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这里是红瓦寺

    2020-07-31 23:02:54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四川大学的望江校区,有一个小北门,几乎是学校师生公认的“全国最窄的校门”,小到川大文新学院一位学生给“小北门”题联:锦水岸边,红瓦寺街无一寺;桃园洞口,小北门里有双门。其门隐蔽,高二米许,宽不足二米,中有栅栏,成二门洞,均不足五十厘米。小北门宽不足50厘米,却已有20余年的历史。从小北门进,川大东门出,就是府南河、望江公园和九眼桥。从小北门出,就能来到红瓦寺街共和村。

      象牙塔和烟火气,在这里分界。

      红瓦寺建于明代,原名德元寺。史籍记载明蜀王常游此寺。寺周围多明代蜀王府内侍墓,俗称太监坟。据史料记载,三瓦窑在宋代为一“么店子”,明代在红瓦寺建有三处砖瓦窑,按顺序排列,红瓦寺附近为头瓦窑,为蜀王府烧制陶器之地。如同它的历史角色一样,红瓦寺街并不是一条地位显著、声名显赫的街道,但它却是学生们的“心肝宝贝”。它的共和村作为“校外食堂”,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安抚着年轻人的心。

      这些餐厅价格低廉,品种多样,能在竞争激烈的校园餐饮店里存活下来且生意经久不衰的,老板多半有几样拿手绝活。占据在红瓦寺街道两旁的,都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大馆子”。

      幸福铁板烧的店名取得好,地段还是十字路口的黄金位置,特别是夏天的晚上约几个朋友聊会儿天,吃着油爆爆的烧烤,这就是学生的市井生活。泸州荤豆花,39元一个锅底,包含了无限量添加的豆花和豆浆,人均30的消费水平分分钟让人吃出幸福感。还有学府影城楼下的胖妈烂火锅、南宴人家自贡菜、花串串……红瓦寺的街道上,七中林荫的学生穿着校服,川大的大学生手里甩着校卡,街边充满的香气,是属于成都的味道和记忆。

      而这两年,红瓦寺18号的“鸳鸯楼”出了名,网称“小香港”。各路网红在这里打卡,朋友圈里也多见在这里晒照的。

      鸳鸯楼原是川大教职工老宿舍,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栋本身毫无关系的传统居民楼,各有7层,两边都盘旋着反复的“之”字型楼梯,因而得名“鸳鸯”——当然,也有这楼本身是专供新婚户短期使用、临时过渡的意思。

      鸳鸯楼门不大,可容下两个人通过。一进入小区就看见居民们在树荫下的凳子上打牌,老奶奶老爷爷则坐在一旁休闲地晒太阳。门口有一个大叔正在制作手工蛋卷,将已经制作好的蛋卷糊放入这个蛋卷器中,转一转加热,一张蛋卷皮就制作好了,再娴熟地用手卷一卷,热腾腾的蛋卷就出炉了。

      从一楼上去,可看到依次排着的人家。窗外晒着的衣服、被单,窗台上晾着的鞋子,还有些纵横交错的缆线,从一户绕到另一户。每一层都有人居住,水龙头,是公用的。

      走到4楼的时候,有两只小猫咪正在嬉闹玩耍,在这里打架,从上往下看着,两对鸳鸯楼彼此而相对,从一头牵到另一头。

      说起整个楼层的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许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距离。家家户户大部分都是敞着大门,甚至家里主人不在,也是开着房门的。下午四五点,会有放学回来的孩子们,他们戴着红领巾,背着一个小书包,里面装着作业,在晚饭前他们有时会相约在院子里,闹上一番。

      从这栋楼一楼上,下到另一栋楼一楼时,在一家住户的门外发现了一个牛奶箱子。“请勿忘记取牛奶”模糊地出现在墙角的一侧,还有一张白纸:“请来拍照的小姐姐小哥哥中午小声点。” 瞬间把人拉回了现实岁月。

      走出鸳鸯楼,便是华灯初上的摩登世界,附近的街道正在整修,而鸳鸯楼就像是隔着漫长岁月被悄悄放在时光匣子里的宝贝。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周末
  • /

    这里是红瓦寺

    2020-07-31 23:02:54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四川大学的望江校区,有一个小北门,几乎是学校师生公认的“全国最窄的校门”,小到川大文新学院一位学生给“小北门”题联:锦水岸边,红瓦寺街无一寺;桃园洞口,小北门里有双门。其门隐蔽,高二米许,宽不足二米,中有栅栏,成二门洞,均不足五十厘米。小北门宽不足50厘米,却已有20余年的历史。从小北门进,川大东门出,就是府南河、望江公园和九眼桥。从小北门出,就能来到红瓦寺街共和村。

      象牙塔和烟火气,在这里分界。

      红瓦寺建于明代,原名德元寺。史籍记载明蜀王常游此寺。寺周围多明代蜀王府内侍墓,俗称太监坟。据史料记载,三瓦窑在宋代为一“么店子”,明代在红瓦寺建有三处砖瓦窑,按顺序排列,红瓦寺附近为头瓦窑,为蜀王府烧制陶器之地。如同它的历史角色一样,红瓦寺街并不是一条地位显著、声名显赫的街道,但它却是学生们的“心肝宝贝”。它的共和村作为“校外食堂”,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安抚着年轻人的心。

      这些餐厅价格低廉,品种多样,能在竞争激烈的校园餐饮店里存活下来且生意经久不衰的,老板多半有几样拿手绝活。占据在红瓦寺街道两旁的,都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大馆子”。

      幸福铁板烧的店名取得好,地段还是十字路口的黄金位置,特别是夏天的晚上约几个朋友聊会儿天,吃着油爆爆的烧烤,这就是学生的市井生活。泸州荤豆花,39元一个锅底,包含了无限量添加的豆花和豆浆,人均30的消费水平分分钟让人吃出幸福感。还有学府影城楼下的胖妈烂火锅、南宴人家自贡菜、花串串……红瓦寺的街道上,七中林荫的学生穿着校服,川大的大学生手里甩着校卡,街边充满的香气,是属于成都的味道和记忆。

      而这两年,红瓦寺18号的“鸳鸯楼”出了名,网称“小香港”。各路网红在这里打卡,朋友圈里也多见在这里晒照的。

      鸳鸯楼原是川大教职工老宿舍,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栋本身毫无关系的传统居民楼,各有7层,两边都盘旋着反复的“之”字型楼梯,因而得名“鸳鸯”——当然,也有这楼本身是专供新婚户短期使用、临时过渡的意思。

      鸳鸯楼门不大,可容下两个人通过。一进入小区就看见居民们在树荫下的凳子上打牌,老奶奶老爷爷则坐在一旁休闲地晒太阳。门口有一个大叔正在制作手工蛋卷,将已经制作好的蛋卷糊放入这个蛋卷器中,转一转加热,一张蛋卷皮就制作好了,再娴熟地用手卷一卷,热腾腾的蛋卷就出炉了。

      从一楼上去,可看到依次排着的人家。窗外晒着的衣服、被单,窗台上晾着的鞋子,还有些纵横交错的缆线,从一户绕到另一户。每一层都有人居住,水龙头,是公用的。

      走到4楼的时候,有两只小猫咪正在嬉闹玩耍,在这里打架,从上往下看着,两对鸳鸯楼彼此而相对,从一头牵到另一头。

      说起整个楼层的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许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距离。家家户户大部分都是敞着大门,甚至家里主人不在,也是开着房门的。下午四五点,会有放学回来的孩子们,他们戴着红领巾,背着一个小书包,里面装着作业,在晚饭前他们有时会相约在院子里,闹上一番。

      从这栋楼一楼上,下到另一栋楼一楼时,在一家住户的门外发现了一个牛奶箱子。“请勿忘记取牛奶”模糊地出现在墙角的一侧,还有一张白纸:“请来拍照的小姐姐小哥哥中午小声点。” 瞬间把人拉回了现实岁月。

      走出鸳鸯楼,便是华灯初上的摩登世界,附近的街道正在整修,而鸳鸯楼就像是隔着漫长岁月被悄悄放在时光匣子里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