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丝路繁华 浆洗街上话今昔

    2020-04-03 14:30:19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就是成都市浆洗街的起点,建成于两千多年前,得名于三国时期。浆洗街是名副其实的“三国一条街”。费祎出使东吴的起点万里桥、万里桥西南侧君臣合祀的武侯祠、两汉三国时制作生产蜀锦的锦官城、因纪念张飞而得名的桓侯巷和张飞庙、相传埋有关羽衣冠的衣冠庙……丰富的三国文化,为浆洗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管是游客还是市民,总能被这种独特的文化所感染。

      在浆洗街住了14年的邓天雄说,关于街名,我们住浆洗街的倒很少把它误以为是江西街,因为认不得字时也不知道江西,识字后就知道是声调的问题,何况也有人把洗念成三声的。但我自己曾经把浆洗街的得名跟三国联系起来,以为是集中为蜀国军队洗衣被的地方。

      两千多年来,万里桥从未更名。资料记载,万里桥一直是成都通向南方的重要通道,桥畔更是成都南门的繁华之所,旧称“南市”。万里桥码头作为成都水上运输集散地,帆影交错,商贾云集。装有蜀锦、蜀绣等成都特产的商船从此启航,沿锦江东下长江各地。自清代以来,这里就集中了大批硝制皮革的作坊,浆洗街街名则源自于此。

      “那时的南河真漂亮啊,除了涨水时外,都是清清的河水,家里的厚衣服和被子都是要拿到河里漂洗的。”住在浆洗上街的人享受了许多南河的福利。因为离河近,夏天有一半的时光都是在河里或者河边度过的。在桥的梯板上冲水,在桥洞里纳凉,在河里游泳。“由于桥附近的河里石头多,我们游泳多半是到锦江宾馆那一带,那里的水下是河沙。那时年龄小,经常搞恶作剧。如果你看见桥上有哪个光屁股娃娃往家跑,就知道他又着道了,衣服多半被小伙伴抱起走了。”附近居民陈老伯说。

      上世纪50、60年代,这一带的制革业,先后历经了合作社、皮革厂、制鞋厂的转变。直到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各地的皮材商家受浆洗街皮革发展的影响,自发聚集于此,很快就形成了“皮革一条街”。而今,皮革业早已外迁,浆洗街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并华丽转身为现代商业大街。

      工商业的发展,自然会带动酒肆、旅店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旧时如此,而今亦然。1999年,凉水井菜市,即如今的耍都所在地。2012年,武侯祠大街进行外立面整治,将街道按“千秋序曲”“蜀风礼义”“万里古道”三个部分进行打造,令整条街更是充满了蜀风汉韵。夜晚的武侯祠大街,灯火通明,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火锅、宾馆、商店依然人头攒动。“原本打算今天就参观武侯祠,看来只能明天了。”游客吴政因飞机晚点,来到这里时武侯祠已闭馆。在同样位于武侯祠大街的锦里,有一组名为《蜀锦颂》的石刻,描绘了当年南方丝绸之路的繁盛:各地商人到锦里集市购买蜀锦,再沿着丝绸之路运往各地。画面有先民逢山开道、马帮托运、远销西域等场景,也有种桑、养蚕、抽丝、织锦等画面。

      起于万里桥南侧的通外大道,唐代以来又先后称通藏大道、茶马大道、川藏路。它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更是成都连接西南各民族的纽带。自诸葛亮实施“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和睦政策以来,来成都经商或定居的少数民族同胞多集中在浆洗街一带。上世纪50年代,西南民族大学在浆洗街建立,来此经商、置业、求学、就医、安居、养老的少数民族同胞越来越多。据统计,如今的浆洗街是成都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区,常住少数民族4000余人,并驻有多个民族自治地区的派驻机构。据了解,街道打造的蜀汉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入了多民族文化元素,已成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少数民族之家”。家住洗面桥横街的藏族老人益西在住院期间,院落自治组织负责人常晋坚持炖鸡汤、鱼汤送到医院,让老人感受到了邻里一家亲的温暖。

      往下走,接浆洗中街,西面止于肥猪市,东面止于利民巷,再下面就是洗面桥上街了。有人说下街是从肥猪市到利民巷,让人以为肥猪市到利民巷有一段路。其实它们在一条直线上,东面是利民巷,西面是肥猪市。

      如今,从万里桥顶气势宏伟的高架桥上驱车南下,闯入视野的浆洗街、洗面桥街已是宽阔的六车道,林立的高楼大厦,如织的车流,全然不见旧时踪迹。这是始于1995年这两条街拓宽改造后的新貌。锦城云乐,岁月悠长。浆洗街以和谐包容、积极奋进的姿态阔步向前,延续昔日的热闹与繁盛。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丝路繁华 浆洗街上话今昔

    2020-04-03 14:30:19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就是成都市浆洗街的起点,建成于两千多年前,得名于三国时期。浆洗街是名副其实的“三国一条街”。费祎出使东吴的起点万里桥、万里桥西南侧君臣合祀的武侯祠、两汉三国时制作生产蜀锦的锦官城、因纪念张飞而得名的桓侯巷和张飞庙、相传埋有关羽衣冠的衣冠庙……丰富的三国文化,为浆洗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管是游客还是市民,总能被这种独特的文化所感染。

      在浆洗街住了14年的邓天雄说,关于街名,我们住浆洗街的倒很少把它误以为是江西街,因为认不得字时也不知道江西,识字后就知道是声调的问题,何况也有人把洗念成三声的。但我自己曾经把浆洗街的得名跟三国联系起来,以为是集中为蜀国军队洗衣被的地方。

      两千多年来,万里桥从未更名。资料记载,万里桥一直是成都通向南方的重要通道,桥畔更是成都南门的繁华之所,旧称“南市”。万里桥码头作为成都水上运输集散地,帆影交错,商贾云集。装有蜀锦、蜀绣等成都特产的商船从此启航,沿锦江东下长江各地。自清代以来,这里就集中了大批硝制皮革的作坊,浆洗街街名则源自于此。

      “那时的南河真漂亮啊,除了涨水时外,都是清清的河水,家里的厚衣服和被子都是要拿到河里漂洗的。”住在浆洗上街的人享受了许多南河的福利。因为离河近,夏天有一半的时光都是在河里或者河边度过的。在桥的梯板上冲水,在桥洞里纳凉,在河里游泳。“由于桥附近的河里石头多,我们游泳多半是到锦江宾馆那一带,那里的水下是河沙。那时年龄小,经常搞恶作剧。如果你看见桥上有哪个光屁股娃娃往家跑,就知道他又着道了,衣服多半被小伙伴抱起走了。”附近居民陈老伯说。

      上世纪50、60年代,这一带的制革业,先后历经了合作社、皮革厂、制鞋厂的转变。直到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各地的皮材商家受浆洗街皮革发展的影响,自发聚集于此,很快就形成了“皮革一条街”。而今,皮革业早已外迁,浆洗街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并华丽转身为现代商业大街。

      工商业的发展,自然会带动酒肆、旅店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旧时如此,而今亦然。1999年,凉水井菜市,即如今的耍都所在地。2012年,武侯祠大街进行外立面整治,将街道按“千秋序曲”“蜀风礼义”“万里古道”三个部分进行打造,令整条街更是充满了蜀风汉韵。夜晚的武侯祠大街,灯火通明,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火锅、宾馆、商店依然人头攒动。“原本打算今天就参观武侯祠,看来只能明天了。”游客吴政因飞机晚点,来到这里时武侯祠已闭馆。在同样位于武侯祠大街的锦里,有一组名为《蜀锦颂》的石刻,描绘了当年南方丝绸之路的繁盛:各地商人到锦里集市购买蜀锦,再沿着丝绸之路运往各地。画面有先民逢山开道、马帮托运、远销西域等场景,也有种桑、养蚕、抽丝、织锦等画面。

      起于万里桥南侧的通外大道,唐代以来又先后称通藏大道、茶马大道、川藏路。它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更是成都连接西南各民族的纽带。自诸葛亮实施“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和睦政策以来,来成都经商或定居的少数民族同胞多集中在浆洗街一带。上世纪50年代,西南民族大学在浆洗街建立,来此经商、置业、求学、就医、安居、养老的少数民族同胞越来越多。据统计,如今的浆洗街是成都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区,常住少数民族4000余人,并驻有多个民族自治地区的派驻机构。据了解,街道打造的蜀汉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入了多民族文化元素,已成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少数民族之家”。家住洗面桥横街的藏族老人益西在住院期间,院落自治组织负责人常晋坚持炖鸡汤、鱼汤送到医院,让老人感受到了邻里一家亲的温暖。

      往下走,接浆洗中街,西面止于肥猪市,东面止于利民巷,再下面就是洗面桥上街了。有人说下街是从肥猪市到利民巷,让人以为肥猪市到利民巷有一段路。其实它们在一条直线上,东面是利民巷,西面是肥猪市。

      如今,从万里桥顶气势宏伟的高架桥上驱车南下,闯入视野的浆洗街、洗面桥街已是宽阔的六车道,林立的高楼大厦,如织的车流,全然不见旧时踪迹。这是始于1995年这两条街拓宽改造后的新貌。锦城云乐,岁月悠长。浆洗街以和谐包容、积极奋进的姿态阔步向前,延续昔日的热闹与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