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银杏飞舞 诗意锦里路

    2019-06-07 21:45:34


    本报记者 李国华 文/图

      从万里桥到琴台路,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衢大道,依次被称为东路、中路、西路,并以此构成了锦里路。
      
      “锦里”的历史颇久。据云,秦并巴蜀,在成都筑太城少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路与咸阳同制。“里”,在古代为居民区单位,后演变为“里巷”,在街市中属于小街小巷。可见,“锦里”的历史也很有一段时间了。
      
      锦里路在老成都的口中还习惯被称为“城边街”,这一带也很接近古锦官城,而原来的城边街、羊皮坝街现在命名为锦里路。它紧邻锦江北岸,前世曾经是四条弯曲、狭窄的小街,即:锦里东路由平行的柳荫街和城边街合并而来,柳荫街紧靠锦江北岸,城边街则紧挨城墙;锦里中路由羊皮坝街拓宽而成;锦里西路以前叫外南人民路。四条小街以柳荫街历史最悠久,街道两边一色的铺板平房,是老南门外人气最旺的街道。柳荫街虽不过数百米长,却有两座桥,东头一座称柳荫桥,西口一座叫拱背桥。两桥均为拱桥,尽管跨度不过两、三米宽,桥却像模像样,有桥栏杆,栏杆上还有石刻的走兽。桥下的流水曾经穿越城墙,使城内的水网与锦江连通。

      原来的老成都人讲起城边街的故事,那是滔滔不绝,但更多的还是感慨现在城市的变化,以前的城边街现在俨然成为了城市的中心,成都也从内环到一环、二环,再到后面不断扩大的三环,乃至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六环,也就是所谓的第二绕城,城市的版图一扩再扩,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可谓是日新月异。


      锦里路也是成都著名的一条银杏长廊,整条街道两旁全是高大的银杏树,说这里最美并不过分,春季里绿叶婆娑,荫翳蔽日,当然最美的还数秋天,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逸,充满了魅力和诗意,来自各地的游客在黄叶中摆出各种造型,肆意享受着这里的美感,不少人感慨,成都有银杏的街道不少,有味道的很多,但是像这样风姿绰约的街道却并不太多。
      
      这条街道上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最西边的琴台路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为主,而街口《凤求凰》的雕塑等也诉说着流传千古的风流佳话,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仿佛还在这里抚琴弹唱。一旁的散花楼与古琴台隔街相望,它的得名依据推测当源于“天女散花”,浪漫、华丽,更引人遐思。成都人对散花楼耳熟能详,大约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曾经,游客可以在楼上泡上一杯茶,静静地欣赏锦江春色来天地,桃红柳绿河两岸,让心灵归于宁静。
      
      当然,最东端那曾经让成都人赞叹的“万里号”游船,更是停泊在锦江边,仿佛随时都会扬帆起航,更让人有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恍惚。
      
      这里老旧的城墙尽管与现代的都市格格不入,但是却彰显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古韵。自先秦张仪“龟化芙蓉城”以来,成都老城墙经历了2300多年的风霜雪雨。秦汉旌旗,魏晋鼙鼓,唐宋烟云,明清剑戟,伴随着岷江积雪,玉垒浮云,锦江涛声,古堰长风……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城墙抵御强敌、保卫家园的功能逐渐退化,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和人们的视线。在锦里西路的北面紧挨着以前成都军区联勤部大院,还保存着最长一段清代老城墙,虽然在一次暴雨中受到了损伤,但是这仍然不影响人们对这道城市独特风景线的观赏,带着大家追忆峥嵘往事,见证时代的飞速发展。
      
      而这条街道上有一个站点颇为让人关注,那就是“宝云庵”,虽然现在我们寻访四处不见庵,只有街办的公交站牌上还清晰地标注这里的名字。带庵的地方往往都有着美好的寓意,但是寻庵却不见庵,略让人失望,只有一位路过的老大爷才为我们解开了迷惑。原来这里确实有一个庵,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被拆除了,修建起了带有仿古味道的建筑,搞起了餐饮。何宇度《益部谈资》曾说:“武侯工部二祠之中,有寺,一名草堂,一名中寺,前代为尼居,号桃花寺……唐大历中,崔宁镇蜀,以冀国夫人任氏,为浣花女,遂重修之,绘夫人真于中。……宋朝祷雨有验,乃赐名梵安寺。”依明朝四川志书所载《成都三衢九陌图》所画位置,梵安寺即今宝云庵。根据历史记载,“9间房,占地1.2亩,创建于明嘉靖初年,道家徒2人。”而同一时期,紧邻宝云庵的二仙庵和青羊宫分别有道众71人和97人。对比看来,宝云庵该是一座多么小的庵啊。一座小到最终枯竭凋敝的庵,一座小到无力掌管自己命运的庵。在成都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从古至今,有多少美丽的地方因为战乱纷争、政权交替、意识形态、城市进程,突然某一天在历史车轮的辙印中失去了痕迹。
      
      作为草堂餐饮娱乐圈的一环,锦里路上的火锅店确有其特色,从市民推荐的老火锅,到独具特色的耗儿鱼,再到大家独爱的串串香、冒菜等,无不能满足市民们的味蕾。这其中还曾有一家隐于其中的集邮小店,曾经为众多集邮爱好者聚集交流的驿站。锦里路的河对岸现在分布着酒吧一条街的芳邻路,动静相宜,风情万种。
      
      时间像一辆永远停不下来的车,匀速地向前行驶着,车轮走过之处,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而今的锦里路上又增添了“双拥文化街”的招牌,一幅幅大型石雕将中国现代战争的场景和人民子弟兵们抗洪抢险、地震中抢险救灾等场景进行了全面反映,也将双拥文化进行了全面体现。
      
      面对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我们和这样的一条风情街道朝夕相处,感受着成都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如同街道上小花园中那株古老的皂荚树一样,娓娓地向人们诉说着那逝去的岁月。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银杏飞舞 诗意锦里路

    2019-06-07 21:45:34


    本报记者 李国华 文/图

      从万里桥到琴台路,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衢大道,依次被称为东路、中路、西路,并以此构成了锦里路。
      
      “锦里”的历史颇久。据云,秦并巴蜀,在成都筑太城少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路与咸阳同制。“里”,在古代为居民区单位,后演变为“里巷”,在街市中属于小街小巷。可见,“锦里”的历史也很有一段时间了。
      
      锦里路在老成都的口中还习惯被称为“城边街”,这一带也很接近古锦官城,而原来的城边街、羊皮坝街现在命名为锦里路。它紧邻锦江北岸,前世曾经是四条弯曲、狭窄的小街,即:锦里东路由平行的柳荫街和城边街合并而来,柳荫街紧靠锦江北岸,城边街则紧挨城墙;锦里中路由羊皮坝街拓宽而成;锦里西路以前叫外南人民路。四条小街以柳荫街历史最悠久,街道两边一色的铺板平房,是老南门外人气最旺的街道。柳荫街虽不过数百米长,却有两座桥,东头一座称柳荫桥,西口一座叫拱背桥。两桥均为拱桥,尽管跨度不过两、三米宽,桥却像模像样,有桥栏杆,栏杆上还有石刻的走兽。桥下的流水曾经穿越城墙,使城内的水网与锦江连通。

      原来的老成都人讲起城边街的故事,那是滔滔不绝,但更多的还是感慨现在城市的变化,以前的城边街现在俨然成为了城市的中心,成都也从内环到一环、二环,再到后面不断扩大的三环,乃至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六环,也就是所谓的第二绕城,城市的版图一扩再扩,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可谓是日新月异。


      锦里路也是成都著名的一条银杏长廊,整条街道两旁全是高大的银杏树,说这里最美并不过分,春季里绿叶婆娑,荫翳蔽日,当然最美的还数秋天,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逸,充满了魅力和诗意,来自各地的游客在黄叶中摆出各种造型,肆意享受着这里的美感,不少人感慨,成都有银杏的街道不少,有味道的很多,但是像这样风姿绰约的街道却并不太多。
      
      这条街道上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最西边的琴台路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为主,而街口《凤求凰》的雕塑等也诉说着流传千古的风流佳话,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仿佛还在这里抚琴弹唱。一旁的散花楼与古琴台隔街相望,它的得名依据推测当源于“天女散花”,浪漫、华丽,更引人遐思。成都人对散花楼耳熟能详,大约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曾经,游客可以在楼上泡上一杯茶,静静地欣赏锦江春色来天地,桃红柳绿河两岸,让心灵归于宁静。
      
      当然,最东端那曾经让成都人赞叹的“万里号”游船,更是停泊在锦江边,仿佛随时都会扬帆起航,更让人有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恍惚。
      
      这里老旧的城墙尽管与现代的都市格格不入,但是却彰显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古韵。自先秦张仪“龟化芙蓉城”以来,成都老城墙经历了2300多年的风霜雪雨。秦汉旌旗,魏晋鼙鼓,唐宋烟云,明清剑戟,伴随着岷江积雪,玉垒浮云,锦江涛声,古堰长风……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城墙抵御强敌、保卫家园的功能逐渐退化,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和人们的视线。在锦里西路的北面紧挨着以前成都军区联勤部大院,还保存着最长一段清代老城墙,虽然在一次暴雨中受到了损伤,但是这仍然不影响人们对这道城市独特风景线的观赏,带着大家追忆峥嵘往事,见证时代的飞速发展。
      
      而这条街道上有一个站点颇为让人关注,那就是“宝云庵”,虽然现在我们寻访四处不见庵,只有街办的公交站牌上还清晰地标注这里的名字。带庵的地方往往都有着美好的寓意,但是寻庵却不见庵,略让人失望,只有一位路过的老大爷才为我们解开了迷惑。原来这里确实有一个庵,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被拆除了,修建起了带有仿古味道的建筑,搞起了餐饮。何宇度《益部谈资》曾说:“武侯工部二祠之中,有寺,一名草堂,一名中寺,前代为尼居,号桃花寺……唐大历中,崔宁镇蜀,以冀国夫人任氏,为浣花女,遂重修之,绘夫人真于中。……宋朝祷雨有验,乃赐名梵安寺。”依明朝四川志书所载《成都三衢九陌图》所画位置,梵安寺即今宝云庵。根据历史记载,“9间房,占地1.2亩,创建于明嘉靖初年,道家徒2人。”而同一时期,紧邻宝云庵的二仙庵和青羊宫分别有道众71人和97人。对比看来,宝云庵该是一座多么小的庵啊。一座小到最终枯竭凋敝的庵,一座小到无力掌管自己命运的庵。在成都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从古至今,有多少美丽的地方因为战乱纷争、政权交替、意识形态、城市进程,突然某一天在历史车轮的辙印中失去了痕迹。
      
      作为草堂餐饮娱乐圈的一环,锦里路上的火锅店确有其特色,从市民推荐的老火锅,到独具特色的耗儿鱼,再到大家独爱的串串香、冒菜等,无不能满足市民们的味蕾。这其中还曾有一家隐于其中的集邮小店,曾经为众多集邮爱好者聚集交流的驿站。锦里路的河对岸现在分布着酒吧一条街的芳邻路,动静相宜,风情万种。
      
      时间像一辆永远停不下来的车,匀速地向前行驶着,车轮走过之处,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而今的锦里路上又增添了“双拥文化街”的招牌,一幅幅大型石雕将中国现代战争的场景和人民子弟兵们抗洪抢险、地震中抢险救灾等场景进行了全面反映,也将双拥文化进行了全面体现。
      
      面对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我们和这样的一条风情街道朝夕相处,感受着成都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如同街道上小花园中那株古老的皂荚树一样,娓娓地向人们诉说着那逝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