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巴蜀名士李调元

    2020-08-25 14:16:38

      张坤富

      值炎夏之日,初入伏天,南村坝子郁郁葱葱,玉米挂须,稻子孕穗,乌龙山拔地而起的香樟林长成一道绿色的屏障。山脚下,青石堆砌的调元墓,醒目矗立。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初五,一个婴儿降生在绵州府罗江县上村南村坝(今安州区塔水镇童山村李家湾)。其父李化楠假寐于客厅,梦见一只仙鹤翩飞并落于门前,醒来闻报儿子出生,遂取名“鹤儿”。寓意鹤立鸡群,大有作为。

      鹤儿六岁时母亲罗氏病逝,父亲游学在外,祖父李文彩聘请塾师于家,教《四书》《尔雅》,并给孙儿取学名“调元”,字羮堂。生于书香世家的李调元,自幼便酷爱诗书,曾自述“生平于诗有酷嗜”“偏于觅句解推敲”。七岁时作诗:“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被誉为神童。

      乾隆七年,李调元父亲李化楠联捷进士,但因厌恶官场陋习,厌恶八旗子弟的飞扬跋扈,想外放做一名清官又不遂愿,于是辞职回老家于壘水河畔置地建醒园,课教乡人,李调元也课读其中。调元十八岁时李化楠补官浙江,临行前告诫李调元:“从来纨绔习气,大半皆望捐纳,不肯读书。汝若不秀才,不必来任所,吾且不汝捐也。”大意是那些纨绔子弟,读书不用功,大多靠捐纳走关系买官,你如果不认真读书,就不要来见我,我也不会帮你……

      1753年李调元奉父命赴浙江余姚,受业于浙江书院掌教、进士李祖惠,从学经术;师从举人俞醉六,习八股文;又拜嘉兴府教谕施沧涛学诗。此前一年,李化楠已调任秀水(嘉兴府)知县,因而复受业于翰林院编修徐君讳。江南问学五年,李调元自是收获颇丰。二十五岁时因祖父李文彩病故,李调元随父亲返回家乡,携书僮寓居鸴镵寺继续攻读,次年至成都府补岁考,名列第五。乾隆二十六年参加万寿恩科会试,为当时的主考官刘统勋(刘庸之父)所器重,以副榜取为内阁中书,补国子监学正,至此步入仕途。受知于纪晓岚,广交社会贤达名士。三十岁再次参加会试,钦取第五名,选入一等点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文学、经史、诗赋、艺术等研习。“校书直天禄,翩翩砺其羽。”踌躇满志,春风得意。至学业完成,授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六品),后又补授考功主事,兼文选司事。

      1788年,李调元抵达广东任学政,48岁时奉旨回京,升任直隶通永道员(正四品),兼管河务、海防、屯田。然而一年后却因得罪权贵入狱,发配伊犁充当苦差,途中染病,念其为官多年,并无大错,获吏部批准解甲归田。回乡后的李调元并未就此清闲下来,而是教学著书,建万卷楼,亲手编定续刻《函海》。

      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一代文星,巴蜀文豪李调元与世长辞。

      纵观李调元一生,二十六岁入仕,秉持家风,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实为清代官场一股清流。著书立说,颇具名士风范。

      初任内阁中书,就与当时名士王梦楼、毕秋帆、祝芷塘、程鱼门、宋小岩等相交甚笃,一起诗文唱和,留下不少佳话。及至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主事期间,吏部需每月初一日派考功司主事一人向皇帝进呈上一月内外官员的升降调任以及告假的册子审批,由专职太监转呈。有一月轮到李调元当值,同僚就提前告诉他:“每遇换新司员,必须送太监银四两,对联一副。此为定例。”

      而李调元却说:“为公事安用贿?且无故私谒,独不畏近待乎!”断然拒绝向宧官行贿。这当然引起了宧官的不满,并遭到辱骂。李调元厉声与对:“余位虽卑,乃皇上命官,有罪有国法,汝何得擅骂!”此事后被乾隆知道,对收受贿赂的宦官进行了处置。众官员都对李调元佩服不已,一时间李调元的住所看云楼“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担任广东学政时,颁布《示诸生文》,极力整饬学风,严处代考枪手和挟带抄袭生员,对于来请客说托的一律不顾。在他主考这一年,广东所辖二府七州由于初考时严处了肇庆作弊考生六人,使得广东学风为之一新,成为全国典范。

      乾隆四十六年,李调元再一次得到朝延重用,升任直隶通道员,在启动通州筐儿港工程中,务关厅官员刘某按惯例向新上任的李调元送钱一千元,李调元坚决拒而不纳,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次年七月,军机大臣、尚书和珳面奉谕旨:“送《四库全书》一份至盛京(今沈阳)。山海关外由奉天府尹伯兴办理,关内由李调元办理。”书至卢龙县境,知县郭棣泰没有准备雨具,书役也无人押解,致使装书的黄箱被雨淋湿。此事本为郭知县的责任,而时任永平知府弓养正却刻意包庇乡党郭棣泰,反污李调元随从衙役沿途索贿,不尽职守。事件层层上报,因李调元为官刚正不阿,被得罪的朝延官员(和珳)联合起来给李调元罗织了罪名,导致李调元最后被判入狱后发配新疆伊犁。至此,李调元对险浪丛生的宧海心灰意冷,决意归蜀,笑傲山水,潜心著述。

      巴蜀文化渊远流长,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璀璨耀目。巴蜀文化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然而自清人入关以来,巴蜀文化也经历了从凋零不堪到复苏与发展的过程。作为川人的李调元,对巴蜀文化的传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辑撰刊刻大型丛书《函海》,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学、语言学、金石学、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是研究巴蜀文化的宝贵资料。他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达五十余种。著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等。在四川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名人,李调元是唯一一位来自清代的名人。

      李调元被冠以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以及文艺理论家,藏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民俗家,百科全书式学者,实至名归。也因此,我们今天谈论巴蜀文化,就不该忘记李调元其人。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巴蜀名士李调元

    2020-08-25 14:16:38

      张坤富

      值炎夏之日,初入伏天,南村坝子郁郁葱葱,玉米挂须,稻子孕穗,乌龙山拔地而起的香樟林长成一道绿色的屏障。山脚下,青石堆砌的调元墓,醒目矗立。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初五,一个婴儿降生在绵州府罗江县上村南村坝(今安州区塔水镇童山村李家湾)。其父李化楠假寐于客厅,梦见一只仙鹤翩飞并落于门前,醒来闻报儿子出生,遂取名“鹤儿”。寓意鹤立鸡群,大有作为。

      鹤儿六岁时母亲罗氏病逝,父亲游学在外,祖父李文彩聘请塾师于家,教《四书》《尔雅》,并给孙儿取学名“调元”,字羮堂。生于书香世家的李调元,自幼便酷爱诗书,曾自述“生平于诗有酷嗜”“偏于觅句解推敲”。七岁时作诗:“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被誉为神童。

      乾隆七年,李调元父亲李化楠联捷进士,但因厌恶官场陋习,厌恶八旗子弟的飞扬跋扈,想外放做一名清官又不遂愿,于是辞职回老家于壘水河畔置地建醒园,课教乡人,李调元也课读其中。调元十八岁时李化楠补官浙江,临行前告诫李调元:“从来纨绔习气,大半皆望捐纳,不肯读书。汝若不秀才,不必来任所,吾且不汝捐也。”大意是那些纨绔子弟,读书不用功,大多靠捐纳走关系买官,你如果不认真读书,就不要来见我,我也不会帮你……

      1753年李调元奉父命赴浙江余姚,受业于浙江书院掌教、进士李祖惠,从学经术;师从举人俞醉六,习八股文;又拜嘉兴府教谕施沧涛学诗。此前一年,李化楠已调任秀水(嘉兴府)知县,因而复受业于翰林院编修徐君讳。江南问学五年,李调元自是收获颇丰。二十五岁时因祖父李文彩病故,李调元随父亲返回家乡,携书僮寓居鸴镵寺继续攻读,次年至成都府补岁考,名列第五。乾隆二十六年参加万寿恩科会试,为当时的主考官刘统勋(刘庸之父)所器重,以副榜取为内阁中书,补国子监学正,至此步入仕途。受知于纪晓岚,广交社会贤达名士。三十岁再次参加会试,钦取第五名,选入一等点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文学、经史、诗赋、艺术等研习。“校书直天禄,翩翩砺其羽。”踌躇满志,春风得意。至学业完成,授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六品),后又补授考功主事,兼文选司事。

      1788年,李调元抵达广东任学政,48岁时奉旨回京,升任直隶通永道员(正四品),兼管河务、海防、屯田。然而一年后却因得罪权贵入狱,发配伊犁充当苦差,途中染病,念其为官多年,并无大错,获吏部批准解甲归田。回乡后的李调元并未就此清闲下来,而是教学著书,建万卷楼,亲手编定续刻《函海》。

      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一代文星,巴蜀文豪李调元与世长辞。

      纵观李调元一生,二十六岁入仕,秉持家风,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实为清代官场一股清流。著书立说,颇具名士风范。

      初任内阁中书,就与当时名士王梦楼、毕秋帆、祝芷塘、程鱼门、宋小岩等相交甚笃,一起诗文唱和,留下不少佳话。及至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主事期间,吏部需每月初一日派考功司主事一人向皇帝进呈上一月内外官员的升降调任以及告假的册子审批,由专职太监转呈。有一月轮到李调元当值,同僚就提前告诉他:“每遇换新司员,必须送太监银四两,对联一副。此为定例。”

      而李调元却说:“为公事安用贿?且无故私谒,独不畏近待乎!”断然拒绝向宧官行贿。这当然引起了宧官的不满,并遭到辱骂。李调元厉声与对:“余位虽卑,乃皇上命官,有罪有国法,汝何得擅骂!”此事后被乾隆知道,对收受贿赂的宦官进行了处置。众官员都对李调元佩服不已,一时间李调元的住所看云楼“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担任广东学政时,颁布《示诸生文》,极力整饬学风,严处代考枪手和挟带抄袭生员,对于来请客说托的一律不顾。在他主考这一年,广东所辖二府七州由于初考时严处了肇庆作弊考生六人,使得广东学风为之一新,成为全国典范。

      乾隆四十六年,李调元再一次得到朝延重用,升任直隶通道员,在启动通州筐儿港工程中,务关厅官员刘某按惯例向新上任的李调元送钱一千元,李调元坚决拒而不纳,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次年七月,军机大臣、尚书和珳面奉谕旨:“送《四库全书》一份至盛京(今沈阳)。山海关外由奉天府尹伯兴办理,关内由李调元办理。”书至卢龙县境,知县郭棣泰没有准备雨具,书役也无人押解,致使装书的黄箱被雨淋湿。此事本为郭知县的责任,而时任永平知府弓养正却刻意包庇乡党郭棣泰,反污李调元随从衙役沿途索贿,不尽职守。事件层层上报,因李调元为官刚正不阿,被得罪的朝延官员(和珳)联合起来给李调元罗织了罪名,导致李调元最后被判入狱后发配新疆伊犁。至此,李调元对险浪丛生的宧海心灰意冷,决意归蜀,笑傲山水,潜心著述。

      巴蜀文化渊远流长,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璀璨耀目。巴蜀文化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然而自清人入关以来,巴蜀文化也经历了从凋零不堪到复苏与发展的过程。作为川人的李调元,对巴蜀文化的传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辑撰刊刻大型丛书《函海》,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学、语言学、金石学、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是研究巴蜀文化的宝贵资料。他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达五十余种。著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等。在四川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名人,李调元是唯一一位来自清代的名人。

      李调元被冠以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以及文艺理论家,藏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民俗家,百科全书式学者,实至名归。也因此,我们今天谈论巴蜀文化,就不该忘记李调元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