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东郊记忆路“大换装” 新“记忆”承载新生机

    2021-03-19 14:48:29


    本报记者 李艳 文/图

      “快帮我在前面的红色拱形门下拍张照片。”成都市民张小姐和朋友在走向东郊记忆南大门的路上发现,这里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近日,不少市民与张小姐一样,发现位于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与万科天荟中间的东郊记忆路已经焕然一新。

      在街道上记者看见,新布置亮点众多,一侧集合了不少潮流买手店和一个小的公园绿地,一侧有钢琴步道、地面的LED字、“萤火虫”摇摆灯、海棠花、月见草、火车头咖啡馆和轨道踏板车坐凳,既装点了街道,又提供了休憩空间。记者注意到,火车车厢改造成的咖啡馆,里面的陈设摆件既复古又时尚。据咖啡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以前工厂废弃的火车,承载蒸汽时代工业文明记忆的绿皮火车经过改造布置,为游客们提供了可以喝着咖啡打卡拍照的场所。

      “改造升级后的东郊记忆路是带孩子玩耍或三五好友休闲打卡的不错选择。”市民张小姐表示。

      走到东郊记忆南大门,便能看见工业风的红砖斜型拱门,从南大门往里走,三个工业烟囱耸立在眼前。再往里走,便是记忆长廊,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东郊”的记忆。

      据了解,东郊记忆艺术特色文旅街项目——东郊记忆路示范段改造历时120天,560米长的街道沿线重新布景,升级后的东郊记忆路保留了原本的工业风,体验文化景观带、东郊创意集市、智能交互智慧街道互融共生,一条兼具怀旧、新潮、休闲的沉浸体验街区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特别是夜晚华灯初上,街道上尽显浓厚的文艺气息,随风舞动的“萤火虫”摇摆灯、霓虹交互钢琴步道都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拍照或脚踩“琴键”嬉戏游玩。

      记者从东郊艺术区管委会处了解到,为加速商圈蝶变,构建特色街区新场景,东郊记忆艺术特色文旅街项目确立了“一带四街”的一体化改造方案,重点对东郊记忆路、圣灯路、建设南路、建设南支路四条街道业态升级重塑,计划实施范围约59000平方米,而街区改造首条实施的示范街道便是此次完工的东郊记忆路。按照方案,其余三条街道改造已启动。届时东郊记忆艺术片区将完成街道断面改造,实现公园城市一体化场景构建,为片区增添更多流量和生机。

      “1958年,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成功研发生产出我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的镂空字样在东郊记忆路的阶梯上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纪50年代,这里厂房林立,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发源地。东郊记忆的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以下简称“红光厂”),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更喜欢叫它“773厂”或“106信箱”。

      东郊记忆以“记忆”为名,透过苏式红砖厂房、烟囱管廊、老旧的车床、锈蚀的邮筒、斑驳的标语等,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辉煌。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大批以红光厂为代表的大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那时,轰鸣的大型机器声响彻东郊,引领着当时还年轻的父辈们踏入了现代工业的浪潮中。当时的红光厂,主要以生产示波器和显像管闻名于世,它是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的诞生地,也是在当年得到“北有首钢、南有红光”广泛认可的大型工厂。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红光厂华丽转身,成为了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如今,在老一辈成都人眼中,东郊记忆是追忆之地。在年轻人眼中,这里是时尚工业范儿的打卡圣地。“去过很多次了,不管是心情不好时的随便走走,还是和朋友一起漫步聊天,都是很不错的去处,里边有很多文艺小店,也有废弃工厂式的建筑风格,是一处很适合拍照的地方。” 市民张小姐说道。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东郊记忆路“大换装” 新“记忆”承载新生机

    2021-03-19 14:48:29


    本报记者 李艳 文/图

      “快帮我在前面的红色拱形门下拍张照片。”成都市民张小姐和朋友在走向东郊记忆南大门的路上发现,这里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近日,不少市民与张小姐一样,发现位于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与万科天荟中间的东郊记忆路已经焕然一新。

      在街道上记者看见,新布置亮点众多,一侧集合了不少潮流买手店和一个小的公园绿地,一侧有钢琴步道、地面的LED字、“萤火虫”摇摆灯、海棠花、月见草、火车头咖啡馆和轨道踏板车坐凳,既装点了街道,又提供了休憩空间。记者注意到,火车车厢改造成的咖啡馆,里面的陈设摆件既复古又时尚。据咖啡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以前工厂废弃的火车,承载蒸汽时代工业文明记忆的绿皮火车经过改造布置,为游客们提供了可以喝着咖啡打卡拍照的场所。

      “改造升级后的东郊记忆路是带孩子玩耍或三五好友休闲打卡的不错选择。”市民张小姐表示。

      走到东郊记忆南大门,便能看见工业风的红砖斜型拱门,从南大门往里走,三个工业烟囱耸立在眼前。再往里走,便是记忆长廊,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东郊”的记忆。

      据了解,东郊记忆艺术特色文旅街项目——东郊记忆路示范段改造历时120天,560米长的街道沿线重新布景,升级后的东郊记忆路保留了原本的工业风,体验文化景观带、东郊创意集市、智能交互智慧街道互融共生,一条兼具怀旧、新潮、休闲的沉浸体验街区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特别是夜晚华灯初上,街道上尽显浓厚的文艺气息,随风舞动的“萤火虫”摇摆灯、霓虹交互钢琴步道都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拍照或脚踩“琴键”嬉戏游玩。

      记者从东郊艺术区管委会处了解到,为加速商圈蝶变,构建特色街区新场景,东郊记忆艺术特色文旅街项目确立了“一带四街”的一体化改造方案,重点对东郊记忆路、圣灯路、建设南路、建设南支路四条街道业态升级重塑,计划实施范围约59000平方米,而街区改造首条实施的示范街道便是此次完工的东郊记忆路。按照方案,其余三条街道改造已启动。届时东郊记忆艺术片区将完成街道断面改造,实现公园城市一体化场景构建,为片区增添更多流量和生机。

      “1958年,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成功研发生产出我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的镂空字样在东郊记忆路的阶梯上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纪50年代,这里厂房林立,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发源地。东郊记忆的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以下简称“红光厂”),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更喜欢叫它“773厂”或“106信箱”。

      东郊记忆以“记忆”为名,透过苏式红砖厂房、烟囱管廊、老旧的车床、锈蚀的邮筒、斑驳的标语等,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辉煌。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大批以红光厂为代表的大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那时,轰鸣的大型机器声响彻东郊,引领着当时还年轻的父辈们踏入了现代工业的浪潮中。当时的红光厂,主要以生产示波器和显像管闻名于世,它是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的诞生地,也是在当年得到“北有首钢、南有红光”广泛认可的大型工厂。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红光厂华丽转身,成为了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如今,在老一辈成都人眼中,东郊记忆是追忆之地。在年轻人眼中,这里是时尚工业范儿的打卡圣地。“去过很多次了,不管是心情不好时的随便走走,还是和朋友一起漫步聊天,都是很不错的去处,里边有很多文艺小店,也有废弃工厂式的建筑风格,是一处很适合拍照的地方。” 市民张小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