧甫的篆刻风格发生浓郁兴趣。幼承家学,8岁时就给人写春联,中学时为人书楹联、条幅,16岁开始学治印。先后就读于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和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供职于安徽省政府,并在怀宁试创实业。抗日战争时,又在四川松潘创办中华金矿公司。1947年迁寓南京,次年回安庆。

      解放前夕,潘学固举家赴上海定居。196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员,任书法组长。次年4月,与沈尹默等筹建上海市书法金石研究会,执教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致力于培养人才及书法、金石研究。其书艺师承二王、孙过庭,旁及篆、隶。作品除印成专册外,屡屡在海外展出,更以礼品馈赠日本等国政府。其金石造诣亦享盛名,早年效法丁二仲,后研究邓石如、赵之谦二家,用功极深,作品亦多次赠送外国贵宾。他不屑名利,平生不卖只字,凡求书者莫不挥毫。刘海粟、方去疾等均对其人品艺道备加赞许。1982年病逝于上海。

      彼时,人们对黄桂全的钢笔字评价是:字不合体统,无甚风格。黄桂全也为之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潘学固老先生相识了。于是,一幅幅字画不断送到老先生案前,一页页批语又反馈到黄桂全的小书房,提携着他在书法蹊径上艰苦跋涉。潘学固老先生对其启发很大,要他遍习书法帖本,方得真传。所以黄桂全遍习了如魏平始公(北碑),锺可大(小楷),赵孟頫,王羲之(兰亭序),文徽明(滕王阁序)等字帖。

      至今,黄桂全还牢牢记住这位已仙逝的老先生对他的谆谆教诲:“一要肯下功夫,不可偷懒;二要打好扎实基础,不可半途而废;三要讲信誉,不可重名利。”并把这三条人生真谛传授给他的学生。

      1963年,正当黄桂全在钢笔书法探索中崭露头角时,生活的波涛把他从繁华的都市推到长江口的长兴岛。作为卫校毕业生,他被分配在长兴岛上的一家畜牧场。先后蹲过大田班,干过后勤服务,还在卫生室做了几年医务。

      虽然,踏上社会参加工作后黄桂全更潜心于书法,但一种生活的失落感压在他心头,他曾埋怨在小岛上不能追寻钢笔字的艺趣。

      然而,生活的激流又激励他踌躇满志地重新扬起奋进的风帆。由于锲而不舍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反而庆幸自己的工作环境是培育钢笔书法艺术之花的适宜土壤。即使在农田休息间隙也常独坐默思,甚至以树枝于泥土上研划书法字间架结构,以此为乐。他还主动热情为别人誊抄信函、稿件、论文,以资练笔。

      这之后,在农场和地方举办的几次书法比赛中,他次次夺魁。长兴岛上黄桂全的名气渐渐传开了。“我不曾想过得奖。人生往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却握在手里;这是生活的不等式,但又含着深邃的哲理。”

      1987年夏日的一天,有人焦急地对他说:“黄医生!你怎么不参加比赛呀?没几天就要截稿啦!”“啥比赛?”来人拿出《新民晚报》,他才知道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12家新闻单位即将联合举办上海市首届“永生杯”钢笔字书法大奖赛。在同事和领导的支持下,黄桂全鼓起勇气伏案运笔,认认真真地写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的钢笔字作品,第二天搭船送到市区的大奖赛秘书处。

      “同志,报名人数已过三万。”秘书处工作人员对他说。黄桂全吐了吐舌头,二话没说,当天就买了船票返回了小岛。

      “还有啥希望呢?钢笔字本来就普及,三万多人中只取几十名获奖者,我只等名师对样稿评论几句退我就是了。”

      却不料半个月后,黄桂全突然接到通知,要其去市区参加现场复赛。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这样,黄桂全不经意间夺得了上海首届永生杯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考虑到硬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便捷,黄桂全同时研习硬笔书法,尝试以毛笔书法的笔法取势方法,他还参加了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荣获了一等奖,它和永生杯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一起收编于中国钢笔书法家大字典,上海中青年书画家荟萃等书。其毛笔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上海书画展,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大江书画展等,并收编于名人书画作品集,其书画作品及文章多次刊见于各种报刊。他还是上海书法协会(老年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宝山区书法协会会员。

      在黄桂全看来,书法是一门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中,能够在大浪淘沙中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和为人所景仰的书家无不以“书出自然”为书法的生命与灵魂。就在当今,书法创新虽层出不穷,但如果书法缺乏自然之美,要想将书法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是不可能的。

      黄桂全认为,书法是一种不进则退的艺术。由于他从事书法教育多年,边教边学,从不固步自封,不断学习,所以他桃李满天下,学生多次在书法大赛中获金奖和优秀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