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时政
  • /
  • 国内
  • /

    “好的品行修养将会终生受用” 禅宗美学拓荒人 84岁壮心不已

    2018-10-30 16:49:12

    (本报记者 胡斌/文 何月/图)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0月26日,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美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海内外的专业学者齐聚川师大文学院,就中国美学、禅宗美学等进行了一场高端学术讨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博士生导师皮朝纲,被誉为“国内禅宗美学研究领域拓荒人”,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他作了以《从美学文献的新发掘开辟美学新学科的建构之路》为主题的报告,其创造性的论述以及独到的见解,获得了学者们的阵阵掌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四川师范大学读研究生,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跟随皮朝纲老师研究文艺美学。皮老师是国内最早研究文艺美学的学者之一,出过很多重要的著述。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学生的认真教导,使我终身难忘。”来自马来西亚南方大学的詹杭伦教授对记者说道。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皮朝纲教授,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多年以来静心专注于禅宗书画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精解注释等工作,在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美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学术贡献。“禅宗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美学很注重人身修养,特别是在当下社会,一个人要想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做出贡献,那么好的品行修养将会终生受用。”就禅宗美学如何与当下生活发生联系这一问题,皮朝纲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2009年,皮朝纲教授提出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倡议,他认为,中国美学思想的资料被淹没在海量的古典文献中,需要做大量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长期以来,在美学研究中存在着“重理论、轻文献”的错误倾向,所以,只有将中国美学文献整理提升到“学”的高度,作为中国美学的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激励和促进中国美学研究的实质发展。
    作为“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倡导者,皮朝纲教授率先而为,对于禅宗诗学、书学、画学和乐学等文艺美学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先后完成和出版了5部著作,对禅宗美学研究、传统美学研究和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学术贡献。他的《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三本著述,被学术界称为“禅宗美学三书”。这些著述,都是他通过不断地发掘和查阅相关文献记载和资料,逐字逐句地研究和解读,最终在其基础上进行精解新注而成。
    皮朝纲教授这种扎根文献静心研究的治学态度,也是对后辈学者的激励。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余虹教授,于1992年到1995年期间跟随皮朝纲教授一起学习。
    “皮老师非常的严格,当然,并不是说他这个人性格严厉,他的严格体现在对学术的严谨和对学生的认真指导这两方面。”余虹告诉记者,和皮老师一起学习的那段时间,皮朝纲教授的两句口头禅让她印象最为深刻。一句是“既来之则安之”,是告诫他的学生们,要想在学术上取得成果,就必须静下心来,切勿浮躁,把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另一句是“做事赶早不赶晚”,是想让学生们明白,做事不要拖拉,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皮朝纲教授经常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而这也慢慢地成为了学生们的座右铭。
    对学生认真负责,也是皮朝纲教授的“标签”之一。“有一次我把我写的论文交给皮老师看,老师看得很仔细,一边看一边给我标注错误,除此之外还帮我补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甚至是标点符号的错误,他都会圈出来。”余虹笑着向记者回忆起了往事。
    现如今,耄耋之年的皮朝纲教授依然静心沉浸于学术研究中,除此之外他还专门学习了电脑制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成光盘,发给学生参考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皮朝纲教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据了解,皮朝纲教授在近期即将出版一套三百万字的学术著作,内容包括禅宗美学所涉及的书法、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时政
  • /
  • 国内
  • /

    “好的品行修养将会终生受用” 禅宗美学拓荒人 84岁壮心不已

    2018-10-30 16:49:12

    (本报记者 胡斌/文 何月/图)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0月26日,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美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海内外的专业学者齐聚川师大文学院,就中国美学、禅宗美学等进行了一场高端学术讨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博士生导师皮朝纲,被誉为“国内禅宗美学研究领域拓荒人”,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他作了以《从美学文献的新发掘开辟美学新学科的建构之路》为主题的报告,其创造性的论述以及独到的见解,获得了学者们的阵阵掌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四川师范大学读研究生,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跟随皮朝纲老师研究文艺美学。皮老师是国内最早研究文艺美学的学者之一,出过很多重要的著述。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学生的认真教导,使我终身难忘。”来自马来西亚南方大学的詹杭伦教授对记者说道。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皮朝纲教授,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多年以来静心专注于禅宗书画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精解注释等工作,在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美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学术贡献。“禅宗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美学很注重人身修养,特别是在当下社会,一个人要想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做出贡献,那么好的品行修养将会终生受用。”就禅宗美学如何与当下生活发生联系这一问题,皮朝纲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2009年,皮朝纲教授提出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倡议,他认为,中国美学思想的资料被淹没在海量的古典文献中,需要做大量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长期以来,在美学研究中存在着“重理论、轻文献”的错误倾向,所以,只有将中国美学文献整理提升到“学”的高度,作为中国美学的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激励和促进中国美学研究的实质发展。
    作为“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倡导者,皮朝纲教授率先而为,对于禅宗诗学、书学、画学和乐学等文艺美学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先后完成和出版了5部著作,对禅宗美学研究、传统美学研究和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学术贡献。他的《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三本著述,被学术界称为“禅宗美学三书”。这些著述,都是他通过不断地发掘和查阅相关文献记载和资料,逐字逐句地研究和解读,最终在其基础上进行精解新注而成。
    皮朝纲教授这种扎根文献静心研究的治学态度,也是对后辈学者的激励。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余虹教授,于1992年到1995年期间跟随皮朝纲教授一起学习。
    “皮老师非常的严格,当然,并不是说他这个人性格严厉,他的严格体现在对学术的严谨和对学生的认真指导这两方面。”余虹告诉记者,和皮老师一起学习的那段时间,皮朝纲教授的两句口头禅让她印象最为深刻。一句是“既来之则安之”,是告诫他的学生们,要想在学术上取得成果,就必须静下心来,切勿浮躁,把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另一句是“做事赶早不赶晚”,是想让学生们明白,做事不要拖拉,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皮朝纲教授经常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而这也慢慢地成为了学生们的座右铭。
    对学生认真负责,也是皮朝纲教授的“标签”之一。“有一次我把我写的论文交给皮老师看,老师看得很仔细,一边看一边给我标注错误,除此之外还帮我补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甚至是标点符号的错误,他都会圈出来。”余虹笑着向记者回忆起了往事。
    现如今,耄耋之年的皮朝纲教授依然静心沉浸于学术研究中,除此之外他还专门学习了电脑制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成光盘,发给学生参考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皮朝纲教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据了解,皮朝纲教授在近期即将出版一套三百万字的学术著作,内容包括禅宗美学所涉及的书法、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