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柳从黄瓦街头发 花向红墙巷口看

    2020-09-25 15:42:40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在成都市青羊区,黄瓦街如同一座桥梁一般,串通了长顺中街和商业后街,而这里,除了有着清幽的环境和花草之外,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黄瓦街在清代称之为松柏胡同,后因满清两位侯爷家道破败,家人愤世嫉俗,竟以建庙宇用的红砖砌墙,黄瓦(琉璃瓦)盖顶,蔚为奇观。民国后,故取“黄瓦街”命名。而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中叶,成都有名的“励志社”位于商业街。那里是接待美国空军人员的招待所,因此长顺街与东城根街不时能看见飞驶而过的美式吉普车。据悉,早期共产党人、曾任中共成都特支书记、四川省委书记的刘愿庵生前住在此街。1925年至1926年4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特别支部的机关就设在他的家中。

      据当地人介绍,当时,整条街有40多个独院,清雅幽静,类似于北京的胡同,是居家的好地方。周围有众多成都名小吃,由于吃食方便,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一些官绅都在此择业而居,一时间市井商贾云集,好不热闹。

      走进黄瓦街,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斑斓的四季花草,层次丰富、精巧别致的“多彩花境”让人赞不绝口。错落有致的鲜花依次摆放,为这条街披上了“多彩花衣”,远远望去,一派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的景象,徜徉其中,可谓一步一景。

      如今,人们来黄瓦街,更多的是享受这里的幽静,感受这里带给人的悠闲惬意。在黄瓦街摆上一杯茶,欣赏这里的美景,坐一个下午,这样的场所虽然不是独一无二的,却也让人感受到那种安然的生活情趣。周围时不时有叫卖小吃或卖水果的小贩路过,在安静中又能看出成都的风情,也不失一个好去处。

      要说起黄瓦街喝茶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据当地人介绍,那时在黄瓦街西头通长顺街口处有一家茶铺,喝茶的人各阶层都有,是一个悠闲的去处。“原黄瓦街靠近长顺中街的茶铺以前的名字叫‘一一茶铺’,意思是一茶一坐,但平时老百姓都叫的是棒棒茶园,茶园还是比较大的,曾经也有唱川剧的艺人在此茶园唱过川剧,比如当头棒,刘金龙等都是在一一茶园唱过戏的。”当地居民王婆婆回忆道。

      说起黄瓦街,那就不得不提起这里的黄瓦街小学。据悉,黄瓦街小学是满清时代建立的,因这里是成都市的“少城”,是满族人的聚居地,故早年学校是为满族人的子弟服务的,校名为“少城小学”,后来以街命名为“黄瓦街小学”。

      “我的家之前就住在黄瓦街‘少城小学’附近。那时候放学了喜欢看别人下围棋,成都人喜欢喝早茶,所以这边茶铺的生意还不错。黄瓦街虽不长,但却十分幽静,儿时的一些记忆却永远地留在脑海里。”王婆婆说道。“黄瓦街小学出门往郊外走即是三洞桥,桥旁有一茶馆,四周全是农田。星期天或暑假我们常到这里玩耍,周围全是田野无人管理。我们经常爬到土丘顶远望四方,三洞桥的河水是非常清凉的。”

      清末的成都诗人林思进写过这样一句诗:“柳从黄瓦街头发,花向红墙巷口看。”如今的黄瓦街上,黄瓦还在,红墙却因几番整修刷成了黑色,学校如今也不复存在,成为了一家名为少城记忆老川菜的饭馆。可任凭黄瓦街如何变迁,那种至始至终的安静和闲适,始终是这里不变的旋律,这大概就是对黄瓦街最好的诠释。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柳从黄瓦街头发 花向红墙巷口看

    2020-09-25 15:42:40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在成都市青羊区,黄瓦街如同一座桥梁一般,串通了长顺中街和商业后街,而这里,除了有着清幽的环境和花草之外,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黄瓦街在清代称之为松柏胡同,后因满清两位侯爷家道破败,家人愤世嫉俗,竟以建庙宇用的红砖砌墙,黄瓦(琉璃瓦)盖顶,蔚为奇观。民国后,故取“黄瓦街”命名。而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中叶,成都有名的“励志社”位于商业街。那里是接待美国空军人员的招待所,因此长顺街与东城根街不时能看见飞驶而过的美式吉普车。据悉,早期共产党人、曾任中共成都特支书记、四川省委书记的刘愿庵生前住在此街。1925年至1926年4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特别支部的机关就设在他的家中。

      据当地人介绍,当时,整条街有40多个独院,清雅幽静,类似于北京的胡同,是居家的好地方。周围有众多成都名小吃,由于吃食方便,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一些官绅都在此择业而居,一时间市井商贾云集,好不热闹。

      走进黄瓦街,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斑斓的四季花草,层次丰富、精巧别致的“多彩花境”让人赞不绝口。错落有致的鲜花依次摆放,为这条街披上了“多彩花衣”,远远望去,一派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的景象,徜徉其中,可谓一步一景。

      如今,人们来黄瓦街,更多的是享受这里的幽静,感受这里带给人的悠闲惬意。在黄瓦街摆上一杯茶,欣赏这里的美景,坐一个下午,这样的场所虽然不是独一无二的,却也让人感受到那种安然的生活情趣。周围时不时有叫卖小吃或卖水果的小贩路过,在安静中又能看出成都的风情,也不失一个好去处。

      要说起黄瓦街喝茶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据当地人介绍,那时在黄瓦街西头通长顺街口处有一家茶铺,喝茶的人各阶层都有,是一个悠闲的去处。“原黄瓦街靠近长顺中街的茶铺以前的名字叫‘一一茶铺’,意思是一茶一坐,但平时老百姓都叫的是棒棒茶园,茶园还是比较大的,曾经也有唱川剧的艺人在此茶园唱过川剧,比如当头棒,刘金龙等都是在一一茶园唱过戏的。”当地居民王婆婆回忆道。

      说起黄瓦街,那就不得不提起这里的黄瓦街小学。据悉,黄瓦街小学是满清时代建立的,因这里是成都市的“少城”,是满族人的聚居地,故早年学校是为满族人的子弟服务的,校名为“少城小学”,后来以街命名为“黄瓦街小学”。

      “我的家之前就住在黄瓦街‘少城小学’附近。那时候放学了喜欢看别人下围棋,成都人喜欢喝早茶,所以这边茶铺的生意还不错。黄瓦街虽不长,但却十分幽静,儿时的一些记忆却永远地留在脑海里。”王婆婆说道。“黄瓦街小学出门往郊外走即是三洞桥,桥旁有一茶馆,四周全是农田。星期天或暑假我们常到这里玩耍,周围全是田野无人管理。我们经常爬到土丘顶远望四方,三洞桥的河水是非常清凉的。”

      清末的成都诗人林思进写过这样一句诗:“柳从黄瓦街头发,花向红墙巷口看。”如今的黄瓦街上,黄瓦还在,红墙却因几番整修刷成了黑色,学校如今也不复存在,成为了一家名为少城记忆老川菜的饭馆。可任凭黄瓦街如何变迁,那种至始至终的安静和闲适,始终是这里不变的旋律,这大概就是对黄瓦街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