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13:53:48
本报记者 李艳 文/图
你是否发现,继露营之后,骑行、徒步等有氧运动已开始慢慢“占领”朋友圈。市民对户外运动的热情逐渐高涨,由此也释放出了更大的消费潜力。这不仅带动了自行车销量的增长,也带动了头盔、手套、骑行服等相关配套产品的销售。
吸引众多爱好者,骑行运动有何魅力?骑行运动市场如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的骑行爱好者、行业从业者、运动推广者。
出行健身两不误
头盔、手套、骑行服……11月19日一早,家住成都锦江区的胡青青已经穿戴整齐,蹬上自己的爱车,目的地是位于成洛大道旁的青龙湖。待到街上车辆、行人渐渐多起来时,胡青青已经带着汗水返回家中,“今天骑了一段锦城绿道,来回20多公里,早上人少,我之前骑了好几次了。”
胡青青是一位运动爱好者,健身已经有7年时间,但入门骑行运动领域还不到一年。她向记者介绍,去往青龙湖这条骑行线路“坡度合适,道路环境好”,在骑行新手中人气颇高。
接触骑行,源自跑友推荐。“尝试骑了一次公路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的感受完全不同,尤其非常享受爬坡时和身体较劲的过程。”胡青青说。选车、购车、学车,她的骑行之路就此开启,“我买的是美利达入门车型,售价三千多元。”
虽然还是新手,但胡青青已将车友间的主流骑行线路摸得门儿清:“锦江绿道府河线、青龙湖-锦城湖段以及郫都沙西绿道等都是热门骑行路线。”借着骑行运动,她的活动区域扩大不少,看到了不同的风景,遇到了新的朋友,“最喜欢的是骑车探索发现公园城市的感觉。”
骑行不仅锻炼身体,不同的人从中得到的乐趣各不相同。“随着骑行的普遍化,未来会发展得像北京、上海一样成熟。”成都某自行车俱乐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成都的绿道建设越来越优秀,让自行车骑行有了专属路线,从前以代步为主的骑行转向休闲健身的方式,分化出的发烧友爱好者们也越来越专业。骑行运动从个人到现在更多的社群化,有了更多的社交属性,满足了不少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骑行运动为什么近年来尤其受欢迎?有着骑行11年、自行车行业从业10年经验的肖先生介绍道:“‘自行车热’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成都天府绿道的呈现无疑将骑行推上了大众运动热门榜前位,此外除了运动本身的魅力,还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竞技体育和业余赛事的带动引领等因素。”
带动产业升级
秋高气爽,这段时间很适合在城市绿道间感受骑行带来的快乐美好,体验自然相伴的清新愉悦。肖先生的运动自行车店位于成都武侯区簇马路,店内几名穿着骑行服的姑娘小伙正穿戴着头盔等装备。铺面面积不大,但是一会儿工夫就有好几位顾客前来购买。
腾出手来,老板肖先生向记者介绍,开这家店的同时,还与其他骑行爱好者共同组建了一个骑行俱乐部。说起小店生意,肖先生脸上笑意盈盈。据介绍,他现有4家自行车店,开店这几年生意一直不错,近两年销售最为火爆,“只要车辆大小合适、颜色喜欢,很多顾客都会果断下单。”截至目前,销售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比起销路,许多自行车专卖店更关心的是拿货。据行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公路自行车销售火爆,购买部分热门车型要等上几个月时间。“不少国外品牌自行车和关键零部件产能跟不上,难以及时满足激增的消费需求。”由此,运动自行车租赁市场也颇为火热。
市场迅速扩大,带动产业升级,国产品牌因供应链完整,正在迅速扩大产能赢得市场。国产品牌如何应对火热行情?据行业有关专家建议,国产品牌车企应该抓住机遇,明确自身定位,判断市场趋势,在保持成本优势和渠道优势的同时,保持科研投入,攻克自行车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难关,逐渐发力高端市场,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激活消费市场
与成都的秋天相约的方式,当然少不了蓝天白云相伴,脚踏单车,从城市和乡村的美景中迎风飞驰而过。
“骑了4次天府绿道,我们终于完成了100公里。天府绿道是今年超级火的骑行路线,是专门为自行车修的‘四环’,骑完一圈你就知道成都为什么叫公园城市了。”胡青青告诉记者,绿道上有专业山地车、公路自行车租赁,即便没有专业的运动自行车也不用担心。她说,一辆运动自行车成了最好的伙伴。骑行能看到以前开车时看不到的风景和细节,用车轮丈量公园城市美景,还能享受难得的慢生活时光。
在全民健身、低碳出行的影响下,众多骑行爱好者纷纷选择购入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都市民李湘也有这种感受。“去年我的朋友购入了一辆自行车,当时身边的朋友还说共享单车那么多,为什么要买?但今年购买自行车的朋友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添置了诸如头盔、手套、行车记录仪等骑行装备。”
自行车迎来销售旺季。其中中高档自行车销量保持增长态势。在万年场迪卡侬骑行产品区,只见货架上摆放着数款不同类型的自行车,价格从699元到3299元不等。同时,头盔、手套、骑行服、水壶支架等配套产品以及车把、车锁、车灯、反光条等零部件产品也应有尽有。
“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买车只是第一步,还有头盔、服饰、码表、踏频器、水壶架、骑行眼镜等装备都要安排上。”骑行爱好者李湘说。
2022-11-22 13:53:48
本报记者 李艳 文/图
你是否发现,继露营之后,骑行、徒步等有氧运动已开始慢慢“占领”朋友圈。市民对户外运动的热情逐渐高涨,由此也释放出了更大的消费潜力。这不仅带动了自行车销量的增长,也带动了头盔、手套、骑行服等相关配套产品的销售。
吸引众多爱好者,骑行运动有何魅力?骑行运动市场如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的骑行爱好者、行业从业者、运动推广者。
出行健身两不误
头盔、手套、骑行服……11月19日一早,家住成都锦江区的胡青青已经穿戴整齐,蹬上自己的爱车,目的地是位于成洛大道旁的青龙湖。待到街上车辆、行人渐渐多起来时,胡青青已经带着汗水返回家中,“今天骑了一段锦城绿道,来回20多公里,早上人少,我之前骑了好几次了。”
胡青青是一位运动爱好者,健身已经有7年时间,但入门骑行运动领域还不到一年。她向记者介绍,去往青龙湖这条骑行线路“坡度合适,道路环境好”,在骑行新手中人气颇高。
接触骑行,源自跑友推荐。“尝试骑了一次公路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的感受完全不同,尤其非常享受爬坡时和身体较劲的过程。”胡青青说。选车、购车、学车,她的骑行之路就此开启,“我买的是美利达入门车型,售价三千多元。”
虽然还是新手,但胡青青已将车友间的主流骑行线路摸得门儿清:“锦江绿道府河线、青龙湖-锦城湖段以及郫都沙西绿道等都是热门骑行路线。”借着骑行运动,她的活动区域扩大不少,看到了不同的风景,遇到了新的朋友,“最喜欢的是骑车探索发现公园城市的感觉。”
骑行不仅锻炼身体,不同的人从中得到的乐趣各不相同。“随着骑行的普遍化,未来会发展得像北京、上海一样成熟。”成都某自行车俱乐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成都的绿道建设越来越优秀,让自行车骑行有了专属路线,从前以代步为主的骑行转向休闲健身的方式,分化出的发烧友爱好者们也越来越专业。骑行运动从个人到现在更多的社群化,有了更多的社交属性,满足了不少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骑行运动为什么近年来尤其受欢迎?有着骑行11年、自行车行业从业10年经验的肖先生介绍道:“‘自行车热’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成都天府绿道的呈现无疑将骑行推上了大众运动热门榜前位,此外除了运动本身的魅力,还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竞技体育和业余赛事的带动引领等因素。”
带动产业升级
秋高气爽,这段时间很适合在城市绿道间感受骑行带来的快乐美好,体验自然相伴的清新愉悦。肖先生的运动自行车店位于成都武侯区簇马路,店内几名穿着骑行服的姑娘小伙正穿戴着头盔等装备。铺面面积不大,但是一会儿工夫就有好几位顾客前来购买。
腾出手来,老板肖先生向记者介绍,开这家店的同时,还与其他骑行爱好者共同组建了一个骑行俱乐部。说起小店生意,肖先生脸上笑意盈盈。据介绍,他现有4家自行车店,开店这几年生意一直不错,近两年销售最为火爆,“只要车辆大小合适、颜色喜欢,很多顾客都会果断下单。”截至目前,销售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比起销路,许多自行车专卖店更关心的是拿货。据行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公路自行车销售火爆,购买部分热门车型要等上几个月时间。“不少国外品牌自行车和关键零部件产能跟不上,难以及时满足激增的消费需求。”由此,运动自行车租赁市场也颇为火热。
市场迅速扩大,带动产业升级,国产品牌因供应链完整,正在迅速扩大产能赢得市场。国产品牌如何应对火热行情?据行业有关专家建议,国产品牌车企应该抓住机遇,明确自身定位,判断市场趋势,在保持成本优势和渠道优势的同时,保持科研投入,攻克自行车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难关,逐渐发力高端市场,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激活消费市场
与成都的秋天相约的方式,当然少不了蓝天白云相伴,脚踏单车,从城市和乡村的美景中迎风飞驰而过。
“骑了4次天府绿道,我们终于完成了100公里。天府绿道是今年超级火的骑行路线,是专门为自行车修的‘四环’,骑完一圈你就知道成都为什么叫公园城市了。”胡青青告诉记者,绿道上有专业山地车、公路自行车租赁,即便没有专业的运动自行车也不用担心。她说,一辆运动自行车成了最好的伙伴。骑行能看到以前开车时看不到的风景和细节,用车轮丈量公园城市美景,还能享受难得的慢生活时光。
在全民健身、低碳出行的影响下,众多骑行爱好者纷纷选择购入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都市民李湘也有这种感受。“去年我的朋友购入了一辆自行车,当时身边的朋友还说共享单车那么多,为什么要买?但今年购买自行车的朋友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添置了诸如头盔、手套、行车记录仪等骑行装备。”
自行车迎来销售旺季。其中中高档自行车销量保持增长态势。在万年场迪卡侬骑行产品区,只见货架上摆放着数款不同类型的自行车,价格从699元到3299元不等。同时,头盔、手套、骑行服、水壶支架等配套产品以及车把、车锁、车灯、反光条等零部件产品也应有尽有。
“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买车只是第一步,还有头盔、服饰、码表、踏频器、水壶架、骑行眼镜等装备都要安排上。”骑行爱好者李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