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15:56:49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通讯员 周韵 尹翔)初夏时节,步入四川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远眺青山环抱,层峦叠翠间竹海翻波;近观黛瓦白墙,古朴雅致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田园画卷。这个全国文明村何以实现景致与文明的完美交融?“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通过支部领航、党员示范、志愿聚力、群众共治的‘四维’模式,激发出文明创建的源头活水。”棚花村党委书记蒋刚揭开了乡村蝶变的密码。
党群共治焕新颜 文明新风润乡村
晨光初露,棚花村的文化广场上已响起沙沙扫帚声。村民周显合拿着钳子沿路拾捡垃圾,“党员带头干,咱也跟着动真格。环境清爽了,游客多了,荷包鼓了,精气神都不一样!”放眼望去,素墙青瓦与青山碧水相映,曾经杂物堆积的犄角旮旯,如今成了紫藤缠绕的景观廊道。
棚花村的美丽蜕变始于一场破局之战。几年前,该村刚启动人居环境整治时,“干部跑断腿,群众不动弹”的困境让村“两委”举步维艰。面对困局,棚花村创新探索出“党建引领+全民共治”的治理新路径,通过组建党员先锋队包片联户,由党员家庭率先打造“最美庭院”,用实景样板消除群众疑虑。构建“智慧环卫”体系,农户分类投放垃圾,村级环保驿站二次分拣,镇转运中心资源化处理,97%的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增设公益性岗位,形成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实现人居环境从“面子美”到“里子净”的深度转变。
走进棚花村德治广场,孝善、崇德等故事传递着文明理念,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沐浴着文明村风。“以往邻里经常为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经过素质提升培训后,干群的心更近了、干劲更足了,幸福指数更高了。”村民王友凤笑着说。
近年来,棚花村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开展“最美家庭”“孝老爱亲”“文明示范户”等先进评选活动,不断树典型、立榜样、促学风。完善农家书屋,配套电子阅览机,拉近了群众与现代科技的距离,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推广“农民夜校微课堂”定制化课程培训,丰富学习内容,通过平台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如今,随处可见的文明新风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民宿经济绘蓝图 产业融合兴乡村
暮色四合,棚花村在晚霞的映衬下,静谧温馨。古香古色的民宿“万家灯火”内,来自远方的游客看书品茗、怡然自得。民宿业主万兴云在厨房忙着为客人准备晚餐。“我们民宿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今年‘五一’假期,我们的房间全部客满。”万兴云说。
近年来,随着棚花村人居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靠山吃山”的理念早已从老一辈村民种地、养殖换取收入,转变为新一代新农人依托农村自然风光,打造精品民宿来赚得收益。
走进民宿“棚花记忆”,灯光璀璨、音乐环绕,三五游人把酒言欢,逍遥自在。该民宿自2023年开业以来,每到周末便一房难求。对于它的“走红”,主人温亮并不意外。“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充满了自然的味道,会让游客感受到非常舒适和惬意。”
温亮一家曾在外经营餐饮生意,随着家乡民宿发展火热,他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棚花记忆”投资上百万元,在原有的民居上进行了改建,打造仿古四合院和现代化客房,并建了餐饮区、烧烤区,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和居住体验。
“民宿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乡村旅游从‘看半天’向‘玩一天住一宿’再到‘夏季定居’的模式转变,不仅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也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了。截至目前,棚花村已发展民宿、农家乐等50余家。”蒋刚告诉记者,为提升民宿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提高民宿的市场竞争力,该村始终坚持以“支部领航、干部带头、党员示范”推动党建与民宿融合共建,着力打造民宿经济品牌。同时,利用“旅游+”“生态+”模式,依托千亩果园、精品民宿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完善周边基础设施,美化乡村面貌,形成了“彰显特色、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农业景观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追寻“诗和远方”。
法治赋能活资产 产权改革助振兴
棚花村村民邓清荣有一栋闲置多年、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的农房。他想通过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变现,但是流转涉及的房屋资质、产权债务、使用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买卖双方。
针对违法违规买卖宅基地导致的矛盾纠纷多发问题,九龙镇创新推出“四书止纷”工作法。棚花村村委会把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双方请到村委会,召集农交所、公证处、司法所等工作人员和律师开展现场法律服务,交易双方签订了《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标准合同书》《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有了“四书”作保障,邓清荣再也不用“望房兴叹”。
“四书”模式以法律视野规范农房使用权流转程序和资料为要件,提前规避可能产生的各类纠纷风险,使大量不合法、不合规的现象被及早发现,通过辅导引入法治正轨,更能做好各种不良情况的预判预测,减少矛盾纠纷发生,促进农村闲置农房良性流转,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随着棚花村声名远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安家置业。”蒋刚说,在“四书止纷”工作法的推动下,棚花村沉睡的闲置农房“活”了起来,已有26户农户通过流转,实现总收入近400万元。流转业主对闲置房屋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后的房屋成为棚花村民宿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如今,棚花村以党建红赋能生态绿、法治蓝、产业金,解锁了乡村善治密码,走出了一条景美民富、文明和谐的振兴之路,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鲜活“样本”。
2025-05-09 15:56:49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通讯员 周韵 尹翔)初夏时节,步入四川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远眺青山环抱,层峦叠翠间竹海翻波;近观黛瓦白墙,古朴雅致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田园画卷。这个全国文明村何以实现景致与文明的完美交融?“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通过支部领航、党员示范、志愿聚力、群众共治的‘四维’模式,激发出文明创建的源头活水。”棚花村党委书记蒋刚揭开了乡村蝶变的密码。
党群共治焕新颜 文明新风润乡村
晨光初露,棚花村的文化广场上已响起沙沙扫帚声。村民周显合拿着钳子沿路拾捡垃圾,“党员带头干,咱也跟着动真格。环境清爽了,游客多了,荷包鼓了,精气神都不一样!”放眼望去,素墙青瓦与青山碧水相映,曾经杂物堆积的犄角旮旯,如今成了紫藤缠绕的景观廊道。
棚花村的美丽蜕变始于一场破局之战。几年前,该村刚启动人居环境整治时,“干部跑断腿,群众不动弹”的困境让村“两委”举步维艰。面对困局,棚花村创新探索出“党建引领+全民共治”的治理新路径,通过组建党员先锋队包片联户,由党员家庭率先打造“最美庭院”,用实景样板消除群众疑虑。构建“智慧环卫”体系,农户分类投放垃圾,村级环保驿站二次分拣,镇转运中心资源化处理,97%的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增设公益性岗位,形成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实现人居环境从“面子美”到“里子净”的深度转变。
走进棚花村德治广场,孝善、崇德等故事传递着文明理念,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沐浴着文明村风。“以往邻里经常为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经过素质提升培训后,干群的心更近了、干劲更足了,幸福指数更高了。”村民王友凤笑着说。
近年来,棚花村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开展“最美家庭”“孝老爱亲”“文明示范户”等先进评选活动,不断树典型、立榜样、促学风。完善农家书屋,配套电子阅览机,拉近了群众与现代科技的距离,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推广“农民夜校微课堂”定制化课程培训,丰富学习内容,通过平台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如今,随处可见的文明新风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民宿经济绘蓝图 产业融合兴乡村
暮色四合,棚花村在晚霞的映衬下,静谧温馨。古香古色的民宿“万家灯火”内,来自远方的游客看书品茗、怡然自得。民宿业主万兴云在厨房忙着为客人准备晚餐。“我们民宿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今年‘五一’假期,我们的房间全部客满。”万兴云说。
近年来,随着棚花村人居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靠山吃山”的理念早已从老一辈村民种地、养殖换取收入,转变为新一代新农人依托农村自然风光,打造精品民宿来赚得收益。
走进民宿“棚花记忆”,灯光璀璨、音乐环绕,三五游人把酒言欢,逍遥自在。该民宿自2023年开业以来,每到周末便一房难求。对于它的“走红”,主人温亮并不意外。“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充满了自然的味道,会让游客感受到非常舒适和惬意。”
温亮一家曾在外经营餐饮生意,随着家乡民宿发展火热,他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棚花记忆”投资上百万元,在原有的民居上进行了改建,打造仿古四合院和现代化客房,并建了餐饮区、烧烤区,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和居住体验。
“民宿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乡村旅游从‘看半天’向‘玩一天住一宿’再到‘夏季定居’的模式转变,不仅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也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了。截至目前,棚花村已发展民宿、农家乐等50余家。”蒋刚告诉记者,为提升民宿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提高民宿的市场竞争力,该村始终坚持以“支部领航、干部带头、党员示范”推动党建与民宿融合共建,着力打造民宿经济品牌。同时,利用“旅游+”“生态+”模式,依托千亩果园、精品民宿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完善周边基础设施,美化乡村面貌,形成了“彰显特色、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农业景观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追寻“诗和远方”。
法治赋能活资产 产权改革助振兴
棚花村村民邓清荣有一栋闲置多年、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的农房。他想通过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变现,但是流转涉及的房屋资质、产权债务、使用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买卖双方。
针对违法违规买卖宅基地导致的矛盾纠纷多发问题,九龙镇创新推出“四书止纷”工作法。棚花村村委会把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双方请到村委会,召集农交所、公证处、司法所等工作人员和律师开展现场法律服务,交易双方签订了《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标准合同书》《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有了“四书”作保障,邓清荣再也不用“望房兴叹”。
“四书”模式以法律视野规范农房使用权流转程序和资料为要件,提前规避可能产生的各类纠纷风险,使大量不合法、不合规的现象被及早发现,通过辅导引入法治正轨,更能做好各种不良情况的预判预测,减少矛盾纠纷发生,促进农村闲置农房良性流转,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随着棚花村声名远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安家置业。”蒋刚说,在“四书止纷”工作法的推动下,棚花村沉睡的闲置农房“活”了起来,已有26户农户通过流转,实现总收入近400万元。流转业主对闲置房屋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后的房屋成为棚花村民宿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如今,棚花村以党建红赋能生态绿、法治蓝、产业金,解锁了乡村善治密码,走出了一条景美民富、文明和谐的振兴之路,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