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11:23:12
本报记者 李艳 文/图
成都的老西门外,一环路外侧有一个月牙形的弯道,就是乡农市街。在这月牙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叫文家巷。有人把乡农市街比作弯弓,文家巷就是弓上待发的箭。这箭的尾巴上有三根羽毛,分别是光荣路、文家后巷和文汇里。
乡农市街在营门口和花牌街之间,被一环路从中分成两段。这里曾是西门外的交通要道,称为“车码头”,那时停靠着许多鸡公车、黄包车,而不是汽车。
直到1926年,老成灌路初成,成都第一家汽车客运公司成立,在车码头(现乡农市街)筹设汽车站。抗日战争期间,省市县政府迁到西郊办公,逐渐形成集市贸易地,西门一带的农民买卖家具,出售手工竹货及禽蛋类多集中于此,后改名为乡农市,有“四乡农民来此集市”之意。
实际上,这一带曾经不仅有乡农市街,还有乡农市正街、前街、后街,皆属于原来的乡农市街道辖区。1968年,乡农市街更名为红光西路一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将原乡农市正街和乡农市前街一环路以外部分合并,更名乡农市街。原北端止于互利正街口接犀角河街,长450米,现北段被金牛大道营门口路代替,仅剩270米,名称依旧。
近几年,这一带因为摄影而有些名气,乡农市街尽头有家华凌摄影器材城,而文汇里有一家摄影学校叫作摄影之都,本地摄影爱好者们常常来到这里交流学习。
在光荣路的南侧有一条25米长的芙蓉巷,除开部队的大院,小巷里只有两个小区和一个养老院。小区入口处的墙面上有不少以芙蓉城的故事与传说为内容的浮雕。听巷里的居民讲,小巷原来有一株成都城区最大的芙蓉树。“我过去多次路过那里,没想到这里居然是城区内唯一一条以‘芙蓉’命名的街道。”市民叶先生感慨道。
“贯穿一环路与花牌坊的乡农市街,紧邻着著名的西门车站。“八岁前,我一直生活在这条人流嘈杂的街上。靠一环路街口处,有大片旷地,那是成都第二公交车队所在。各路公交汽车,每天按部就班地载着乘客来往于此,十分热闹。从车队对面的水果摊后走小段路,有一家在我上初中之后才开起来的游戏厅。”市民刘先生回忆道,八十年代的成都不大,一环路以外,都属于城乡结合部。很多田坝、溪流同瓦房院落共存。从乡农市街的支路文家巷直穿下去不足百米,便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田里抓泥鳅、挖黄鳝、逮青蛙;溪边筑泥坝捞鱼;河石下找“盘海”、淤泥里拾“半壳”……
据《成都方志》记载:“蜀道虽因秦岭云横、巫峰锁立而被叹为‘难以上青天’,成都则以大道四出、二江双流城下而号‘水陆巨冲’,却是地区交通枢纽。”从乡农市街的鸡公车到三轮车,从“长鼻子”公共汽车到四通八达的城市地铁……交通的变迁映证着成都的辉煌发展。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成都的公共交通承载着人们的出行梦想,同时也见证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
2022-11-25 11:23:12
本报记者 李艳 文/图
成都的老西门外,一环路外侧有一个月牙形的弯道,就是乡农市街。在这月牙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叫文家巷。有人把乡农市街比作弯弓,文家巷就是弓上待发的箭。这箭的尾巴上有三根羽毛,分别是光荣路、文家后巷和文汇里。
乡农市街在营门口和花牌街之间,被一环路从中分成两段。这里曾是西门外的交通要道,称为“车码头”,那时停靠着许多鸡公车、黄包车,而不是汽车。
直到1926年,老成灌路初成,成都第一家汽车客运公司成立,在车码头(现乡农市街)筹设汽车站。抗日战争期间,省市县政府迁到西郊办公,逐渐形成集市贸易地,西门一带的农民买卖家具,出售手工竹货及禽蛋类多集中于此,后改名为乡农市,有“四乡农民来此集市”之意。
实际上,这一带曾经不仅有乡农市街,还有乡农市正街、前街、后街,皆属于原来的乡农市街道辖区。1968年,乡农市街更名为红光西路一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将原乡农市正街和乡农市前街一环路以外部分合并,更名乡农市街。原北端止于互利正街口接犀角河街,长450米,现北段被金牛大道营门口路代替,仅剩270米,名称依旧。
近几年,这一带因为摄影而有些名气,乡农市街尽头有家华凌摄影器材城,而文汇里有一家摄影学校叫作摄影之都,本地摄影爱好者们常常来到这里交流学习。
在光荣路的南侧有一条25米长的芙蓉巷,除开部队的大院,小巷里只有两个小区和一个养老院。小区入口处的墙面上有不少以芙蓉城的故事与传说为内容的浮雕。听巷里的居民讲,小巷原来有一株成都城区最大的芙蓉树。“我过去多次路过那里,没想到这里居然是城区内唯一一条以‘芙蓉’命名的街道。”市民叶先生感慨道。
“贯穿一环路与花牌坊的乡农市街,紧邻着著名的西门车站。“八岁前,我一直生活在这条人流嘈杂的街上。靠一环路街口处,有大片旷地,那是成都第二公交车队所在。各路公交汽车,每天按部就班地载着乘客来往于此,十分热闹。从车队对面的水果摊后走小段路,有一家在我上初中之后才开起来的游戏厅。”市民刘先生回忆道,八十年代的成都不大,一环路以外,都属于城乡结合部。很多田坝、溪流同瓦房院落共存。从乡农市街的支路文家巷直穿下去不足百米,便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田里抓泥鳅、挖黄鳝、逮青蛙;溪边筑泥坝捞鱼;河石下找“盘海”、淤泥里拾“半壳”……
据《成都方志》记载:“蜀道虽因秦岭云横、巫峰锁立而被叹为‘难以上青天’,成都则以大道四出、二江双流城下而号‘水陆巨冲’,却是地区交通枢纽。”从乡农市街的鸡公车到三轮车,从“长鼻子”公共汽车到四通八达的城市地铁……交通的变迁映证着成都的辉煌发展。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成都的公共交通承载着人们的出行梦想,同时也见证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