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0 12:44:09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在成都市锦江区,有这样一条街,名叫“惜字宫南街”。街道看起来有些年月了,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硕大的树冠顶宛如伞盖一样撒开着。阳光常常透过浓密的树荫,洒在斑驳的路面。在夏季,树下总会有不少乘凉的人们,一把蒲扇,一杯清茶,伴随着夏日蝉鸣,显得格外悠闲平静。
生活,就是浸透在大街小巷的市井味道。“人生不一定要活得有声有色,但至少要有滋有味。”这大概就是成都人的信仰,这滋味既是指唇齿之间的味道,也在说日常生活中的悠闲。如今,惜字宫南街汇聚的大多是成都人熟悉的“苍蝇馆子”,宽汤汤、围墙冒菜、土菜馆、钵钵鸡……每到饭点,每家小馆子都坐满了人。吆喝声、跑堂声、饭碗碰撞声,人声鼎沸之间,是最热闹也是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因为这里有地道的成都味。
“惜字宫”的得名,其实跟仓颉有关。仓颉是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也是汉字的发明人,早在东汉时,在仓颉的家乡陕西白水县便建有仓颉神庙,用来祭祀他。有的神庙里还建有类似小塔一样的字炉。这样的字炉,更多的是被称之为“字库”,而所谓的字炉是用来专门焚烧字纸的。
为什么要焚烧字纸呢?因为在古人眼里,文字是圣人创造的。圣人既然创造了文字,就是要用这种载体去颂扬圣贤功德。世人对仓颉的贡献心存感念,于是衍生出爱惜文字、敬重字纸、不随意丢弃有文字的字纸等风俗习惯。这些字纸,在古人眼里那是无比神圣的。哪怕是上面只有几个字的小纸片,那也是不能随便处理的,只能够焚烧让它化成灰烬。过去,甚至还有专人捡拾字纸,积存一定数量后,再择良辰吉日放入“惜字宫”内焚烧,收集了烧尽的灰烬再洒入河中,随流水而下,这个过程称之为“敬惜字纸”。因为古人认为,这样文字才不会被污秽。
惜字宫南街在明代的时候建有大禹庙,但是这个庙虽说叫大禹庙,但实际上只是后殿在祭祀大禹,前殿祭祀的是仓颉。到了清代,这里重新修建,就全部用于祭祀仓颉了,建了字库,天天都有人去烧字纸。渐渐的,老百姓便将这里称之为“惜字宫”了,“惜字宫南街”也由此得名。而今天的惜字宫南街,是因位于原来的惜字宫街的南面而得名。后来,原来的惜字宫街和惜字宫南街被合并成了一条街。
说到惜字宫南街,就不能不提到毗邻的四圣祠街。早在2002年,成都市政府公布的首批22处文物建筑中,四圣祠街占了5处。如果说成都的宽窄巷子是中国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那么老的四圣祠北街,就曾经是西方文化和西洋建筑在成都的集粹了,无论建筑形式和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这里都深深烙上了西式的痕迹。
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进行,今天的四圣祠街,民国、清末的历史建筑越来越少了。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四圣祠街的得名,是因清朝时这里的路口有一座祠庙,供奉着孔门弟子曾参、颜回、子路、子游这四位圣贤之人。祠庙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街名仍然沿用到了今天。
在惜字宫南街与四圣祠街的交汇处,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据说在1891年,加拿大英美会对华传教,赫斐秋、何忠义夫妇、司徒芬孙夫妇、启尔德夫妇、赫尔等一行9人,成为该会来华的第一批传教士。他们于1892年初到达四川成都,在四圣祠买下一片菜地,1894年建立了存在至今的四圣祠礼拜堂。一年后毁于“成都教案”。次年又重建。启尔德、斯蒂文森等来成都后,还租用了四圣祠北街12号的民房创办了西医诊所,名为四圣祠福音医院,这座诊所式医院,也是川西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西医医院。
1914年,这家医院成为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实习基地,后更名为仁济医院。1949年由解放军晋绥军区民众医院接管,1950年组建为川西第二医院,1952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市二医院。医院以前有一栋华丽西洋情调的大楼,据说是1910年建成的,以前是住院楼,但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
一个城市的幸福感和文化感,一部分也来源于那些琐碎的、能感受到历史年轮的街巷。老街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是人们与历史对话的纽带。沿着老街随处走走,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城市中的特色建筑和老街碰撞在一起,总能彰显独特的韵味。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当年的惜字宫南街如今也早已旧貌换了新颜,但街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当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的时候,总是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记忆,这也是成都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在吧。
2019-08-30 12:44:09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在成都市锦江区,有这样一条街,名叫“惜字宫南街”。街道看起来有些年月了,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硕大的树冠顶宛如伞盖一样撒开着。阳光常常透过浓密的树荫,洒在斑驳的路面。在夏季,树下总会有不少乘凉的人们,一把蒲扇,一杯清茶,伴随着夏日蝉鸣,显得格外悠闲平静。
生活,就是浸透在大街小巷的市井味道。“人生不一定要活得有声有色,但至少要有滋有味。”这大概就是成都人的信仰,这滋味既是指唇齿之间的味道,也在说日常生活中的悠闲。如今,惜字宫南街汇聚的大多是成都人熟悉的“苍蝇馆子”,宽汤汤、围墙冒菜、土菜馆、钵钵鸡……每到饭点,每家小馆子都坐满了人。吆喝声、跑堂声、饭碗碰撞声,人声鼎沸之间,是最热闹也是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因为这里有地道的成都味。
“惜字宫”的得名,其实跟仓颉有关。仓颉是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也是汉字的发明人,早在东汉时,在仓颉的家乡陕西白水县便建有仓颉神庙,用来祭祀他。有的神庙里还建有类似小塔一样的字炉。这样的字炉,更多的是被称之为“字库”,而所谓的字炉是用来专门焚烧字纸的。
为什么要焚烧字纸呢?因为在古人眼里,文字是圣人创造的。圣人既然创造了文字,就是要用这种载体去颂扬圣贤功德。世人对仓颉的贡献心存感念,于是衍生出爱惜文字、敬重字纸、不随意丢弃有文字的字纸等风俗习惯。这些字纸,在古人眼里那是无比神圣的。哪怕是上面只有几个字的小纸片,那也是不能随便处理的,只能够焚烧让它化成灰烬。过去,甚至还有专人捡拾字纸,积存一定数量后,再择良辰吉日放入“惜字宫”内焚烧,收集了烧尽的灰烬再洒入河中,随流水而下,这个过程称之为“敬惜字纸”。因为古人认为,这样文字才不会被污秽。
惜字宫南街在明代的时候建有大禹庙,但是这个庙虽说叫大禹庙,但实际上只是后殿在祭祀大禹,前殿祭祀的是仓颉。到了清代,这里重新修建,就全部用于祭祀仓颉了,建了字库,天天都有人去烧字纸。渐渐的,老百姓便将这里称之为“惜字宫”了,“惜字宫南街”也由此得名。而今天的惜字宫南街,是因位于原来的惜字宫街的南面而得名。后来,原来的惜字宫街和惜字宫南街被合并成了一条街。
说到惜字宫南街,就不能不提到毗邻的四圣祠街。早在2002年,成都市政府公布的首批22处文物建筑中,四圣祠街占了5处。如果说成都的宽窄巷子是中国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那么老的四圣祠北街,就曾经是西方文化和西洋建筑在成都的集粹了,无论建筑形式和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这里都深深烙上了西式的痕迹。
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进行,今天的四圣祠街,民国、清末的历史建筑越来越少了。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四圣祠街的得名,是因清朝时这里的路口有一座祠庙,供奉着孔门弟子曾参、颜回、子路、子游这四位圣贤之人。祠庙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街名仍然沿用到了今天。
在惜字宫南街与四圣祠街的交汇处,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据说在1891年,加拿大英美会对华传教,赫斐秋、何忠义夫妇、司徒芬孙夫妇、启尔德夫妇、赫尔等一行9人,成为该会来华的第一批传教士。他们于1892年初到达四川成都,在四圣祠买下一片菜地,1894年建立了存在至今的四圣祠礼拜堂。一年后毁于“成都教案”。次年又重建。启尔德、斯蒂文森等来成都后,还租用了四圣祠北街12号的民房创办了西医诊所,名为四圣祠福音医院,这座诊所式医院,也是川西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西医医院。
1914年,这家医院成为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实习基地,后更名为仁济医院。1949年由解放军晋绥军区民众医院接管,1950年组建为川西第二医院,1952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市二医院。医院以前有一栋华丽西洋情调的大楼,据说是1910年建成的,以前是住院楼,但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
一个城市的幸福感和文化感,一部分也来源于那些琐碎的、能感受到历史年轮的街巷。老街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是人们与历史对话的纽带。沿着老街随处走走,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城市中的特色建筑和老街碰撞在一起,总能彰显独特的韵味。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当年的惜字宫南街如今也早已旧貌换了新颜,但街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当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的时候,总是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记忆,这也是成都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