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天然教科书 亲子水课堂 成都市中心的“耍水宝藏地”活水公园本周五开园

    2022-07-28 14:50:53

      本网讯(记者 赵蝶 蒋人可/摄影)锦江边,猛追湾畔,红星桥头的活水公园,上世纪90年代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中的一颗明珠,充满成都人记忆的亲水乐园。作为锦江公园沿线的23个重要节点公园之一,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工程由成都锦江公园发展服务局指导、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经过新一轮的焕新,将给成都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




      生态“净水厂”

      曾获多项国际大奖

      华星路北侧、锦江边上,形如一尾游鱼的活水公园坐落于此。在附近长大的成都娃娃们,或许还有人不了解它“金光闪闪”的履历:1998年国际“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奖”,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项目,在世博会结束后被永久保留……

      1995年,美国环境艺术家贝西·达蒙女士向正在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的成都市政府进行提出建设活水公园构想。由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设计,国内外各专业机构参与,通力合作完成的活水公园是锦江综合整治工程的“硕果”。公园于1998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向公众展示河水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水在活水公园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活水公园在国内首次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使污水处理实现低能耗、低费用、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示了污水变活水的示范作用。本次修复整治工程中,整个活水公园的净水系统,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修复。

      公园整体呈鱼形,河水从“鱼嘴”流入,经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等水净化系统,经过生物自然的净化,水质由浊变清重归锦江。其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是活水公园净水的核心,经过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吸收等过程,在活水公园建成初期,可将河水由进入时的劣V类水净化为地表Ⅲ类水。而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经过锦江水生态治理,进入时的河水水质已基本达地表Ⅲ类水,据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检测,当前净化后水质主要指标接近地表Ⅰ类水,已远超人体可以接触的标准!

      净化后的河水流经“鱼腹”“鱼尾”,市民游客可放心在这里开展亲水、戏水活动。




      城心“微森林”

      多种珍稀保护植物

      不只是水,踏进活水公园的人们还常常被它丰茂的植被所震撼。不为人知的是,这里可以说是成都市中心的“微缩峨眉山”了。公园设计师引种峨眉山特有的本土植物,在鱼头处复原出峨眉山植物群落。整个园区现有植物400余种,包括峨眉桃叶珊瑚、观音莲座蕨等峨眉山特色珍稀植物,和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本次升级,活水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公园植物特色,在保持公园植物群落的特殊性和差异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针对原有仿峨眉山植物群落和珍稀濒危植物,每株都进行了踏勘建档、制定了一对一的保护方案,并新增了智能喷雾系统,以在城市中央模拟峨眉山气候的设施,保护植物。同时重新梳理植被,保留原生高大乔木,清理影响公园内植物生态群落生长的杂树和入侵物种,营造出疏密有致、可进入可互动的林下空间,在公园整体绿量不减的同时,供市民游玩的空间也变大了。在公园中间,还特别开辟了一处几百平米的林下开敞空间,专门种植耐践踏的草坪,可供市民自由进入玩耍。

      如今的活水公园中,池塘、卵石、贝类和游鱼处处彰显着野趣,阵阵如梦似幻的水雾环绕山丘,仿若峨眉的山间密林,阳光穿过杉树落在毛茸茸的草地和小溪上……功能与景观的融合、生态与美学的统一,不仅让河水越来越清澈,也让行走其间的人们不由升起宁静闲适之感。




      均温低3℃ 无蚊更舒适

      市中心的“天然空调房”

      走进形如一尾游鱼的活水公园,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就袭上心头。丰茂的植被与潺潺的水声收走夏日燥热,据公园内的环境监测站数据,园内的气温比园外日均温低3℃左右,PM2.5、PM10更是常常保持在个位数,空气质量指数稳定在优质水平。

      炎热的夏季,没有人能抵抗在树荫下“叉水”的乐趣!但活水公园绿植丰富,稍不留神就会被蚊虫叮咬。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特别引入50多台灭蚊设备,采用环保物理仿生技术诱捕吸血母蚊。同时,园区内的“净水”“活水”,以及梳理后疏密有致的植被空间,也已基本消灭了蚊虫繁殖条件。因此,再次开园后的活水公园,将基本实现“无蚊”,为市民营造出舒适的游园体感。

      为增强市民幸福感,公园建设者从细微处着手,小到一只蚊子的问题,大到整个公园的规划设计,无不践行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零碳排 更智能

      焕然一新的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依靠自然、生态的方法进行水净化,低能耗、低费用、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的活水公园,沿着这一绿色道路,再上新台阶。

      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邀请清华环境工程团队参与零碳公园建设,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从规划设计、材料、施工、项目维护和更新五个方面,全面分析活水公园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同时,通过公园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实现固碳,达到零碳排放目标。

      升级后的活水公园在园区内分布设置多个点位的碳足迹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园区内碳足迹及碳排放情况,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市民游客可通过园区主入口处的零碳展示大屏,查看公园实时碳排量、碳汇量数据,通过提示,减少自己行为的碳排放,从而实现人人参与碳中和、碳减排。


      天然教科书

      锦江畔的亲子水课堂

      生态净水系统、珍稀植物、零碳展示系统……全新亮相的活水公园是一座天然的科普教育宝库,更别说它还拥有净化后比各类游泳池更干净的清凉河水,是盛夏里娃娃们放心耍水的天堂!

      从空中俯瞰这尾“游鱼”,“鱼眼”下方,坐落着升级后的水情教育馆,运用沉浸式、智慧化的展陈手段,向观众娓娓道来锦江的历史、治理过程、活水公园的建造历史和净水原理等,传递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室外,“鱼头”处是峨眉山植物群落,“鱼身”分布着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形似鱼鳞的部分则是公园水净化系统的核心——人工湿地塘床。从“鱼头”一路游览至“鱼尾”,孩子们可以边玩边学,在自然的环境下,结合科普标识标牌,了解园内各种珍稀本土植物的知识、认识生态净水的原理。

      在“鱼尾”附近,还可以体验一场局部大雨——海绵城市实验平台处,伴随着模拟的闪电和雷声,人工形成的雨水在地上溅起水花。流下的雨水却没有在地面形成积水,而是通过渗透路面铺装,很快流走,展示出“能喝水”“会呼吸”的海绵城市理念。

      作为贯穿成都中心城区的“精品绿轴”,锦江公园与老成都人的记忆密不可分,而活水公园、成华公园、芙蓉岛等锦江公园重点打造的23个节点公园,则是这条绿轴上璀璨的明珠。未来,老公园焕新、新公园建成,锦江公园还将持续“上新”,为市民休闲娱乐生活增添好去处。


      新闻多看看:

      锦江公园总面积33.8平方公里,范围为北绕城南侧500米到江滩公园,包括48公里锦江河道、滨江两侧开敞空间、沿线两岸1-2个街区、23个城市公园。跨经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郫都区7个区,总体形成“一带、一核、十二景区、二十三园”的空间结构

      防疫提示:

      游客入园请做好健康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少聚集;

      请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做好体温检测、亮码扫码等工作,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天然教科书 亲子水课堂 成都市中心的“耍水宝藏地”活水公园本周五开园

    2022-07-28 14:50:53

      本网讯(记者 赵蝶 蒋人可/摄影)锦江边,猛追湾畔,红星桥头的活水公园,上世纪90年代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中的一颗明珠,充满成都人记忆的亲水乐园。作为锦江公园沿线的23个重要节点公园之一,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工程由成都锦江公园发展服务局指导、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经过新一轮的焕新,将给成都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




      生态“净水厂”

      曾获多项国际大奖

      华星路北侧、锦江边上,形如一尾游鱼的活水公园坐落于此。在附近长大的成都娃娃们,或许还有人不了解它“金光闪闪”的履历:1998年国际“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奖”,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项目,在世博会结束后被永久保留……

      1995年,美国环境艺术家贝西·达蒙女士向正在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的成都市政府进行提出建设活水公园构想。由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设计,国内外各专业机构参与,通力合作完成的活水公园是锦江综合整治工程的“硕果”。公园于1998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向公众展示河水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水在活水公园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活水公园在国内首次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使污水处理实现低能耗、低费用、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示了污水变活水的示范作用。本次修复整治工程中,整个活水公园的净水系统,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修复。

      公园整体呈鱼形,河水从“鱼嘴”流入,经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等水净化系统,经过生物自然的净化,水质由浊变清重归锦江。其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是活水公园净水的核心,经过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吸收等过程,在活水公园建成初期,可将河水由进入时的劣V类水净化为地表Ⅲ类水。而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经过锦江水生态治理,进入时的河水水质已基本达地表Ⅲ类水,据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检测,当前净化后水质主要指标接近地表Ⅰ类水,已远超人体可以接触的标准!

      净化后的河水流经“鱼腹”“鱼尾”,市民游客可放心在这里开展亲水、戏水活动。




      城心“微森林”

      多种珍稀保护植物

      不只是水,踏进活水公园的人们还常常被它丰茂的植被所震撼。不为人知的是,这里可以说是成都市中心的“微缩峨眉山”了。公园设计师引种峨眉山特有的本土植物,在鱼头处复原出峨眉山植物群落。整个园区现有植物400余种,包括峨眉桃叶珊瑚、观音莲座蕨等峨眉山特色珍稀植物,和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本次升级,活水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公园植物特色,在保持公园植物群落的特殊性和差异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针对原有仿峨眉山植物群落和珍稀濒危植物,每株都进行了踏勘建档、制定了一对一的保护方案,并新增了智能喷雾系统,以在城市中央模拟峨眉山气候的设施,保护植物。同时重新梳理植被,保留原生高大乔木,清理影响公园内植物生态群落生长的杂树和入侵物种,营造出疏密有致、可进入可互动的林下空间,在公园整体绿量不减的同时,供市民游玩的空间也变大了。在公园中间,还特别开辟了一处几百平米的林下开敞空间,专门种植耐践踏的草坪,可供市民自由进入玩耍。

      如今的活水公园中,池塘、卵石、贝类和游鱼处处彰显着野趣,阵阵如梦似幻的水雾环绕山丘,仿若峨眉的山间密林,阳光穿过杉树落在毛茸茸的草地和小溪上……功能与景观的融合、生态与美学的统一,不仅让河水越来越清澈,也让行走其间的人们不由升起宁静闲适之感。




      均温低3℃ 无蚊更舒适

      市中心的“天然空调房”

      走进形如一尾游鱼的活水公园,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就袭上心头。丰茂的植被与潺潺的水声收走夏日燥热,据公园内的环境监测站数据,园内的气温比园外日均温低3℃左右,PM2.5、PM10更是常常保持在个位数,空气质量指数稳定在优质水平。

      炎热的夏季,没有人能抵抗在树荫下“叉水”的乐趣!但活水公园绿植丰富,稍不留神就会被蚊虫叮咬。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特别引入50多台灭蚊设备,采用环保物理仿生技术诱捕吸血母蚊。同时,园区内的“净水”“活水”,以及梳理后疏密有致的植被空间,也已基本消灭了蚊虫繁殖条件。因此,再次开园后的活水公园,将基本实现“无蚊”,为市民营造出舒适的游园体感。

      为增强市民幸福感,公园建设者从细微处着手,小到一只蚊子的问题,大到整个公园的规划设计,无不践行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零碳排 更智能

      焕然一新的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依靠自然、生态的方法进行水净化,低能耗、低费用、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的活水公园,沿着这一绿色道路,再上新台阶。

      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邀请清华环境工程团队参与零碳公园建设,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从规划设计、材料、施工、项目维护和更新五个方面,全面分析活水公园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同时,通过公园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实现固碳,达到零碳排放目标。

      升级后的活水公园在园区内分布设置多个点位的碳足迹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园区内碳足迹及碳排放情况,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市民游客可通过园区主入口处的零碳展示大屏,查看公园实时碳排量、碳汇量数据,通过提示,减少自己行为的碳排放,从而实现人人参与碳中和、碳减排。


      天然教科书

      锦江畔的亲子水课堂

      生态净水系统、珍稀植物、零碳展示系统……全新亮相的活水公园是一座天然的科普教育宝库,更别说它还拥有净化后比各类游泳池更干净的清凉河水,是盛夏里娃娃们放心耍水的天堂!

      从空中俯瞰这尾“游鱼”,“鱼眼”下方,坐落着升级后的水情教育馆,运用沉浸式、智慧化的展陈手段,向观众娓娓道来锦江的历史、治理过程、活水公园的建造历史和净水原理等,传递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室外,“鱼头”处是峨眉山植物群落,“鱼身”分布着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形似鱼鳞的部分则是公园水净化系统的核心——人工湿地塘床。从“鱼头”一路游览至“鱼尾”,孩子们可以边玩边学,在自然的环境下,结合科普标识标牌,了解园内各种珍稀本土植物的知识、认识生态净水的原理。

      在“鱼尾”附近,还可以体验一场局部大雨——海绵城市实验平台处,伴随着模拟的闪电和雷声,人工形成的雨水在地上溅起水花。流下的雨水却没有在地面形成积水,而是通过渗透路面铺装,很快流走,展示出“能喝水”“会呼吸”的海绵城市理念。

      作为贯穿成都中心城区的“精品绿轴”,锦江公园与老成都人的记忆密不可分,而活水公园、成华公园、芙蓉岛等锦江公园重点打造的23个节点公园,则是这条绿轴上璀璨的明珠。未来,老公园焕新、新公园建成,锦江公园还将持续“上新”,为市民休闲娱乐生活增添好去处。


      新闻多看看:

      锦江公园总面积33.8平方公里,范围为北绕城南侧500米到江滩公园,包括48公里锦江河道、滨江两侧开敞空间、沿线两岸1-2个街区、23个城市公园。跨经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郫都区7个区,总体形成“一带、一核、十二景区、二十三园”的空间结构

      防疫提示:

      游客入园请做好健康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少聚集;

      请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做好体温检测、亮码扫码等工作,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