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黄伞巷 酒文化的中轴线

    2020-04-24 15:05:35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黄伞巷全长320米,位于水井街往九眼桥方向之间的一条小街,北接双槐树街西口,南面通下河坝河边,大约是现在香格里拉酒店东侧一带,一头连着兰桂坊,一头接着水璟塘。上世纪90年代在锦江整治工程中,在黄伞巷曾挖出一口千年古井,更是频增历史文化古城色彩,于是将上述地段建设为“水井坊”景区。

      中国大小城市街道的名字,多半与传说或典故有关,黄伞巷也不例外。据了解,清代乾隆时期,四川华阳人顾汝修的府邸就在成都东门外的一条巷子里。顾公于乾隆七年(1742年)考中二甲第71名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他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家。他曾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圆满完成任务后,获赐黄缎华盖一顶,顾汝修遂将其插于府门之外。“华盖”一词可能太小众化,而“黄伞”二字显然更接地气,所以此巷后来便有了“黄伞巷”的名字。

      美食和川剧团

      老一辈的“黄伞”记忆

      论地理位置,黄伞巷地处中心城区的繁华地段;论历史底蕴,这里是清代翰林院编修顾汝修的故居所在地;论文化特色,从古代造酒的工坊到现代酒文化的汇聚,酒香飘荡,风格鲜明。然而说起黄伞巷,大部分人都会感到陌生,毕竟近段时间的黄伞巷,只是藏在水井坊里的一条背街小巷,但这条老巷是一段历史的侧影,也是曾经生活在巷里的人们绕不过去的一段往事。

      “我小时候生活的黄伞巷,宽不过几尺,小弯过来大弯拐去,极易误入别的小巷,地面土路坑洼,即便铺了一段石板,走起来也感松动摇晃。巷里有很多院落,大院少小院多。长辈喜欢坐在自家门前的老藤椅上看报纸,院子里搭起架子种了不少花花草草,倒也安逸。”家住黄伞巷附近的卢婆婆回忆说。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这里的望江川剧团。”卢婆婆回忆说,过黄伞巷不远,便是水井街了,由于水井街口子是东门外的“回水沱”,留得住人,演出一直红火,加之当时文娱场所不多,艺术品种稀少,川剧几乎成了“一花独秀”,观众踊跃,工农兵学商,男女老少,都喜欢看戏。“夜场天天演,逢星期日加演三场,不愁没有观众。表演的锣鼓一敲,大批戏迷就涌进剧场,热闹得很。”

      最令黄伞巷出名的大概是黄伞巷肺片了。据了解,改革开放后,有一家很小的凉菜店在黄伞巷默默经营,店面简陋,由姑嫂两人打理。店里的肺片被识货的附近街坊尝出了味道,这家店的名声就慢慢的传了出去,这就是当地有名的黄伞肺片。只不过伴随着黄伞巷的拆迁,黄伞肺片也搬离了这里。如今的黄伞肺片已经开了众多分店,现在也是成都有名的小吃。

      改造后的黄伞巷

      新晋网红打卡点

      这里曾经都是老旧院落,而现在经过打造的黄伞巷,仍然以成都人熟悉的市井特质为风格。走在这条街巷中,沿路皆是古色古香的商家店铺,青瓦石墙,老树石墩,肆意生长的花草,让人心旷神怡,抬头则可以望到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旧与新的对比,像是从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个极端,形成一种超现实的对比。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和几十年的变迁,在这条街巷中得以展现,犹如一幅浓郁的水墨画,一条蕴含着酒香的历史传承脉络,也在这青瓦石墙中渐渐清晰。

      走在如今的黄伞巷中,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将人带回过去的时光,青瓦石墙,小巷阡陌交错,沿街的餐饮、手作、零食、美妆又宣告着这里的潮流。牛皮糖、肉夹馍、糖油果子……各种小吃令人目不暇接,晒着太阳喝着茶的游人络绎不绝,窄窄的巷子里,还不时能遇上拍婚纱照的年轻人。

      据了解,如今成都正在实施打造的天府锦城项目规划了“八街九坊十景”,对街、坊、景进行功能业态植入、景观提升、交通改造,意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在即将启动的二期打造中,黄伞巷还将成为历史文化的在地呈现、国际社区的实践舞台,酒文化和国际社区的因素都要植入到黄伞巷之中,把顾汝修故居增设为景点,还将以酒文化作为业态串联,让这个区域有自己的白酒文化,也有全球各地知名的酿造展示、红酒品尝等,未来还会以沙龙、酒会的形式做展示。

      如今的黄伞巷成为了新晋网红巷,并将逐步成为具有高辨识度的博古通今主题文化街区,这条年深岁久的老巷从默默无闻实现了华丽转身,作为水井坊酒文化的中轴线,更是加深了它的内敛与沉淀,这条因“华盖”而得名的老街巷,也将继续书写它的新故事……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黄伞巷 酒文化的中轴线

    2020-04-24 15:05:35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黄伞巷全长320米,位于水井街往九眼桥方向之间的一条小街,北接双槐树街西口,南面通下河坝河边,大约是现在香格里拉酒店东侧一带,一头连着兰桂坊,一头接着水璟塘。上世纪90年代在锦江整治工程中,在黄伞巷曾挖出一口千年古井,更是频增历史文化古城色彩,于是将上述地段建设为“水井坊”景区。

      中国大小城市街道的名字,多半与传说或典故有关,黄伞巷也不例外。据了解,清代乾隆时期,四川华阳人顾汝修的府邸就在成都东门外的一条巷子里。顾公于乾隆七年(1742年)考中二甲第71名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他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家。他曾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圆满完成任务后,获赐黄缎华盖一顶,顾汝修遂将其插于府门之外。“华盖”一词可能太小众化,而“黄伞”二字显然更接地气,所以此巷后来便有了“黄伞巷”的名字。

      美食和川剧团

      老一辈的“黄伞”记忆

      论地理位置,黄伞巷地处中心城区的繁华地段;论历史底蕴,这里是清代翰林院编修顾汝修的故居所在地;论文化特色,从古代造酒的工坊到现代酒文化的汇聚,酒香飘荡,风格鲜明。然而说起黄伞巷,大部分人都会感到陌生,毕竟近段时间的黄伞巷,只是藏在水井坊里的一条背街小巷,但这条老巷是一段历史的侧影,也是曾经生活在巷里的人们绕不过去的一段往事。

      “我小时候生活的黄伞巷,宽不过几尺,小弯过来大弯拐去,极易误入别的小巷,地面土路坑洼,即便铺了一段石板,走起来也感松动摇晃。巷里有很多院落,大院少小院多。长辈喜欢坐在自家门前的老藤椅上看报纸,院子里搭起架子种了不少花花草草,倒也安逸。”家住黄伞巷附近的卢婆婆回忆说。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这里的望江川剧团。”卢婆婆回忆说,过黄伞巷不远,便是水井街了,由于水井街口子是东门外的“回水沱”,留得住人,演出一直红火,加之当时文娱场所不多,艺术品种稀少,川剧几乎成了“一花独秀”,观众踊跃,工农兵学商,男女老少,都喜欢看戏。“夜场天天演,逢星期日加演三场,不愁没有观众。表演的锣鼓一敲,大批戏迷就涌进剧场,热闹得很。”

      最令黄伞巷出名的大概是黄伞巷肺片了。据了解,改革开放后,有一家很小的凉菜店在黄伞巷默默经营,店面简陋,由姑嫂两人打理。店里的肺片被识货的附近街坊尝出了味道,这家店的名声就慢慢的传了出去,这就是当地有名的黄伞肺片。只不过伴随着黄伞巷的拆迁,黄伞肺片也搬离了这里。如今的黄伞肺片已经开了众多分店,现在也是成都有名的小吃。

      改造后的黄伞巷

      新晋网红打卡点

      这里曾经都是老旧院落,而现在经过打造的黄伞巷,仍然以成都人熟悉的市井特质为风格。走在这条街巷中,沿路皆是古色古香的商家店铺,青瓦石墙,老树石墩,肆意生长的花草,让人心旷神怡,抬头则可以望到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旧与新的对比,像是从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个极端,形成一种超现实的对比。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和几十年的变迁,在这条街巷中得以展现,犹如一幅浓郁的水墨画,一条蕴含着酒香的历史传承脉络,也在这青瓦石墙中渐渐清晰。

      走在如今的黄伞巷中,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将人带回过去的时光,青瓦石墙,小巷阡陌交错,沿街的餐饮、手作、零食、美妆又宣告着这里的潮流。牛皮糖、肉夹馍、糖油果子……各种小吃令人目不暇接,晒着太阳喝着茶的游人络绎不绝,窄窄的巷子里,还不时能遇上拍婚纱照的年轻人。

      据了解,如今成都正在实施打造的天府锦城项目规划了“八街九坊十景”,对街、坊、景进行功能业态植入、景观提升、交通改造,意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在即将启动的二期打造中,黄伞巷还将成为历史文化的在地呈现、国际社区的实践舞台,酒文化和国际社区的因素都要植入到黄伞巷之中,把顾汝修故居增设为景点,还将以酒文化作为业态串联,让这个区域有自己的白酒文化,也有全球各地知名的酿造展示、红酒品尝等,未来还会以沙龙、酒会的形式做展示。

      如今的黄伞巷成为了新晋网红巷,并将逐步成为具有高辨识度的博古通今主题文化街区,这条年深岁久的老巷从默默无闻实现了华丽转身,作为水井坊酒文化的中轴线,更是加深了它的内敛与沉淀,这条因“华盖”而得名的老街巷,也将继续书写它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