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笔帖式街 成都唯一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

    2022-02-11 21:46:49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随处可见的茶馆、门庭若市的路边摊、树荫下此起彼伏的龙门阵声……漫步在成都的公园或者街巷中,总能寻见三三两两的人聚在树荫下,桌上一壶清茶,两三碟零食,你来我往地摆着龙门阵,上到国际形势,下到家长里短,日子就这样缓慢而幸福。巷院生活,可谓是地道的成都记忆之一。

      事实上,在成都的街巷院落里,这种气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即便是在经历城市万象更新之后,也依然保留了这种气质。笔帖式街,就是这种气质的代表之一。而如今,笔帖式街这个名字,可能只有老成都才知道了,这条小街就位于成都市中心,紧靠着大慈寺。

      打开成都市地图,就可以在大慈寺东糠市街和东顺城南街的交汇处看到笔帖式街。这是一条不长的小巷子,前半街是一条比较窄小的老巷子,两边曾“挤”满了民居,不过如今只剩下一个翻新后的老宅院。现在的笔帖式街仅存的老宅院的所在地,就是原笔帖式署衙门的旧址。这里已被列入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据记载,“笔帖式”一名其实大有来头。清朝规定,凡是重要文书均要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以专门设立负责掌管满文与汉文翻译事务的官职,名为笔帖式。其实“笔帖式”只是满语的音译汉写,本意为“写字人”,汉义译为“书记人”。其办公的地方叫笔帖式署,所在街道叫笔帖式街,是成都唯一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记载着清代成都的历史文韵。

      清代福格《听雨丛谈》卷一中记载了笔帖式的缘起:“国初都沈阳时,未备文学翰林之职,凡制诰簿籍,皆笔帖式司之。”

      最初,笔帖式只是文职的赐名,康熙时,各部院衙门都设有笔帖式,后来的各省督抚衙门也设立了此官。根据记载:“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重轻矣。”虽然笔帖式只是一个小官,但不仅许多重要机构设有该职,而且很多显要大官也是由此起家。清朝前期,笔帖式的工作很重,凡是由当地送往中央的文书都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中期以后,多数文书只用汉文,但仍要在笔帖式署签章。清朝过后,该官职也随之废除。

      在笔帖式街附近,还有很多知名地标和商圈,比如太古里、春熙路和大慈寺等。其中太古里保留了老成都建筑特色,古香古色别有风韵。笔帖式街亦是如此。作为传统川西民居的代表,旧时的笔帖式街老宅院不同于北方民居的厚重大气、江南民居的玲珑秀美、岭南民居的富丽堂皇。它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和清代后建筑的精华,粉墙黛瓦、茅檐草舍、公馆洋房,别有一番朴实飘逸的风格。木质大门配上青石门槛,院门锁具雕龙画凤,窗棱木雕繁花盛开,川西民居的恬然静谧跃然于世。

      如今的笔帖式街,已经成为了博舍酒店的一部分。博舍酒店将四合院完美复制,并把笔帖式街仅存的部分街道改造还原,有一种将“老成都”注入新鲜血液的时空感。它保留了老宅院中西合璧风格的公馆式门头和朴素静谧之风貌,又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和新的生活方式。博舍的设计灵感源自成都的传统文化和山川地貌,通过现代的手法,将老式宅院重新修复,一砖一瓦,皆流露出古典悠长的意味。步入庭院,如同进了晚清的大户人家,10米的石板路旁,参天老树和砖石、屋檐被混搭成为艺术区,优雅的竹林掩映,四周环布的立体网状外墙,灵感源于四川特色的织锦工艺,现代与复古风格激烈碰撞。

      旧的东西在这里没落沉淀,新的概念将这里重现升华。如今的笔帖式街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中,但关于这里的文化历史,却一直传承下来。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笔帖式街 成都唯一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

    2022-02-11 21:46:49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随处可见的茶馆、门庭若市的路边摊、树荫下此起彼伏的龙门阵声……漫步在成都的公园或者街巷中,总能寻见三三两两的人聚在树荫下,桌上一壶清茶,两三碟零食,你来我往地摆着龙门阵,上到国际形势,下到家长里短,日子就这样缓慢而幸福。巷院生活,可谓是地道的成都记忆之一。

      事实上,在成都的街巷院落里,这种气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即便是在经历城市万象更新之后,也依然保留了这种气质。笔帖式街,就是这种气质的代表之一。而如今,笔帖式街这个名字,可能只有老成都才知道了,这条小街就位于成都市中心,紧靠着大慈寺。

      打开成都市地图,就可以在大慈寺东糠市街和东顺城南街的交汇处看到笔帖式街。这是一条不长的小巷子,前半街是一条比较窄小的老巷子,两边曾“挤”满了民居,不过如今只剩下一个翻新后的老宅院。现在的笔帖式街仅存的老宅院的所在地,就是原笔帖式署衙门的旧址。这里已被列入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据记载,“笔帖式”一名其实大有来头。清朝规定,凡是重要文书均要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以专门设立负责掌管满文与汉文翻译事务的官职,名为笔帖式。其实“笔帖式”只是满语的音译汉写,本意为“写字人”,汉义译为“书记人”。其办公的地方叫笔帖式署,所在街道叫笔帖式街,是成都唯一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记载着清代成都的历史文韵。

      清代福格《听雨丛谈》卷一中记载了笔帖式的缘起:“国初都沈阳时,未备文学翰林之职,凡制诰簿籍,皆笔帖式司之。”

      最初,笔帖式只是文职的赐名,康熙时,各部院衙门都设有笔帖式,后来的各省督抚衙门也设立了此官。根据记载:“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重轻矣。”虽然笔帖式只是一个小官,但不仅许多重要机构设有该职,而且很多显要大官也是由此起家。清朝前期,笔帖式的工作很重,凡是由当地送往中央的文书都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中期以后,多数文书只用汉文,但仍要在笔帖式署签章。清朝过后,该官职也随之废除。

      在笔帖式街附近,还有很多知名地标和商圈,比如太古里、春熙路和大慈寺等。其中太古里保留了老成都建筑特色,古香古色别有风韵。笔帖式街亦是如此。作为传统川西民居的代表,旧时的笔帖式街老宅院不同于北方民居的厚重大气、江南民居的玲珑秀美、岭南民居的富丽堂皇。它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和清代后建筑的精华,粉墙黛瓦、茅檐草舍、公馆洋房,别有一番朴实飘逸的风格。木质大门配上青石门槛,院门锁具雕龙画凤,窗棱木雕繁花盛开,川西民居的恬然静谧跃然于世。

      如今的笔帖式街,已经成为了博舍酒店的一部分。博舍酒店将四合院完美复制,并把笔帖式街仅存的部分街道改造还原,有一种将“老成都”注入新鲜血液的时空感。它保留了老宅院中西合璧风格的公馆式门头和朴素静谧之风貌,又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和新的生活方式。博舍的设计灵感源自成都的传统文化和山川地貌,通过现代的手法,将老式宅院重新修复,一砖一瓦,皆流露出古典悠长的意味。步入庭院,如同进了晚清的大户人家,10米的石板路旁,参天老树和砖石、屋檐被混搭成为艺术区,优雅的竹林掩映,四周环布的立体网状外墙,灵感源于四川特色的织锦工艺,现代与复古风格激烈碰撞。

      旧的东西在这里没落沉淀,新的概念将这里重现升华。如今的笔帖式街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中,但关于这里的文化历史,却一直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