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行台大官成往事 ——灌县古城大观街忆旧

    2021-01-07 10:52:05

      王克明(四川)


    大观街民国时期建筑 江明义 摄


    大观街口 王克明 摄


    杨柳河上将军桥 王克明 摄

    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

      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

      杜甫的这首《警急》诗把我们带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的历史风云之中。站在都江堰市灌县古城大观街口将军桥头,我们仿佛看到唐代将军骑着战马,忙碌的身影进出行台,穿街而过……

      将军过处留大观

      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吐蕃君主称号)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然而,未得唐太宗之许。使者回报称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

      八月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一说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

      这里先介绍一下牛进达将军。唐贞观七年(633年),牛进达出任邗江府(今江苏扬州)统军,当时嘉州(治龙游,今四川乐山)、陵州(治仁寿,今属四川)的僚民举兵反叛,牛进达奉命率领戍守部属将其击败,平定了叛乱,勇猛善战名闻当代。接令后,牛进达于灌口镇静军(军治设今古城区)设行台管理军务,调兵遣将,运筹帷幄。

      贞观十二年九月初六,牛将军率部过玉垒关抵达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蕃军败退。赞普闻讯震惊,加之属下厌战情绪日高,大臣8人自杀,遂令撤军。遣使到长安诚恳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太宗应允。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唐以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赞普大喜,尽子婿之礼。

      “行台”为中央派出机关,乃行军总管官衙,相当于当今的“前线指挥部”,战争结束后,“行军总管”撤离,而“行台”继续保留,元代以后,行台制度被撤销。随着灌口城区人口的增多,行台官衙一带形成了街市。因为曾是大官居住的地方,当然就叫“大官街”了。而为方便行台将军出行而建的桥被人们称为“将军桥”。千年风霜眨眼而过。至民国时期,曾经的“行台”官衙已经变为民宅,因其街东侧建有一座观音寺(庙),老百姓以讹传讹,习非为是,易“官”为“观”,于是,大官街就成了“大观街”。

      原来的“大观街”,南起幸福路中段的将军桥,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后改至将军桥以西。北至瑞莲二巷旁的“天后宫”,全长约390米。街道虽然不长,却因位于灌县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居民临河而居,环境清幽,有“小桥流水人家”意味,为人们理想的居家之处。同时,因其得名于官衙,由来已久,声名在外。

      唐时的征战早已经随着历史的风云远去,大官行台已经成为往事。但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还能从街名、桥名中看到唐宋以来官员们进进出出的身影。

      四合院与吊脚楼

      走进民清时期的大观街,你会看到街西多为小四合院。一般有院落一进,正房、偏房各三间,另有门厅、耳房、仓储室和院坝等,为中产人家或富裕人家所有。大四合院则门面阔大,建筑讲究,有院落两进或以上,有各类房屋数间,多为家境富有者、官宦人家或声名显赫的书香世家所有。

      大观街东面街房则紧临杨柳河边,大致是清代以来城市人口增多以后临河而建的街房,因受地域限制,面积都不大,多因地制宜,在屋后有临水而建、仅容转身的小吊脚楼。它们虽不宽阔,但地处闹市,环境清幽,有“小桥流水人家”意味,亦为人们理想的居家之处。

      顺街往南而行即上杨柳河跨东街的将军桥,这是一座古桥,据《元史·河渠志》:“三泊洞水北过将军桥”,即指此桥。民国时期,将军桥是一座石坎木梁的街道桥,上铺木板,宽仅七米,行人路过时如果负重就有些困难。建国后改造街道,将军桥早已改为涵洞,成为幸福路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又在桥上建造了古戏台,常有川剧、古装戏等节目为游人演出。

      会馆 古井 自来水

      大观街北端末尾有“天后宫”,供奉“天后娘娘”,有出家人在此主持庙务,香火很旺。清代中后期,寓居于灌县城内的福建籍人士集资将“天后宫”改建为“福建会馆”,为灌县“七省会馆”之一。民国初年,兴办新学,此地曾作为在华光寺内所办“七省义学”的附属学校,后来并入县立高等小学,也算是为灌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灌县城区利用水井供应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已有上千年历史。本街有一口名气很大的古井——“沁心井”。据光绪《增修灌县志·舆地志》载,“沁心井,在县东观音寺侧,不知凿自何代。圆径五尺、深三丈有奇。康熙中有僧淘之,得断碣一片,书‘沁心泉’之篆文”。自唐宋以来的千百年中,本街居民多在此井中取水食用,井水清冽、甘甜,据说有助人长寿的功能。

      民国中期,染匠施蔚田在今将军桥下杨柳河里架设龙骨车,将河水提入水塔,用打通芯的斑竹、白甲竹外包铁皮作输水管道,送水进入大观街为十多户居民供水,这就是灌县城里最早的自来水设施。但因未与刘存厚旅长、袍哥舵把子申价屏等地方势力沟通,以下游农民灌溉受到影响为由,管道和水车最终被拆除。

      大观街上老百姓

      民国以来,在大观街居住的都是一些老百姓,百姓有百姓生活的滋味。丁献廷先生籍贯山西,为避日寇,于1940年代来灌县谋生。光复后,并未北返,因为爱上了灌县的青山绿水,定居大观街。解放后参加工作,因精通机械原理,被安排在县纺织厂作修理工。业余之际,以书法、篆刻消遣,却成名家。其书远法“二王”,精于汉隶,近宗何绍基及皖、浙两派,与“西泠印社”祖师吴昌硕最为相近。有人论丁献廷其人:得圣人不言之教,宁静淡泊,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以书法篆刻艺术养生、延年,而以工作糊口、养家。丁先生退休后,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由李启明先生介绍到县文物管理所,翻刻和拓印碑帖、书画,其作品遍于天南地北及海内外旅游者和爱好者手中。李启明先生在《书坛乡乘》中赞叹丁献廷先生:

      廿年萍水记初逢,出处虽殊道却同;

      绝技雅堪追皖浙,多能信足启颛蒙。

      王玉林先生是本县知识界知名人士,他于1940年代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回乡报效家乡父老,在鼎革之际,他作为旧政权的文教科长,积极赞成并促成起义,为灌县的和平解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任教于灌县中学,数学三角、代数、几何各科皆能,尤长于几何,人称“王几何”。他幽默风趣,能将生硬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的道具,让他的学生们愉快接受。据说他上几何课,从不带三角板、圆规等教学工具,面朝课堂,背对黑板就能画出标准的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而且好看,合符规矩,一直被师生传为佳话。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主席马及时写的《王几何》一文在2013年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使这位生长在大观街的教书先生走向全国,成为教师的楷模,学生的偶像。

      大观街的商贸

      大观街位居古城之央,历来是商贸繁华之地。据大观街老住户刘世琼描述:灌县城里最早的“中国协和皮鞋社”就开设在大观街,是由李跃平于1938年开设的。民国时期,全县有20多家布鞋店,这里就有18家,而最具规模的要数大观街口子上的“三三鞋店”,有三大间铺面,还有电灯照明,其规模与气派非同一般。

      大观街口右侧第一家“大观亭”茶馆,开业早,经营久,店堂大,在民国时期颇有名气。街上还有装裱店、染坊、旅店、米铺、古董铺、布帽店、钟表修理、镶牙店、锡匠铺、镔铁铺、硝皮店等。

      最热闹的是“郑吹吹”家开的轿房,那大花轿子好好漂亮啊!四个轿夫抬起闪悠闪悠的,人人见了都会向它行个“注目礼”。最不济的要数“张豆腐”和“王纸火”(花圈店)。这里少不了有吃的好去处:“毛汤元”“刘荞面”“汤花生”“小酒店”等等。大观街中段有“邹凉粉”,下段有“赵卖面”。而“毛汤元”“邹凉粉”和“赵卖面”还被作为灌县名小吃载入1991年版的《灌县志》。

      这里曾经是老灌县人气旺盛,商贾云集之地,也可以说是老灌县集趣闻、趣味于一体的一条古街。

      如今的大观街,经过1990年代的改造和2010年的仿古装修,楼层增高了,楼面还原成民清时期古建筑的样式。没有了原来的电线凌空支离破碎的破败景象,清新古朴的街景,繁华热闹的场面更胜往昔。特别是东侧一排铺面,因与杨柳河相邻相通,全部变成了通街铺面。穿铺而过即为杨柳河边街,巨大的水车缓缓转动,车水入渠,曲水环流,杨柳轻拂,一派清新的江南水乡情调,更为大观街带来更多商机和繁荣。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行台大官成往事 ——灌县古城大观街忆旧

    2021-01-07 10:52:05

      王克明(四川)


    大观街民国时期建筑 江明义 摄


    大观街口 王克明 摄


    杨柳河上将军桥 王克明 摄

    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

      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

      杜甫的这首《警急》诗把我们带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的历史风云之中。站在都江堰市灌县古城大观街口将军桥头,我们仿佛看到唐代将军骑着战马,忙碌的身影进出行台,穿街而过……

      将军过处留大观

      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吐蕃君主称号)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然而,未得唐太宗之许。使者回报称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

      八月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一说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

      这里先介绍一下牛进达将军。唐贞观七年(633年),牛进达出任邗江府(今江苏扬州)统军,当时嘉州(治龙游,今四川乐山)、陵州(治仁寿,今属四川)的僚民举兵反叛,牛进达奉命率领戍守部属将其击败,平定了叛乱,勇猛善战名闻当代。接令后,牛进达于灌口镇静军(军治设今古城区)设行台管理军务,调兵遣将,运筹帷幄。

      贞观十二年九月初六,牛将军率部过玉垒关抵达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蕃军败退。赞普闻讯震惊,加之属下厌战情绪日高,大臣8人自杀,遂令撤军。遣使到长安诚恳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太宗应允。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唐以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赞普大喜,尽子婿之礼。

      “行台”为中央派出机关,乃行军总管官衙,相当于当今的“前线指挥部”,战争结束后,“行军总管”撤离,而“行台”继续保留,元代以后,行台制度被撤销。随着灌口城区人口的增多,行台官衙一带形成了街市。因为曾是大官居住的地方,当然就叫“大官街”了。而为方便行台将军出行而建的桥被人们称为“将军桥”。千年风霜眨眼而过。至民国时期,曾经的“行台”官衙已经变为民宅,因其街东侧建有一座观音寺(庙),老百姓以讹传讹,习非为是,易“官”为“观”,于是,大官街就成了“大观街”。

      原来的“大观街”,南起幸福路中段的将军桥,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后改至将军桥以西。北至瑞莲二巷旁的“天后宫”,全长约390米。街道虽然不长,却因位于灌县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居民临河而居,环境清幽,有“小桥流水人家”意味,为人们理想的居家之处。同时,因其得名于官衙,由来已久,声名在外。

      唐时的征战早已经随着历史的风云远去,大官行台已经成为往事。但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还能从街名、桥名中看到唐宋以来官员们进进出出的身影。

      四合院与吊脚楼

      走进民清时期的大观街,你会看到街西多为小四合院。一般有院落一进,正房、偏房各三间,另有门厅、耳房、仓储室和院坝等,为中产人家或富裕人家所有。大四合院则门面阔大,建筑讲究,有院落两进或以上,有各类房屋数间,多为家境富有者、官宦人家或声名显赫的书香世家所有。

      大观街东面街房则紧临杨柳河边,大致是清代以来城市人口增多以后临河而建的街房,因受地域限制,面积都不大,多因地制宜,在屋后有临水而建、仅容转身的小吊脚楼。它们虽不宽阔,但地处闹市,环境清幽,有“小桥流水人家”意味,亦为人们理想的居家之处。

      顺街往南而行即上杨柳河跨东街的将军桥,这是一座古桥,据《元史·河渠志》:“三泊洞水北过将军桥”,即指此桥。民国时期,将军桥是一座石坎木梁的街道桥,上铺木板,宽仅七米,行人路过时如果负重就有些困难。建国后改造街道,将军桥早已改为涵洞,成为幸福路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又在桥上建造了古戏台,常有川剧、古装戏等节目为游人演出。

      会馆 古井 自来水

      大观街北端末尾有“天后宫”,供奉“天后娘娘”,有出家人在此主持庙务,香火很旺。清代中后期,寓居于灌县城内的福建籍人士集资将“天后宫”改建为“福建会馆”,为灌县“七省会馆”之一。民国初年,兴办新学,此地曾作为在华光寺内所办“七省义学”的附属学校,后来并入县立高等小学,也算是为灌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灌县城区利用水井供应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已有上千年历史。本街有一口名气很大的古井——“沁心井”。据光绪《增修灌县志·舆地志》载,“沁心井,在县东观音寺侧,不知凿自何代。圆径五尺、深三丈有奇。康熙中有僧淘之,得断碣一片,书‘沁心泉’之篆文”。自唐宋以来的千百年中,本街居民多在此井中取水食用,井水清冽、甘甜,据说有助人长寿的功能。

      民国中期,染匠施蔚田在今将军桥下杨柳河里架设龙骨车,将河水提入水塔,用打通芯的斑竹、白甲竹外包铁皮作输水管道,送水进入大观街为十多户居民供水,这就是灌县城里最早的自来水设施。但因未与刘存厚旅长、袍哥舵把子申价屏等地方势力沟通,以下游农民灌溉受到影响为由,管道和水车最终被拆除。

      大观街上老百姓

      民国以来,在大观街居住的都是一些老百姓,百姓有百姓生活的滋味。丁献廷先生籍贯山西,为避日寇,于1940年代来灌县谋生。光复后,并未北返,因为爱上了灌县的青山绿水,定居大观街。解放后参加工作,因精通机械原理,被安排在县纺织厂作修理工。业余之际,以书法、篆刻消遣,却成名家。其书远法“二王”,精于汉隶,近宗何绍基及皖、浙两派,与“西泠印社”祖师吴昌硕最为相近。有人论丁献廷其人:得圣人不言之教,宁静淡泊,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以书法篆刻艺术养生、延年,而以工作糊口、养家。丁先生退休后,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由李启明先生介绍到县文物管理所,翻刻和拓印碑帖、书画,其作品遍于天南地北及海内外旅游者和爱好者手中。李启明先生在《书坛乡乘》中赞叹丁献廷先生:

      廿年萍水记初逢,出处虽殊道却同;

      绝技雅堪追皖浙,多能信足启颛蒙。

      王玉林先生是本县知识界知名人士,他于1940年代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回乡报效家乡父老,在鼎革之际,他作为旧政权的文教科长,积极赞成并促成起义,为灌县的和平解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任教于灌县中学,数学三角、代数、几何各科皆能,尤长于几何,人称“王几何”。他幽默风趣,能将生硬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的道具,让他的学生们愉快接受。据说他上几何课,从不带三角板、圆规等教学工具,面朝课堂,背对黑板就能画出标准的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而且好看,合符规矩,一直被师生传为佳话。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主席马及时写的《王几何》一文在2013年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使这位生长在大观街的教书先生走向全国,成为教师的楷模,学生的偶像。

      大观街的商贸

      大观街位居古城之央,历来是商贸繁华之地。据大观街老住户刘世琼描述:灌县城里最早的“中国协和皮鞋社”就开设在大观街,是由李跃平于1938年开设的。民国时期,全县有20多家布鞋店,这里就有18家,而最具规模的要数大观街口子上的“三三鞋店”,有三大间铺面,还有电灯照明,其规模与气派非同一般。

      大观街口右侧第一家“大观亭”茶馆,开业早,经营久,店堂大,在民国时期颇有名气。街上还有装裱店、染坊、旅店、米铺、古董铺、布帽店、钟表修理、镶牙店、锡匠铺、镔铁铺、硝皮店等。

      最热闹的是“郑吹吹”家开的轿房,那大花轿子好好漂亮啊!四个轿夫抬起闪悠闪悠的,人人见了都会向它行个“注目礼”。最不济的要数“张豆腐”和“王纸火”(花圈店)。这里少不了有吃的好去处:“毛汤元”“刘荞面”“汤花生”“小酒店”等等。大观街中段有“邹凉粉”,下段有“赵卖面”。而“毛汤元”“邹凉粉”和“赵卖面”还被作为灌县名小吃载入1991年版的《灌县志》。

      这里曾经是老灌县人气旺盛,商贾云集之地,也可以说是老灌县集趣闻、趣味于一体的一条古街。

      如今的大观街,经过1990年代的改造和2010年的仿古装修,楼层增高了,楼面还原成民清时期古建筑的样式。没有了原来的电线凌空支离破碎的破败景象,清新古朴的街景,繁华热闹的场面更胜往昔。特别是东侧一排铺面,因与杨柳河相邻相通,全部变成了通街铺面。穿铺而过即为杨柳河边街,巨大的水车缓缓转动,车水入渠,曲水环流,杨柳轻拂,一派清新的江南水乡情调,更为大观街带来更多商机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