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8 17:18:31 来源:西部经济网
近年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大力推进新建产业道路、整治山坪塘等民生工程,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激发就业创业活力。
项目推动促发展
3月3日,在虎城镇关寨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正有序作业,工人们相互配合,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完成道路硬化、路基开挖等工作。
该项目为前锋区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之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产业路3.7公里、硬化产业道路1.6公里等。项目于今年1月份开工,预计工期10个月,通过村民自建的方式,优先吸纳本地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和低收入群体等符合以工代赈相关政策的群众参与建设,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项目开工以来,每天有40多人务工。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改善村内交通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前锋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广以工代赈的决策部署。2024年,该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政府投资等重点项目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项目30个,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务工1125人,发放劳务报酬250余万元。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4个,总投资1925万元,组织当地群众务工近800人,发放劳务报酬677万元。2025年,全区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个,总投资1640万元。
修建产业道路、整治山坪塘、修建晾晒场……一系列以工代赈项目的相继实施,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机会,更激发了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为农村面貌改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技能培训惠民生
近日,前锋区发展和改革局收到了由观塘镇仁和村村民送来的锦旗,锦旗上“真情服务暖人心 真心为民办实事”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一面锦旗,承载着群众沉甸甸的信任。据了解,在观塘镇实施的前锋区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中,该区发展和改革局创新采用“班排连+菜单式培训+立体式”监督模式,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既解决了产业建设难题,又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村民们纷纷表示,以前农闲时只能打零工,现在参与修水渠、建道路等,每天都有钱挣,日子更有奔头了。
为了推动以工代赈工作走深走实,多方面拓展赈济模式,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近年来,前锋区开展以工代赈政策集中培训8次,其中区级层面培训2次,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培训6次,并发放《四川省以工代赈推广工作》、以工代赈政策文件解读资料等。围绕项目施工技术、安全生产等内容开展培训20余次,惠及群众2000人次,真正实现“授人以渔”,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技术能手。
“我们将持续扩大以工代赈政策覆盖面,通过集中培训、“师带徒”、“老带新”等方式,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争培养一批熟悉以工代赈政策和内容的人才队伍。推动更多‘小而美、见效快’的惠民项目落地,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前锋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邓洪说。
下一步,前锋区将围绕“就业带动、技能提升、产业延伸”三大目标,探索“以工代赈+特色产业”“以工代赈+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强化监管提效能
“工程质量如何保证?”“薪酬发放能否及时?”……面对一系列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前锋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项目的监管,确保村民自建、自监、自管机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振”的作用,让务工群众劳有所得,为推进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为了优化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该区采取“自治+监管”的模式,充分利用村公示栏、村组微信群等平台,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建设。通过建立“片区纪检+理事会+6小组”自治监管机制,对群众务工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坚持“科学定岗、以劳取酬、代为赈济”原则,建立区、镇、村三级审核报账机制和公示制度,劳务报酬全部通过“一卡通”平台打卡直发,同时对务工群众信息、劳务报酬发放标准、监督举报电话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惠民济困、排难创新、造福于民”的政策功效。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前锋区根据项目实施具体内容,抽调交通、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业务骨干和项目区群众代表,组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专班,蹲点驻守、现场办公,全流程列出“时间表”、绘制“路线图”,高效统筹各方建设力量,及时化解影响工程推进的矛盾纠纷,加快建设进度。同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巡查,确保工程质量过硬。
此外,该区还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对以工代赈项目进行配套,大力推进农村生活、交通、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牧、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切实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以工代赈项目走深走实。(沈仁平 彭兴蓉 吕甜)
2025-03-08 17:18:31 来源:西部经济网
近年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大力推进新建产业道路、整治山坪塘等民生工程,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激发就业创业活力。
项目推动促发展
3月3日,在虎城镇关寨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正有序作业,工人们相互配合,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完成道路硬化、路基开挖等工作。
该项目为前锋区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之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产业路3.7公里、硬化产业道路1.6公里等。项目于今年1月份开工,预计工期10个月,通过村民自建的方式,优先吸纳本地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和低收入群体等符合以工代赈相关政策的群众参与建设,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项目开工以来,每天有40多人务工。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改善村内交通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前锋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广以工代赈的决策部署。2024年,该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政府投资等重点项目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项目30个,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务工1125人,发放劳务报酬250余万元。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4个,总投资1925万元,组织当地群众务工近800人,发放劳务报酬677万元。2025年,全区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个,总投资1640万元。
修建产业道路、整治山坪塘、修建晾晒场……一系列以工代赈项目的相继实施,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机会,更激发了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为农村面貌改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技能培训惠民生
近日,前锋区发展和改革局收到了由观塘镇仁和村村民送来的锦旗,锦旗上“真情服务暖人心 真心为民办实事”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一面锦旗,承载着群众沉甸甸的信任。据了解,在观塘镇实施的前锋区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中,该区发展和改革局创新采用“班排连+菜单式培训+立体式”监督模式,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既解决了产业建设难题,又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村民们纷纷表示,以前农闲时只能打零工,现在参与修水渠、建道路等,每天都有钱挣,日子更有奔头了。
为了推动以工代赈工作走深走实,多方面拓展赈济模式,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近年来,前锋区开展以工代赈政策集中培训8次,其中区级层面培训2次,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培训6次,并发放《四川省以工代赈推广工作》、以工代赈政策文件解读资料等。围绕项目施工技术、安全生产等内容开展培训20余次,惠及群众2000人次,真正实现“授人以渔”,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技术能手。
“我们将持续扩大以工代赈政策覆盖面,通过集中培训、“师带徒”、“老带新”等方式,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争培养一批熟悉以工代赈政策和内容的人才队伍。推动更多‘小而美、见效快’的惠民项目落地,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前锋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邓洪说。
下一步,前锋区将围绕“就业带动、技能提升、产业延伸”三大目标,探索“以工代赈+特色产业”“以工代赈+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强化监管提效能
“工程质量如何保证?”“薪酬发放能否及时?”……面对一系列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前锋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项目的监管,确保村民自建、自监、自管机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振”的作用,让务工群众劳有所得,为推进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为了优化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该区采取“自治+监管”的模式,充分利用村公示栏、村组微信群等平台,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建设。通过建立“片区纪检+理事会+6小组”自治监管机制,对群众务工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坚持“科学定岗、以劳取酬、代为赈济”原则,建立区、镇、村三级审核报账机制和公示制度,劳务报酬全部通过“一卡通”平台打卡直发,同时对务工群众信息、劳务报酬发放标准、监督举报电话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惠民济困、排难创新、造福于民”的政策功效。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前锋区根据项目实施具体内容,抽调交通、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业务骨干和项目区群众代表,组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专班,蹲点驻守、现场办公,全流程列出“时间表”、绘制“路线图”,高效统筹各方建设力量,及时化解影响工程推进的矛盾纠纷,加快建设进度。同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巡查,确保工程质量过硬。
此外,该区还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对以工代赈项目进行配套,大力推进农村生活、交通、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牧、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切实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以工代赈项目走深走实。(沈仁平 彭兴蓉 吕甜)