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3 15:55:19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在成都市青羊区锣锅巷东侧,东起鼓楼北二街、鼓楼北三街交会处接梓潼街,西止锣锅巷中段,有一条小街,它长不过200米,双车道,沥青路面,绿树成行。街内楼房、平房各半,临街都是一些旧式的铺面房,铺面房里大多是住家户,平日里这条街是很清静的。
这就是“红庙子街”,它不是什么庙子,唯一和庙子能挂上钩的,也就是清朝康熙年间在这条街上建有一座叫“准提庵”的小庙,因为外墙涂有红色,成都人多把准提庵叫作红庙子。光绪五年(1380)即以红庙子作为街名。
1991年12月26 日,四川省成都市体制改革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市分行联合建立的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在这条街上正式营业,进行国债、企业债券的交易。成都无缝钢管厂所属的工益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即在交易中心做柜台交易。还有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盐化)股票,也在此发售。
紧接着,四川未上市的八大股票(盐化、金路、天歌、乐电、长钢、金顶、长虹、东碳)开始在股民中进行频繁的无中介现金交易。于是,1992-1993年里,这里曾因股票自发交易引得万人空巷。
当年,几个做转手交易的“倒爷”,摆上纸板,写着拟收购股票、股权证的 名称。他们最初收购的“股票”,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股票的原始凭证,大多是手写的白条票据,盖有单位公章,仅是认购交款凭单。后来才有按省体改委要求由印钞厂设计印刷有水印和防伪图案的股票、股权证。
这是红庙子街股市最为兴盛的时期,整条街就像是农村赶场一样的热闹。与农村赶场不同的是人们没有肩扛手提各种吃的用的东西,这里来往的散户都是揣着大把大把的钱或者大把大把的各种“纸飞飞儿”,揣着川人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那时候买进卖出,一手给股票,一手数钞票,没有市场管理,也没有任何中介,纯粹是原始的自发交易。”居民杨军是个老股民了,他说:“最火的那一年多,汽车根本不敢开进来,自行车也只能推起走。”杨军说,岂止是红庙子一条街哦,周围的鼓楼北二街,鼓楼北三街,梓潼街,甚至童子街,都汇入了红庙子的发财洪流之中。锣锅巷和德盛路因为是交通要道,没有被红庙子拉下水。周边的餐馆茶铺,每天也生意兴隆,有的茶铺还搞成“炒股沙龙”。
当时,信息传递主要靠公用电话,就连几条街上的公用电话生意也异常好。
为方便了解行情,还有人编印《红庙子快报》,反映一周主要股票行情变化。重庆、乐山、德阳、绵阳、南充、涪陵、自贡等地的股票都现身红庙子市场,出现罕见的炒原始股盛况。
1993年3月22日,在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下,红庙子自发证券交易市场迁址至成都市北面比较僻静、便于集中管理的城北体育馆内。城北体育馆股票自发交易市场,因有一“北”字,股民用其谐音,称为“白庙子”,以示其与红庙子的联系。这种原始交易方式,现场流通的现金数量甚为庞大。然而,不论红庙子,还是“白庙子”,居然都没有现金被偷、 被抢事件发生。后来,股票进入集中托管时代,一些人又聚集到冻青树综合市场进行交易,股民们称之为“青庙子”。
二十多年过去,这条街上除了一家孤零零的证券营业部,已经难觅当年疯狂的踪迹。红庙子最终没有成为成都的华尔街,但的确是成都资本市场的萌芽所在。如今,沪深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内与场外市场都有成都企业的身影,无论是上市已久的企业还是初涉资本市场的“新兵”,都通过这些直接融资平台,助力企业的变大变强,对实体经济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07-03 15:55:19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在成都市青羊区锣锅巷东侧,东起鼓楼北二街、鼓楼北三街交会处接梓潼街,西止锣锅巷中段,有一条小街,它长不过200米,双车道,沥青路面,绿树成行。街内楼房、平房各半,临街都是一些旧式的铺面房,铺面房里大多是住家户,平日里这条街是很清静的。
这就是“红庙子街”,它不是什么庙子,唯一和庙子能挂上钩的,也就是清朝康熙年间在这条街上建有一座叫“准提庵”的小庙,因为外墙涂有红色,成都人多把准提庵叫作红庙子。光绪五年(1380)即以红庙子作为街名。
1991年12月26 日,四川省成都市体制改革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市分行联合建立的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在这条街上正式营业,进行国债、企业债券的交易。成都无缝钢管厂所属的工益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即在交易中心做柜台交易。还有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盐化)股票,也在此发售。
紧接着,四川未上市的八大股票(盐化、金路、天歌、乐电、长钢、金顶、长虹、东碳)开始在股民中进行频繁的无中介现金交易。于是,1992-1993年里,这里曾因股票自发交易引得万人空巷。
当年,几个做转手交易的“倒爷”,摆上纸板,写着拟收购股票、股权证的 名称。他们最初收购的“股票”,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股票的原始凭证,大多是手写的白条票据,盖有单位公章,仅是认购交款凭单。后来才有按省体改委要求由印钞厂设计印刷有水印和防伪图案的股票、股权证。
这是红庙子街股市最为兴盛的时期,整条街就像是农村赶场一样的热闹。与农村赶场不同的是人们没有肩扛手提各种吃的用的东西,这里来往的散户都是揣着大把大把的钱或者大把大把的各种“纸飞飞儿”,揣着川人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那时候买进卖出,一手给股票,一手数钞票,没有市场管理,也没有任何中介,纯粹是原始的自发交易。”居民杨军是个老股民了,他说:“最火的那一年多,汽车根本不敢开进来,自行车也只能推起走。”杨军说,岂止是红庙子一条街哦,周围的鼓楼北二街,鼓楼北三街,梓潼街,甚至童子街,都汇入了红庙子的发财洪流之中。锣锅巷和德盛路因为是交通要道,没有被红庙子拉下水。周边的餐馆茶铺,每天也生意兴隆,有的茶铺还搞成“炒股沙龙”。
当时,信息传递主要靠公用电话,就连几条街上的公用电话生意也异常好。
为方便了解行情,还有人编印《红庙子快报》,反映一周主要股票行情变化。重庆、乐山、德阳、绵阳、南充、涪陵、自贡等地的股票都现身红庙子市场,出现罕见的炒原始股盛况。
1993年3月22日,在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下,红庙子自发证券交易市场迁址至成都市北面比较僻静、便于集中管理的城北体育馆内。城北体育馆股票自发交易市场,因有一“北”字,股民用其谐音,称为“白庙子”,以示其与红庙子的联系。这种原始交易方式,现场流通的现金数量甚为庞大。然而,不论红庙子,还是“白庙子”,居然都没有现金被偷、 被抢事件发生。后来,股票进入集中托管时代,一些人又聚集到冻青树综合市场进行交易,股民们称之为“青庙子”。
二十多年过去,这条街上除了一家孤零零的证券营业部,已经难觅当年疯狂的踪迹。红庙子最终没有成为成都的华尔街,但的确是成都资本市场的萌芽所在。如今,沪深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内与场外市场都有成都企业的身影,无论是上市已久的企业还是初涉资本市场的“新兵”,都通过这些直接融资平台,助力企业的变大变强,对实体经济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