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2023-08-21 15:48: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8月21日 第05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近期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目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风险缓释机制不足、服务效率较低等诸多难题。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和金融传统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金融业要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尤其是以阿里“大山雀”为代表的卫星遥感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由此可见,金融科技已然成为塑造农村金融发展优势的新动力,破解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新利器,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方兴未艾,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发力。 宏观层面应构建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要健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转型升级,推出更多差异化、精细化的数字金融产品,深化农村无障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开发乡村版、老年版、语音版手机银行APP,更好满足农村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要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推动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金融租赁公司共建供应链产融服务平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自动化采集产业全链条数据,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运输等各环节实物流转化为数据流,强化数据增信,打通产业上下游间多级信用可信传递,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要加快金融与民生体系的互联互通。围绕涉农主体生产生活需要,将“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延伸至乡村基层,增强农村居民就近办、线上办服务能力,加快金融系统与民生领域互通,推动社保、医疗、交通、缴费等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发展。要夯实资金安全防线。运用区块链、数字签名等技术,推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数字化风控手段实现对异常可疑交易的智能监控,提升“三资”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性、便捷性,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中观层面应运用金融科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运用5G、人脸识别等技术打造“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等线下渠道有效融合,为广大农户提供包括线上融资、线上缴费、社保查询、助农取款等在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应用农民生产、社保、消费、金融等各类行为数据,填补农户信用空白。运用卫星遥感、电子围栏、数据挖掘等手段,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交易等全链条数据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为农业精准授信提供科技支撑。 微观层面应运用金融科技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新推出一系列农村特色金融产品,对申请客户进行精准画像,研发自动化授信模型,实现贷款申请、审批、签约、放款和还款的全流程自助式操作与自动化处理,为广大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要完善数字乡村场景生态。在畜牧养殖、农产品流通、农村旅游等“三农”重点领域研发智慧场景平台,创新推出智慧畜牧、智慧农仓、智慧景区、智慧市场、智慧招投等特色场景平台,更好满足农村数字化服务需求。要强化涉农风险防控。运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建立反欺诈模型、评分模型、授信策略模型和定价模型,实现涉农贷款全程线上审批、风险共担。打造智慧风控平台,健全数据库、模型库、参数库,提升风险防控精准性,推动风险管理由“人控”向“机控”“智控”转变。 (作者王修华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院长,刘锦华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让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2023-08-21 15:48: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8月21日 第05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近期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目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风险缓释机制不足、服务效率较低等诸多难题。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和金融传统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金融业要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尤其是以阿里“大山雀”为代表的卫星遥感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由此可见,金融科技已然成为塑造农村金融发展优势的新动力,破解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新利器,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方兴未艾,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发力。 宏观层面应构建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要健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转型升级,推出更多差异化、精细化的数字金融产品,深化农村无障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开发乡村版、老年版、语音版手机银行APP,更好满足农村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要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推动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金融租赁公司共建供应链产融服务平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自动化采集产业全链条数据,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运输等各环节实物流转化为数据流,强化数据增信,打通产业上下游间多级信用可信传递,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要加快金融与民生体系的互联互通。围绕涉农主体生产生活需要,将“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延伸至乡村基层,增强农村居民就近办、线上办服务能力,加快金融系统与民生领域互通,推动社保、医疗、交通、缴费等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发展。要夯实资金安全防线。运用区块链、数字签名等技术,推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数字化风控手段实现对异常可疑交易的智能监控,提升“三资”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性、便捷性,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中观层面应运用金融科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运用5G、人脸识别等技术打造“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等线下渠道有效融合,为广大农户提供包括线上融资、线上缴费、社保查询、助农取款等在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应用农民生产、社保、消费、金融等各类行为数据,填补农户信用空白。运用卫星遥感、电子围栏、数据挖掘等手段,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交易等全链条数据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为农业精准授信提供科技支撑。 微观层面应运用金融科技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新推出一系列农村特色金融产品,对申请客户进行精准画像,研发自动化授信模型,实现贷款申请、审批、签约、放款和还款的全流程自助式操作与自动化处理,为广大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要完善数字乡村场景生态。在畜牧养殖、农产品流通、农村旅游等“三农”重点领域研发智慧场景平台,创新推出智慧畜牧、智慧农仓、智慧景区、智慧市场、智慧招投等特色场景平台,更好满足农村数字化服务需求。要强化涉农风险防控。运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建立反欺诈模型、评分模型、授信策略模型和定价模型,实现涉农贷款全程线上审批、风险共担。打造智慧风控平台,健全数据库、模型库、参数库,提升风险防控精准性,推动风险管理由“人控”向“机控”“智控”转变。 (作者王修华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院长,刘锦华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